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消除贫困奖入围候选人介绍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7日11:59 中国扶贫基金会 |
目录 一、特别奖——王光美 二、机构奖 1、爱德基金会 2、山西永济农民协会 三、项目奖 1、中华健康快车 2、大地之爱·母亲水窖 四、创新奖 1、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筹资模式” 2、春晖行动 五、义工奖 1、解海龙 2、张贞慧 六、捐赠奖 1、林圣雄 2、可口可乐(中国) 七、奋斗奖 1、陈志坤 2、秦廷焕 八、奉献奖 1、白芳礼 2、谭德智 九、国际奖 1、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2、澳大利亚国际开发署 十、政策奖 1、河源市1100村公共事务筹资长效机制 2、承德市农民工培训 一、特别奖 1、王光美事迹介绍 —为了百万贫困母亲的幸福 王光美,刘少奇夫人,幸福工程发起人。1995年,王光美在人民大会堂向全社会发出呼吁:“我以一个普通母亲的身份向社会各界善良的人们发出呼吁:希望大家为了贫困母亲的幸福,为了她们摆脱愚昧和疾病,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人出人”。 在王光美的支持和推动下,旨在救助贫困母亲的幸福工程正式启动,年过古稀的王光美出任组委会主任,并将母亲留给自己的6件文物捐出来拍卖,共拍卖56.6万元,带头捐给了幸福工程。 11年来,在王光美的奔走与倡导下,“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已在全国设立了389个项目点,累计投入资金3.1亿元,救助贫困母亲及家庭15.4万户,惠及人口69.5万。其中,为贫困母亲作健康检查65万人次;治疗妇科病21万余人;举办各类培训班1.1万多期,培训82万人次;免费下发药品1300多万元。 在王光美85岁高龄的今天,她还不忘那些仍然处于贫困的母亲们,并嘱咐自己的儿女把幸福工程当成他们自己的事业来做。 王光美,一位走过沧桑的古稀老人,一位经历坎坷的伟大母亲。她把自己的晚年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全天下的贫困母亲。在她的推动和影响之下,数十万贫困家庭的母亲得到了救助,其所在家庭及社区的状况得到了改善。王光美用晚年的余辉,照亮了无数贫困母亲的人生,为中国的扶贫公益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机构奖 1、爱德基金会事迹介绍 ——具有社会公信力的非盈利扶贫组织 爱德基金会是由中国基督徒发起、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的非营利性民间团体,其宗旨是在信仰互相尊重的原则下,共同献策出力,开展同海内外的友好交往,发展我国的社会公益事业,促进社会发展,服务社会,造福人群,维护世界和平。 自1985年成立以来,爱德本着上述宗旨,积极开展筹款活动,接受海内外各界人士和团体的捐赠,举办诸如教育、社会福利、医疗卫生、防盲治盲、农村发展、救灾等各项社会公益事业。 截止到2005年底,爱德共募集了近9亿元人民币的项目捐款, 项目区域覆盖了除台湾省以外的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 爱德基金会是中国NGO中宗旨明确、理念先进、法人治理结构严谨、管理规范,具有社会公信力,规模和影响都较大的NPO之一,对改革开放进程中社会结构转型和公民社会发育有着良好的示范作用。 2、永济农民协会事迹介绍 ——调动村民积极性,组织建设新农村 1997年,郑冰在一次卖化肥的过程中,发现农民缺乏科学文化知识,于是她成立了“寨子科技中心”, 请来农业专家,给村民们搞技术培训。郑冰发动大家打扫、清理“寨子村”的垃圾,使寨子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便利交通,郑冰发动村民共商修路的办法,使原本要花15万元才能修通的路,通过投工投劳和改进方法,花3万元就得以实现。 后来郑冰又发现,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也非常缺乏,农闲时就以打麻将为主。于是倡导成立永济市妇女协会,组织村民开展跳健身秧歌、 下象棋、拔河、羽毛球、乒乓球等一系列的文化娱乐活动。 2003年,郑冰发起的农民协会正式在永济市民政局注册,更名为山西永济农民协会,同时成立“寨子村农民文化活动中心”,倡导农民把土地当工厂经营管理,学习政策法规、市场经济、农业系统知识、社会公德意识、家庭卫生知识,进行农民能力素质建设。 