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落地之难:“CEPA城”萧条的启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8日17:47 决策杂志 | |||||||||
艾育荣 香港财政司司长唐英年在香港政府隆重举办的“CEPA三周年”纪念活动上不无自豪地说:“CEPA签署以后, 对香港起了积极作用。本来是有很大的财政赤字,超过30万人失业,已经减到20万人以下,过去两年有了8%的平均经济 增长,很大的功劳主要在CEPA方面。”作为《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无疑是一个多赢的 好政策。然
内地普通民众大多数都是从“CEPA香港城”而得知这一政策的。从2004年1月1日CEPA正式实施,到1 5日“中国CEPA第一城”在广州北京路开张,只有短短半个月时间,南至海口、北至大连、东至福州、西至重庆,包括北 京、上海的几乎所有中国大中城市,都掀起了开办“CEPA商城”、“零关税商品城”、“香港城”的热潮。由市场自发而 生的“CEPA香港城”本来可以作为政策落地措施的典范,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其立也急,其败也速。不到一年时间,各 地“香港城”纷纷倒闭或苟延残喘,甚至出现了开业仅70天就“关门大吉”的东莞常平香港商贸城。 “六化”:“CEPA香港城” 项目的执行难题 正所谓“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像CEPA这种以促进市场经济繁荣为目的的政策要成功落地,关键在于 与市场对接,“CEPA香港城”项目失败不在于概念错误,而在于执行难题,具体体现在“六化”。 空心化。所谓“空心化”是指缺乏消费者的理解与支持。得不到民众的支持,再好的政策也是无法贯彻实施的。“C EPA香港城”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为了出政绩联合发展商推动的结果。在他们的鼓动下,商家也积极参与其中,然后再来想 办法吸引消费者入内。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个颠倒次序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正常的商业行为。众所周知,香港早已不是全球 、甚至不是亚洲制造业基地,其制造业早已空心化,港货对内地顾客已经欠缺吸引力。这样一来,消费者对“香港城”期望值 能有多高呢? 表面化。所谓“表面化”是政策仅在浅层次体现,表面上风风光光,而实际上只有很小的效果。“CEPA香港城” 的效果更多只在于宣传,让大家知道有了“CEPA”这样一个政策。只知道名称,至于内容是什么,能带来什么好处,该如 何抓住这个机遇,却知之甚少。 小众化。所谓“小众化”是指参与政策落地的人员范围很小,时间仓促。各地“香港城”的立项一般均是政府几个主 管官员拉上开发商,开一两次小会就定下来。具体做什么,怎么做,效果会如何,怎样改进,全都没谱。这样就形成知者少, 了解少,参与少,运用少的局面。其实如果不是一窝蜂地上“香港城”,还会有很多形式出来贯彻CEPA。 虚无化。所谓“虚无化”是指政策后面缺乏有力的支持。要做“香港城”就应该要有足够多优质的港货进入。然而香 港制造业早已空心化,真正产自香港本地的商品已经很少很少。做专卖店差不多,要做“城”就差太远了。于是伪港货大量“ 凑数”。广州北京路的香港城开业不到20天,就有很多市民发现其中很多的商品并非来自香港。除了极少数商标上有“MA DEINHK”的字样外,很多服装甚至在标签上就直接印着“广州某某公司制造”。 理想化。所谓“理想化”是指在政策产生之初就一厢情愿地认为“这么好的政策,可以让那么多人受益,一定会受欢 迎,一定会很成功。”造成在落地措施的制定上就很难到位。CEPA只是一个框架性协定,单纯地靠“香港城”是无法真正 落实的,何况它操作得相当不成功。有广东学者在当年就对CEPA进行专题研究后,指出“最大的问题是,CEPA相关政 策落实不到位阻碍了各地香港城的发展,也降低了港人投资内地的信心,客观上讲,具体操作方式的模糊不清也令港人对CE PA止步。” 