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决策》杂志专题 > 正文

多一点领导 少一点管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8日17:45 决策杂志

  路杰

  “多一点领导,少一点管理”是杰克·韦尔奇的名言。与韦尔奇的主张相呼应的是,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 ,当有人提出美国要做世界的警察、管理世界的时候,他在新近出版的《大抉择》中说:“不。美国不是要做世界的警察、管 理世界,而是要去领导世界!”为什么美国的企业领袖和国家安全顾问,从不同的角度,不约而同地,都强调了领
导的重要? “领导”重要在什么地方?

  管理是一个

  工业社会中的概念

  韦尔奇提倡“多一点领导,少一点管理”,首先有一个重大的时代背景,那就是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 转变。正是这个转变造成了领导与管理“此起彼伏”的变化。应对这一转变,日本与美国构成了极为鲜明的对照。

  日本经济,在80年代享受到了长达10多年繁荣,但在90年代,它同样遭受长达10多年的萧条,甚至于到今天 也还没有全面复苏的迹象。日本五大电子工业公司东芝、日本电气(NEC)、日立、富士通、三菱同时陷入危机;创造了日 本奇迹的汽车工业,风雨飘摇,日产甚至于被迫关闭。长期繁荣是奇迹,长期萧条是奇怪。为什么会是这样?

  我们知道,从工业社会的机械技术到信息社会的数字技术,中间经历了两次“致命的跳跃”,一次是从机械技术到数 字技术的跳跃,从涡轮发动机、模拟计算机到数字计算机是这次技术跳跃的核心。一旦进入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时代, 数字技术本身又是不断跳跃的。机械技术的经济技术特性是连续、渐进、延展、不断改良和提高,而数字技术的经济技术特性 是不连续的、断裂的、跳跃的、突变的。而且,所有这些都是在不到10年的时间、以10倍速的速度完成的。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促成日本经济奇迹的核心技术,都属于机械技术。正是在机械技术最精致的顶峰上产生了繁荣, 但是此后不久就经历两次致命的跳跃,产生了断裂。正是在这个断裂上,日本没有跳过去。而美国在克林顿时代,在戈尔主持 下,全面加强了信息化建设,并由此享受到了长达10多年的繁荣,而日本因此陷入了10多年的萧条。

  管理,严格地说,是一个工业社会的概念。在金字塔的组织结构中,为什么是领导在决策?因为他掌握最多、最充分 的信息。但在今天,领导知道的东西,干部知道,群众也知道,他们甚至于比领导知道得更多。面对数字化鸿沟,日本企业为 什么没有跳过去?日本为什么没有产生一个比尔·盖茨?简单地说,日本的领导阶层(政府)“管”得太多、管得太碎、太细 ,管了许多不该管、也管不了的事,把创新管死了。韦尔奇提倡“多一点领导,少一点管理”,严格地说,针对的就是这两个 阶段的问题。

  信息化时代

  领导面临的新挑战

  信息化最显著的影响就是组织结构,简单地说就是人际关系、上下级关系、干群关系。INTEL公司创始人格罗夫 说,一项新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组织结构就会跨过它的战略转折点,从前由上下游垄断造成的纵向一体化结构,就会转变为 基本上处于同一个层面的横向竞争结构。

  在计算机领域,1980年代,例如IBM,从芯片、主机、操作系统到运用软件再到销售,它是上下游垄断的。但 到了1995年前后计算机工业体系就变成了横向竞争的关系,造芯片的与造芯片的竞争,INTEL与摩托罗拉竞争,它们 与造主机、操作系统的不竞争;做主机的与造主机的竞争,康柏、戴尔、惠普、IBM等在竞争;做操作系统的与做操作系统 的竞争,而它们与做芯片、主机的,并不产生竞争,如此等等。

  我们知道,邮电分拆之前,我国邮电业的经营管理是高度行政化、高度计划经济的体制,“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先是邮与电分开。电里面又拆分为中国电信、中国移动、

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又推出了一个
小灵通
,后来又加入一个
中国铁通
。而邮这一块,单是速递,除了11185,一下子就冒出了联邦、UPS等。我们还知道,不久前,铁路系统从以前的三级 管理变为现在的两级管理。目前,全国上下正在酝酿“省管县”体制改革。

  信息化时代组织结构大大地网络化、扁平化了,那么谁是它的“罪魁祸首”、“始作俑者”?信息技术。许多领导人 对网络化、扁平化不以为然,总说网络化、扁平化在哪里?能“扁”到哪里、“平”到哪里去?