郑冰,一个生长在贫困山区的农村妇女,在实践中创造了一种适应中国现实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在八年的时间里,她领导该协会组织妇女学文化、学技术、发展生产,改变村容村貌,重建乡村文化生活,影响遍及35个行政村。郑冰的探索将为中国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提供来自本土的最生动的启发和借鉴 。 三、项目奖 1、中华健康快车事迹介绍 ——帮助贫困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也帮助他们获得一个新世界"健康快车"是由香港企业家和普通市民发起捐款,经特别设计建造的、设施完备的眼科火车医院,它开进内地偏远农村,完全免费为白内障患者实施手术,1997年"健康快车"随香港回归祖国而诞生。 1997年7月开始到2006年4月,“健康快车”已开过21个省、市、自治区,在铁路沿线的56个贫困地区停靠,为6万多名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复明手术。相当于捐赠2.5——3亿元。在“健康快车”上恢复光明的患者,年龄最小的只有 4个月,最大的超过90岁。健康快车”的到来,使无数长期失明和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们重新看见了色彩斑斓的世界。 在贫困的农村,更有这样的情况:一家好几口人都患了白内障,无法正常劳作,仅靠微薄的救济维持生活。在“健康快车” 的治疗和帮助下,这些家庭的经济状况、精神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得和别人家一样有余粮、有余钱、有光明、有欢笑。 中华健康快车是香港同胞在回归祖国怀抱之际,精心设计献给母亲最好的公益礼物;该项目视角独到、瞄准穷人,具有很强的公益震撼力和社会感召力;该项目的扶贫方式是从人的角度出发的,改变了6万穷人的能力;项目在管理模式上设计独到精巧,管理到位,对国内公益项目有强烈的示范作用。 2、大地之爱·母亲水窖事迹介绍 为了帮助西北的人们特别是妇女迅速摆脱因严重缺水带来的贫困和落后,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实施了“母亲水窖”计划:向社会募集善款,修造水窖,积蓄雨水,作一年的饮水之用。 至2005年底,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及各省妇女发展基金会为此项目共募集善款1.5亿人民币,修建水窖10万口,帮助西部15省区近50万人。 修建一口容量36立方米的水窖,一年可蓄集雨水50—80立方米左右,能保证一个3—5口人的家庭一年的人、畜饮水,拥有2口水窖,就能发展一亩庭院经济作物,脱贫效果明显。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实施的“母亲水窖”项目,是现阶段该类项目中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的项目,从项目设计的角度来看,受益人分析准确,资金使用到位,水窖建设施工管理规范,扶贫效益明显。 四、创新奖 1、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劝募模式创新事迹介绍 ——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开创公益劝募新篇章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成立于1981年,他们不断总结筹资经验,努力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募集工作的新模式,在筹资劝募上主要创新如下:A、启动“零钱慈善”劝募活动, 2002年4月以来,在全国各大银行及北京肯德基连锁店等地点放置募捐箱12000个;B、与中国 移动合作,推出“手机公益短信”劝募新模式,开通特服号码—— 8858,寓意为“帮帮我吧”。通过短信2或30,发送至8858,就可以向中国儿基会捐款2元或30元;C、与信息产业部、中国 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国电信和中国铁通合作,开通“12361固定电话捐款”特服号码,通过拨打12361,每次可捐赠10元;D、2002年创造性搭建动员公众参与的“中国儿童慈善日”大型公益平台,首届慈善日参与人数达一亿人,募集资金1.4亿元,到2005年第四届慈善日,募集资金、物资达2.14亿元。 成立25年来,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通过一系列募集创新,年募集额从开始的几十万元发展到2005年的2.14亿元,年资助总额近2亿元。