负面化。所谓“负面化”是指在政策实施之始,就产生了负面影响,必将对政策的成功造成相当大的阻碍。各地“香 港城”从其诞生之始就负面新闻不断。假货次货的横行令消费者失去信心,而一些不法发展商也借CEPA的热度纷纷打出C EPA的招牌敛财,将经营困难的场地摇身一变而成“香港城”,令身陷其中的商家倍受其害,必会令民众对CEPA敬而远 之。没有民众的支持,政策如何可能落实到地呢? “三缺”:政策落地失败 的原因透析 CEPA固然是好政策,那为什么会形成政策落地失败呢?主要是因为“三缺”:缺乏正确的引导,缺乏市场适应性 ,缺乏联动机制。 从政府到商家到投资者都知道CEPA是机会,但大多数却不知道如何去利用,并将之转化成真正有效的发展途径。 虽然对于CEPA的落地,香港与内地的各级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制定了许多具体办法,然而在引导工作方面,仍然缺乏正确 的措施。各地“CEPA城”的建立,完全是杂乱无章、各施其政,没有长远的策略,没有正确的规划,没有完善的配套管理 办法。摸着石头过河,在滔滔的市场大浪中迅速倒下在所难免。 当“香港城”在市场上出现问题时,各地主管部门就不知如何应对解决,完全没有市场适应性。像CEPA这种与市 场营销有着密切关系的政策,没有市场营销专家参与制定落地措施,只能是悬在半空,永远无法真正落地。 问题的出现,对贯彻一个政策来讲是在所难免的。要解决问题光靠政府是不行的,需要多方面的参与。而要实现这种 参与必需有一个联动机制作为保证。比如当广州第一家“CEPA城”出现发展上的问题时,要有及时通报政府的信息渠道, 而政府要有应对的预案,要有召集包括部门官员、开发商、商家、营销专家、消费者代表在内的各方面人士参与的应对方案制 定。如果有这样的保证,香港城的问题就不会越积越多,最后积重难返只能倒闭收场。 政策如何落地 如果要成功实现政策落地,必须做到:目标清晰化、执行细节化、参与大众化、力量集中化、政策开放化。 “香港城”本应是一个很好的概念,但又是一个模糊的目标。如果将其清晰化,那就是“振兴港货”。如果在起始就 有了这个目标,那么香港城吸引点就不会定在“价廉”而是“质优”。曾几何时,港货在国人眼里就是优质、先进、时尚的代 名词,就是在今天,很多消费者仍然保留此种印象。如果有“振兴港货”这样一个清晰的目标,从香港政府到商家到各地政府 都会有更为一致更为系统的操作方法。 “香港城”主要是“死”在鱼龙混杂搞臭名声之上,之所以会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一开始在执行上就缺乏一个 细节———如何防止混水摸鱼。如果我们不能在起始就注重执行的细节,那就不得不将细节交给下面的执行者,而这正是造成 “下有对策”的原因所在。 既然一个政策的落地所牵涉的层面很广泛,而措施制定者的知识经验有限,如果没有邀请熟知更多方面的人士参与谋 划,那么制定出来的落地措施将是很片面或是不切合实际。其实政府在策划推动“CEPA香港城”时,如果邀请市场营销策 划高手参与其中,那么在招商管理宣传促销等方面将有更为实际的保障,从如何“振兴港货”的策略到如何吸引消费者的方法 ,更加切合市场的实际需求。虽然不能保证开一家活一家,至少不会一败涂地。 所谓政策开放化,就是在制定政策落地措施之初就要预留接口,以便在日后的执行中与出现的问题随时对接,更加具 有适应性。如果“CEPA香港城”措施在制定之始就考虑到与市场对接的问题,请营销专家专门制定出应对变化的接口措施 ,那么在出现市场问题时就不会那么被动,一拖再拖,以至无法补救。 如何制定好政策落地措施,有效避免政策落地的失败,实现政策效益的最大化,对于政府、学者及各界人士来说都是 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新课题。而“CEPA香港城”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分析样本。 相关专题:《决策》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