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决策》杂志专题 > 正文

浙江转型的三大推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8日17:47 决策杂志

  傅白水

  2006年8月2日,浙江省委组织部正式出台了《市、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实施办 法》,把基层老百姓的评价、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等定性定量指标,与GDP为代表的经济指标一起,列入对市、县(区) 党政领导班子的考核评价体系,而被一些地方领导干部看重的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等指标却未列入考核范围。

  2004年以来,浙江省在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方面的一系列尝试,成为浙江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力,它与 “以民引外,民外合璧”的招商选资策略以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选择共同促成了浙江经济转型。

  摆脱投资依赖症

  2006年,浙江一改前两年经济迅速下滑和

能源严重紧缺的被动局面,进入了“最好增长期”。

  上半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23亿元,同比增长了14.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个多百分点,增幅比去 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4.8%,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4 .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1.4%,比去年同期上升0.2个百分点,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达到43. 4%。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6%,远低于全国水平;进出口总额622.8亿美元,增长26%。无疑,浙江经济出 现了低投资、高增长,投资、消费、出口三架马车协调发展的态势,初步摆脱了单纯靠投资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投资依赖症 ”。

  而2005年浙江的状况是,由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市场和资源约束趋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工业企业利润等经济指标增速纷纷回落甚至负增长。去年初浙江出现工业产值、投资、效益增势“三回落”,工业企业利润连 续5个月下滑,2005年的利润增速列全国第24位。

  更让人惊讶的是,2006年浙江得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来了个华丽的转身,以前一直让人诟弊的以传统轻工业为主导 的制造业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三高一低”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开始向集约型模式转变。

  “浙江制造”迸发竞争优势

  浙江经济年中“成绩单”的几组关键数据表明,经历着“腾笼换鸟”和自主创新的“浙江制造”正迸发出新的竞争优 势,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产业迅速发展。

  作为创新主要指标的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全省上半年的数据均居全国第二位,同比分别增长了40.1%和44.4 %。科技投入力度加大,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增长38.8%。新产品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增长贡献率达19.3%。今年 上半年,全省限额以上技术改造项目投资和高新技术、科技园区投资分别增长93.4%和19.8%,确保了传统产业和高 新产业齐头并进。

  全省出口增长29.6%,附加值高的机电、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引领浙江外贸增长的主力军。其中,机电产品、高 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40.7%和91.5%。浙江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7.8%。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 值增加47.6%,新产品产值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增长贡献率达19.3%。今年上半年,其增幅分别比传统强势产业

纺织品出口增幅高出19.7和70.5个百分点。

  同时,浙江传统强势产业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纺织服装、鞋类等传统轻工企业,通过打造自有品牌把产品卖得更加 值钱。据统计,目前浙江自有品牌出口已占出口总额的26%。浙江纺织、皮革及制品、化工、专用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等1 8个行业的利润增长都超过20%。

  经济快速增长,浙江省的居民人均收入也独据长三角16个城市前三强,其中绍兴市、台州市和宁波市分别以111 47元、10942元、10718元排在前三名;作为长三角龙头的上海的排名退居第四位,杭州收入水平位居第五位。

  在经济快速增长同时,由于经济结构与发展模式的转型,资源消耗大省的能耗也开始下降。2005年浙江省的万元 GDP能耗为0.90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多。2006年上半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为1.46吨标 准煤,比上年同期下降5.9%。

  转型背后的三大动力

  从2003年起,浙江省开始了被人们称之为“成长的烦恼”的生产要素荒。为此,浙江艰难求变,围绕调整经济结 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浙江省实施了两大经济推手的同时,实施全新的干部考核制度,从政治层面保证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 结构的转型。

  如何对浙江的产业及时进行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呢?实施“以民引外,民外合壁”的招商选资战略,成为浙江的 选择。具体做法为,由政府出面协助当地民营企业找跨国、跨省大公司洽谈合作。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力军作 用,推动民营企业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实现民营经济与外资经济、内源性经济与外源性经济“两轮驱动”,从而推进产业升 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浙江省摆脱困境的第二大推手是重点发展第三产业,以提升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的比重,成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 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发展第三产业在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缓解资源要素和环境瓶颈制约、缓解就业压力、提升工业化和城市 化水平、增强地方财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于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成为浙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 长方式的重大举措。

  无疑,浙江力图快速转型的第三大推手即改革干部考核体系,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模式顺利转型的干部政绩观,对浙 江摆脱困境具有更为直接的效果。

  2004年,省委组织部在100多项指标的基础上,反复征求意见,不断筛选,于当年底形成包括39项指标的考 核体系。2005年以来,结合浙江发展的实际情况,再行调研,逐步完善,最终形成新的干部综合考核办法。

  2006年8月,正式出台的新考核办法设置了由26项指标组成“实绩分析”考核项目,其中,15个定量指标既 包括地方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等人均经济指标,也包括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 障率、环境质量等社会文化发展指标;既考察经济增长的规模、幅度,也考察万元GDP建设用地增量、万元GDP能耗、主 要污染物排放量、地方政府负债率等涉及发展的成本代价指标。指标数据的采集也不是来自考核对象的同级部门,而是由上一 级的统计、国土、环保、卫生、劳动保障等部门提供。

  有关专家称,这个符合实际、较为科学的指标体系,势必遏制违背

宏观调控政策、片面追求GDP增量以及固定资产 投资增幅的做法,把广大干部引导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护耕地环境,节约资源,重视民生上来。

  无疑,从2006年浙江发展模式的初步转型来看,这项全新的干部考核办法具有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直接效果,也 为浙江今后的经济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相关专题:《决策》杂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