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长征胜利70周年专题 > 正文

红军过草地专设野菜识别委员会:1碗青稞1银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7日00:33 新京报
红军过草地专设野菜识别委员会:1碗青稞1银元

8月19日,元勋子女重走长征路到达若尔盖草地时,蒋桂花(左)为他们讲解。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一位回族老人讲,当年他拉了一袋粮食,路上遇到红军。红军没有吃的,但有银元,就用银元换粮食,一袋粮食平时也就是卖5到10银元,但红军愿意付几十块银元。到后来粮食快没有了,一碗青稞一银元。”

  人物简介

  蒋桂花

  女,四川省若尔盖县党史研究室主任,从1996年开始,研究红军长征在当地的历史,迄今已10年。

  2005年,她和县委的其他研究人员一起,历时大半年,走遍红军三过草地的几乎所有地点,包括78个村寨,9个寺院,以及大量的经堂、渡口、古道等。收集红军在当地的史料,完成《三军过后》一书。

  长征揭秘

  红军电文透露

  长征缺粮状态

  红军数万人马,在仓促脱离根据地,被迫进行远征的过程中,就一直被粮食问题困扰着。

  1935年6月20日,红军以“朱(德)周(恩来)王(稼祥)”的名义给各军团发电:“戊、每天改为两餐一干一稀;辛、抛弃和浪费粮食者严罚……”红军总司令部认为通过草地的时间为7天,因此电文规定“携带干粮除每人须指定七斤外,可雇人及使用骡马背”,以确保每天能有1斤粮食。电文还特别指出“牛羊肉不作菜,应烤成肉干代替干粮”,且“每一斤鲜肉作半斤(干粮)算”。

  1935年7月2日,中央军委在《关于保障松潘战(役)的胜利携带粮食的决定》中,要求红军想办法尽可能多地携带粮食,如果“米袋不足应用衣服装……”为了筹集粮食,红军组织了便衣队到村庄附近的山上,寻找逃跑的群众。红军的另一份电文上称“如寻到群众,不论人多少,都应呼来鼓动”,希望通过宣传动员老百姓把粮食卖或借给红军。

  据新华社

  蒋桂花,除了四川省若尔盖县党史研究室主任的身份外,还是当地的讲解员兼形象大使。每次有客人到若尔盖参观,都是她讲解,有时实在忙不过来,就让丈夫客串。她说,最希望来过的每一个客人多停留一会儿,听听这段历史,了解真正的草地和若尔盖。

  红军过草地

  为何如此困难?

  首先是天气条件恶劣,其次过草地时都是雨季,还有就是向导并不熟悉草地情况新京报:很多人重走长征路时,发现草地水草丰美,牛羊成群,没有令人恐怖的沼泽地,这与红军当年描述的情景有很大区别,这是怎么回事啊?

  蒋桂花(以下简称“蒋”):确实是这样,经常有人问,这么美的草地,为什么会有那么凄惨的历史?不从历史的角度看历史,是无法理解当年红军的艰难和选择的。这里有三个原因。

  首先是天气,上世纪30年代中期,也就是1935年、1936年红军三过草地时,气候自然条件与现在有很大区别。

  这一片草原的平均海拔3400米左右,1950年,四川军区情报站勘查人员第一次测量草地的气温,年平均温度只有0.7摄氏度。到2000年再测量,年平均温度已经上升到1.3摄氏度。所以,这50年以来气温上升很多。

  而当年红军过草地的时候,根本没有气象资料,无从得知气温到底低到什么程度。

  但可以肯定的是,比现在要低多了。看看红军的回忆录、百姓的回忆,当时草地风雨交加,有时还下雪,红军衣裳单薄,加上高原缺氧,根本无法适应。

  第二个因素,红军三过草地都是7、8月份,这是草原的雨季。我们当地人不到万不得已,都不会在这个季节过草地,一般选择开春的3、4月,甚至是冬天。

  新京报:为什么选在冬天?

  蒋:冬天比夏天好走。因为沿途人烟稀少,7、8月下雨,没有燃料,当地人去松潘做生意,都是带着干粮,烧水,但不做饭。

  据当地老人的回忆,中央红军过草地的1935年,雨水特别大,天天下雨,没有停过,嘎曲河水暴涨。有个红军将领写的回忆录《6天过草地》,6天没有一个晴天。天天淋着雨,睡在泥地,这是怎样的惨况啊。

  还有一个情况,因为没有火,所以很多红军战士只能生吃原粮,这对以南方人为主的红军战士来说,是很难受的。

  加上没有油盐,整天吃粗粮,如玉米、青稞等,还都吃不饱。即使当地人,也不是以这些为主食,而是牛羊肉、奶、酥油等。

  第三个因素是向导,我们都知道红军请了向导,实际上,当年红军找的向导并不熟悉若尔盖等草地的情况。这些人熟悉松潘一带,但多数没有来过若尔盖,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走。

  我们去调查时,发现当年右路军先头部队插的木板上面的地名,很多和当地百姓的称呼都不一样,红军走了很多冤枉路,条件恶劣的路。

  沼泽地是

  避不开的难关?

  沼泽一般都分布在山丘两侧,即使走在山丘上,上下山时还是躲不开沼泽新京报:现在看到草地实际上并不是一马平川,而是有很多山丘,连绵不绝。因此很多游客都问,为什么红军当年不走山丘上,而是一定要走下面危险的沼泽地呢?

  蒋:纠正一点,草地的山丘不是连着的,长期在草地生活的人就知道,沼泽一般都分布在山丘两侧,尤其是阴面,有山的地方,沼泽特别多。所以上山下山之后,还得走沼泽,沼泽是绕不过去的。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当年的向导并不是熟悉每一片草地的情况。

  新京报:那红军过草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蒋:是粮食问题。整个长征,红军休整时间最长的地方是毛尔盖,也就是从那里准备过草地。中央红军(右路军)在毛尔盖休整了一个多月,为什么?最主要就是筹粮。

  草地一直不产粮食,到现在还是如此,当地主食是畜牧产品,很少有青稞等面食。当年的毛尔盖很偏僻,只有几个村寨,2000多人,粮食根本不够,加上当时7月初,粮食还没有成熟。所以筹集的粮食不够。

  为什么红军三过草地多选择从巴西乡(现属若尔盖县)这一带出去,因为这里是农区,产粮食。就在班佑战斗后,红军意外地发现了巴西乡,那里有78个自然村寨,比毛尔盖大很多,刚好粮食成熟,到处金灿灿的粮食。对刚走出草地,饥肠辘辘的红军来说,是雪中送炭。

  新京报:据说红军来后,百姓都跑光了?

  蒋:是的。红军想付钱找不到人,又急需粮食,只有打借条借牌,留下征粮的凭据,如布币、银元等,有的在田头插上木制的借牌。红军当年的宣传确实做得很好,纪律也很好。

  新京报:这些借条借牌解放后兑换了吗?

  蒋:几乎没有,很可惜,借条、标语都是汉文,藏民都不认识,以为没有用。藏区一直到1957年才有第一所小学,接触汉语教育,所以一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批人长大,才逐渐明白那些东西是红军的宣传标语和借牌等,但保存下来的已经很少了。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长征胜利70周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