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运用市场化方式,通过与电信和金融部门的创造性合作,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立了一种新的有效的募捐方式,对于中国社会社会结构转型中NPO的动员与劝募,提供了重要的示范案例。 2、春晖行动事迹介绍 ——用乡情吸引外出乡贤参与家乡扶贫的全省总动员 “春晖行动”是共青团贵州省委组织发起的一项大型公益活动,通过有效组织打工青年回乡创业,聘请在外游子回家乡担任“名誉村主任”、“经济顾问”、“技术顾问”,设立“春晖助学金”等具体举措,促进了城乡良性互动。目前,该活动涉及全省9个市、州、地,88个县,1000多个乡镇。全省登记在册的“春晖使者”达到10000多名,具报告不完全统计,通过直接、间接的智力、财力、人力回报家乡,累计金额达1亿多元。 春晖行动,通过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动员离开家乡的成功人士以多种方式援助家乡建设,建立了一种城市支持乡村,先富帮助后富的扶贫开发模式。为贵州省的农村扶贫事业做出了贡献。 五、义工奖 1、解海龙事迹介绍 ——用相机和快门推广一场扶贫运动 15年前,—张极具感染力的照片——《大眼睛的小姑娘》轰动海内外,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定为希望工程的“形象标识”,广泛地用于希望工程公益活动。从此,人们记住了《大眼睛的小姑娘》,它的作者就是解海龙。当时他是崇文区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在希望工程实施之初,即作为希望工程志愿者,主动参与希望工程的宣传。 多年来,他深入中国贫困地区,足迹遍及中国26个省、12O多个县,采访了数百所农村学校、上万名农村学生和乡村教师,拍摄发表了数百幅具有强烈感染力和震撼力的纪实摄影作品。解海龙拍摄的作品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千余家报刊、电视等各种宣传媒体广为采用,成为希望工程宣传的经典作品,影响广泛,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许许多善良的人们被他的作品所感动,为希望工程捐款捐物,奉献爱心。这也使他成为中国青年报的记者。 解海龙多次在海内外举办希望工程摄影纪实展览,展览办到哪里,他便把失学儿童的需求讲到哪里,并把海内外各界的关爱带回贫困地区。他的一幅作品往往可以给贫困乡村带来一所或几所希望小学。 解海龙,以一个义工手中的相机,为中国公益事上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以一系列震撼人心的照片,推动了海内外无数华人投身希望工程事业。他的无酬劳动、责任感、行动精神,充分体现了志愿精神的精髓。 2、张贞慧事迹介绍 ——87岁的四星级义工 大连的张贞慧老人今年87岁,是辽宁师范大学的退休副教授。她2003年2月8日报名参加慈善义工队伍,在注册义工中年龄最大。在加入义工队伍的三年时间里,义务奉献2000余小时,获四星级义工称号。她参与在老虎滩栽种义工林,她发放宣传义务献血传单的忙碌身影;在公共场所捐款箱善款清点工作中,每次她都积极参加,在那堆成“小山”的零钱清点工作中,有时一干就是七八个小时,她工作的认真劲,让年轻的义工常常竖起大拇指;张贞慧老人还参加了慈善义工公共场所环保活动,每次去公园等公共场所捡拾垃圾,她都是认认真真,一丝不苟。 张贞慧老人,用自己的晚年的生活谱写了一曲志愿之歌,年近90,还在为城市扶贫公益事业不断努力。 六、捐赠奖 1、林圣雄事迹介绍 ——第一个实现捐建百所“希望小学”梦想的人 林圣雄,圣雄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作为一名青年民营企业家,他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精神境界,时刻关注着希望工程,还积极参与抗洪赈灾、扶贫帮困等社会公益事业。 从1998年至今已为希望工程和各类社会公益事业捐款5000多万元(其中现金4882.1万元),在浙江、西藏、内蒙古、山西、陕西、四川等地援建希望小学100所,是迄今国内为希望工程捐款最多的个人之一。 林圣雄,将扶贫公益事业作为个人生活和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内容。A、捐款超过5000万元90%以上都是现金;B、捐款用于教育,与自己经营的水电、房地产等并无直接联系,体现了纯粹的公益精神;C、通过慈善机构定向捐赠,体现了真正的企业社会责任, 对于发育及公民社会的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中民营企业的行动具有示范意义。 2、可口可乐事迹介绍 ——做中国的好公民 陈奇伟,可口可乐在华历史上首位华人董事长,“跨国公司应尽全球企业公民义务”是可口可乐的企业理念。陈奇伟和可口可乐公司一起投身中国的公益事业已经十多年。