  从领导力的角度看,网络化扁平化就是部下、干部群众觉悟水平、能力水平的提高。现在,在许多单位,中层以上的 干部,起码也是个研究生、大学生,最赖也是个党校大专。对这个提高,我们往往只是认为,干部群众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 提高了。不仅仅是这样。因为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提高了,所以觉悟水平、自我意识、主体意识也提高了。或者说,在知识水 平能力水平提高的同时,觉悟水平、自我意识、主体意识也提高了。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不好当领导,但如果你会当领导,当 他们的领导也很容易。现在的情况是,知识化的干部、知识型的员工越来越多,从前只是在知识分子堆里遇到的问题,现在, 在大面积的范围内、经常性地出现了。

  现在,被领导的部下、干部群众,他越来越愿意自我管理、自我领导,他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越来越 明确。那么,对这样一个愿意、也能够自我领导的被领导者,你怎样领导他?这是领导力面临的新挑战。被领导者他要自己领 导自己,他不满足于你发命令他执行,他需要你领导他、尊重他、激励他,而不是“管”他、强制他、监督他等等。

  领导有主体意识的个人

  韦尔奇提倡的“多一点领导,少一点管理”,还有一个文化上的背景,那就是以人为本的提出。IBM公司在196 0年代就提出以人为本,并把它作为IBM公司的企业文化的核心。笔者曾经很纳闷,那么早就提出以人为本?是真的还是假 的?为什么要提以人为本?以什么人为本?怎样以人为本?事情发展到今天,可以看得更清楚了。

  为什么要提以人为本,同样,有一个信息技术、信息化的大背景。就在几年前,一台电脑的价格还要三万多,笔记本 的价格就更昂贵,但是很快,电脑的价格就降到了几千元。那么,到了个人计算机时代,每一个个人,只要你想买、会用,你 就可以拥有它,你就可以武装自己。这样,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终于导致了真正意义上的“个人”的产生。以人为本的人, 就是这种意义上的“个人”,而不是作为集体的“群众”。

  信息技术武装的不仅是个人的能力,它更产生了个人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胡锡兰是中科院电子所科研人员,48 岁了还是个副研究员。1985年,胡被柳传志拉去在第一届计算机展览会上做推销员。推销员当然要年轻漂亮的。但胡锡兰 懂计算机,展台前人头攒动,最终,她以多出500多元的价格卖出了第一块联想汉卡,当时媒体报道说,“漂亮姐台前寥寥 无几,老太婆台前水泄不通。”胡锡兰做大型机20多年,自己对国家对老百姓有什么贡献,自己都不知道。这一次,亲自体 会到自己的知识变成了钱,突然觉得自己“有用”、“很高大”,从此,坚决跟着柳传志,做了联想的销售主管。被信息技术 武装起来的每一个人,多多少少,恐怕也都有过与胡锡兰同样的感觉。

  所以,严格地说,以人为本的“人”,不是指任何意义上的人,而是指的那些意识到自己的主体意识、产生自我意识 、从而产生了“维权意识”的个人。换句话说,你有了自己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我对你才是以人为本;否则,你没有自我 意识,你不能尊重自己、尊重别人,你没有维权意识,我当然不会对你以人为本。在这个意义上,以人为本的“人”,也还包 括了作为平等市场主体的企业“法人”,当然是那些产生了它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的法人。所以在这个以人为本、个人主体 意识张扬的时代,需要的是领导而不是管理。

  相关专题:《决策》杂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