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对话》专访李金华:我从没刮过审计风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5日13:37 CCTV-2《对话》 | |||||||||
2006年9月24日,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中,面对来自社会公众的关注与质疑再次重申:我从没有刮过审计风暴,我也不是铁面审计长”。 在回应公众关注的审计风暴是否已温柔变脸时,审计长李金华严正表示:“我不同意审计风暴的提法,而且我也没有刮过审计风暴,审计是一种制度,它一年到头都要进行的,因此我希望审计是一种和风细雨的、风调雨顺的;热带风暴都要带来灾难,风暴不一定是
据了解,根据《审计法》的相关规定,国家审计署每年6月份都要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做政府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报告。在2003年以前,历届的审计报告都是以内部传达的形式公布,只涉及到全国人大常委会与被点名的审计单位,报告传达后的整改也都是在内部进行,难以监督整改效果。在国务院的支持下,审计署的审计力度越来越大、公开步伐越来越快,从2003年开始,审计署向全国人大所做的审计报告正式对外公开曝光,一批国家部委因预算执行问题而榜上有名,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数字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强烈关注,因此社会公众把审计报告曝光的举动称为“审计风暴”。 另外一种以曝光审计大案、要案的做法也被社会公众称为“审计风暴”,从1998年开始,审计署每年都会公布一个查处的大案:1998年,清查粮食系统违规违纪问题,立案2268起,1302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1999年,审计三峡移民资金和移民建镇资金,挤占挪用现象严重;2000年,审计16个省市自治区1999年国债重点建设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发现挪用国债资金4.77亿元;2001年,审计贵州省国债资金中发现,贵州省交通厅原厅长卢万里在国债项目招标中弄虚作假,造成国家建设资金损失9800多万元;2002年,查出中国建设银行广州地区8家支行10亿元虚假按揭;中国农业发展银行8.1亿元资金投资股市,所获收益去向不明等。这些历年审计要案的公布已经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埋下了“审计风暴”的印记。而2003年的集中公布也使得这些留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印记自发地转变成了“审计风暴”的说法。 从2005年开始,审计署建立起正常的公告制度,每年不定期时时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从而使审计报告这样一种集中、简要发布的形式转变成一种常态、具体的公告做法,从而避免了审计公开总是以运动式的姿态出现在社会公众面前。在2006年9月11日审计署刚刚公布的第5号审计公告中,又有42个国家部委因为资金问题而被点名。在新的审计公告中,已经从简单地公布结果转向了对形成问题的原因、以及如何整改的措施和预防的做法的分析与建议,从而让审计公告在曝光问题的同时对于加强管理和预防失误等方面更加富有建设性。 目前在世界各国的审计工作中,审计公告制度已经成为一种国际通用的公开做法。然而所谓的“审计风暴”的做法在不少发展中国家的审计工作中也很流行;在不少发达国家,早期的政府预算执行报告也都采取过类似“审计风暴”的做法,利用社会舆论公开曝光政府部门的资金使用效率的问题,但是伴随着政府自身规范的加强和审计影响的深入人心,早期的“审计风暴”逐渐被常态的审计公告形式所代替;而预算审计也逐渐向效益审计过渡。 相关专题:央视《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