在他的领导下从1993年起至今,可口可乐已经为中国扶贫公益事业项目捐资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 在教育、环保、救灾、扶贫、学生健康、农民培训和就业、预防艾滋病宣传等多个领域均有活动,成为当今中国最为积极的“社会扶贫公益先锋”。 作为世界500强企业——可口可乐中国在运营好企业的基础上,领导公司倾情投入到以教育扶贫事业中,捐赠资金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为跨国公司在华企业做了表率。 七、奋斗奖 1、陈志坤事迹介绍 ——从战斗英雄到“消贫斗士” 陈志坤贵州镇宁自治县马厂乡旗山村人,1982年1月,年仅16岁的陈志坤初中毕业后应征入伍。1984年,在一场战斗中,被地雷炸成残疾人,从此,他失去了双腿和右眼。 组织上给陈志坤予妥善安置,但陈志坤不想让自己的人生就这样划上一个句号,他凭借在部队里掌握的摩托车修理原理,边学习边实践,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很快成 为了业内高手。1994年,陈志坤随同妻子举家搬迁到贵阳。开起了“荣军摩托车修理部”。经过10年奋斗,创造了200多万元的资产财富和一名残疾人的奇迹。 功成名就、身家百万的陈志坤成功之后并没有忘记父老乡亲们,2004年的一天,陈志坤怀揣为家乡谋福利的赤子之心和变卖家产所得的50万元,到生他养他的镇宁自治县马厂村办起了 “荣军养殖场”。 随后又成立了养殖协会,直接受益180户,720余人。其发展使得全县15个乡(镇)乃至相邻的三个县数十万人从中受益。 陈志坤,在一场惨烈战斗中失去了双腿和右眼,20几岁的鲜活生命由此黯淡;但他没有向命运屈服,并以其坚强的意志,拼搏奋斗,既赢得美丽的爱情,又成为百万富翁;富裕后的他没有就此止步,而是投入资金和技术,帮助当地贫困人口,他又投入了一场实施帮助百万人奔向富裕的“消贫战役”。 2、秦廷焕事迹介绍 ——矮哥修筑致富路,感动社会千千万 重庆市丰都县十直镇河梁村三社农民秦廷焕,现年48岁,是一位一岁时摔伤,身高不足1米、背驼胸凸的残疾人。1999年,秦廷焕就下决心自筹资金修一条公路,为群众方便交通,他将积攒的2万元钱、800公斤粮食无私奉献出来,并借款2万元、粮食400公斤,为当地群众修建2.5公里致富路,于2000年修通。 2003年1月,被市委、市政府授予2002年度“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他将获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的2万元奖金全部用于公路改造。2000年以来,他租赁和承包荒山70亩,发展蚕桑、核桃、黄花梨,每年收入1万余元,2006年收入可达5万元,现已盖起二楼一底砖楼,娶上媳妇,成为全县农业科技带头人。他进一步引进农业综合项目,开发建设2500亩黄花梨基地,2006年年收入可达250万元;通过科技推广惠及十直镇河梁村5个村1800户1万多人 . 儿时的不幸,使秦廷焕成为一个身高不足1米、背驼胸凸的残疾人。面对将要伴随他一生的伤残,秦廷焕没有沉沦和逃避,他为家乡修筑致富路,通过种植技术使自己得到自立和发展,又帮助当地贫困农民改变贫困生活。 八、奉献奖 1、白芳礼事迹介绍 ——中华民族公益之魂 白芳礼(1913-2005),天津市人。退休工人。 1987年,74岁的白芳礼老人关注到贫困学生上大学难的问题,开始立志资助贫困大学生,开始蹬三轮车积攒钱用于资助贫困大学生,到2005年老人离开人世的18年里,老人一直在用蹬三轮车积攒的钱自发赞助贫困学生上大学。白芳礼老人先后捐款35万元,资助了300多个贫困大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如果按每蹬1公里三轮收5角钱计算,老人奉献的是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8圈的奔波劳累。 多年来,白芳礼老人长期遭受家人的指责和邻居不理解的嘲讽,一直坚持默默无闻地奉献。当中国扶贫基金会2002年开始新长城资助特困大学生项目去拜访这位老人时,发现他家徒四壁,个人竞睡在一张床板上,而他蹬三轮的每一分钱都捐出去了。他甚至将自己攒的鸡蛋卖给儿媳,所得的钱捐给贫困生。 当白芳礼老人到了生命垂危的关头,中国扶贫基金会发现老人竞没有住院的几千元钱白芳礼,一位平凡而伟大的老人,他用自己人生最后18年的劳苦,改变了300多名特困学子的人生命运,他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照耀了中国扶贫公益的天空。白芳礼老人的精神,折射着人性仁爱的巨大光芒,感人肺腑,摧人奋进。他是中国扶贫公益史上一颗永不陨落的“启明星”。 2、谭德智事迹介绍 ——军人参与扶贫工作的楷模 谭德智,曾任重庆市奉节县人武部副部长,现任重庆警备区教员。1998年初,重庆警备区委派谭德智进驻扶贫点,被委派到双谭乡驻点扶贫后,用两个月的时间走访了双谭乡8个村79个社1000多农户,记录了300多页8万字的调查笔记。掌握了该乡群众贫困的现状,协助乡党委制定了整体脱贫工作计划,确定了“建一个好班子、找一条好路子、选一批好骨干、帮一批示范户”的扶贫工作思路。 谭德智心系群众疾苦,倾力济困解难。他主动与家境贫困的老伤残军人张厚昆结成“一帮一”对子,为老人脱贫致富出谋划策、出钱出力,为避免老人的小孙女因贫困辍学,他步行10多公里,将500元助学金送到老人手中。驻点扶贫的两年多时间,他先后为没钱治病、无钱上学、生活困难的群众捐款3800余元,多方协助解决群众吃水、看病、出行等具体困难80多件。 谭德智,作为一名现役军人,在出色完成军人本职工作的同时,不忘百姓疾苦,为当地提供扶贫工作思路,救助贫困家庭。彰显了中国军人的风采,是军人参与扶贫工作的典型和楷模。 九、国际奖 1、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事迹介绍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是联合国驻华系统协调机构,为联合国各驻华机构间的合作提供运作方面的支持。1979年初开始在中国从事发展项目,在1979-2005年间共运作600多个项目,项目资金累计达到8.73亿美元,其中1.07亿美元用于直接扶贫。 UNDP利用自身的经验和影响推动中国的法制化改革和开放,通过项目资助推动中国中高层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互动,为中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法制水平的提升做出了贡献。UNDP通过会议培训、技术交流、互访的资助推动中国政府官员能力的提升,对发展与扶贫关系理解的提升,特别是通过资助扶贫监测系统建设,为推动中国扶贫监测能力和执行能力的提升起了积极的作用。 UNDP通过一系列资助与活动推动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对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艾滋病问题等影响千年发展目标实现的重大问题的关注,有效协调了联合国驻华机构、国际社会与中国的互动与支持。 UNDP通过项目资助与活动在扶贫领域关于就业、贫困社区开发、社会福利建设、小额信贷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创新,对中国扶贫领域的创新实践扮演了良好的推动与示范角色。 当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中国的国别援助方案涵盖2006至2010年,项目总金额预计为2.8亿美元,其中用于扶贫和千年发展目标约为9000万美元。其中最有创新意义的项目是资助成立“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为中国扶贫经验与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共享与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中国改革开放与发展相携手,在推动中国法制化、政府能力提升、机构改革、扶贫创新示范等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并进一步推动中国扶贫经验推广的国际化,忠实履行了联合国在中国发展进程中协调、互动与促进的忠实角色。 2、澳大利亚国际开发署事迹介绍 澳大利亚国际开发署是澳大利亚的政府机构。澳大利亚是第一个向中国政府提供发展援助的西方国家,并在1981年与中国政府签署了技术合作协议。澳中发展合作项目已开展二十多年,对中国所提供的援助金额已经多达10亿多澳元, 涉及全国的三十一个省、市及自治区。近年来,澳大利亚政府的对华援助每年约为4-5千万澳元(折合人民币2.4—3亿元)。这笔资金用于实施一系列的具有扶贫性质的人道主义援助和紧急救援。 澳发署援助项目的重点领域随着中国政府优先发展领域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项目涉及的领域有 职业教育、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和农村社区发展等诸方面.环境保护和两性平等是所有项目的关注点。 澳发署在中国的援助不仅量大,而且具有扶贫和社会发展的性质,在双边合作组织中表现出色,为中国开放和扶贫做出了突出贡献。 十、政策奖 1、广东省河源市千村脱贫政策事迹介绍 ——一举解决全市1100个贫困村的公共事务问题 河源市下辖5个县都是广东省级贫困县,占全省贫困县的1/3。人均GDP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1/4。河源市地处广东珠三角产业转移的下游,劳动力相对稀缺,穷人可通过打工致富,基本解决家庭贫困问题,问题是“村级贫困”即村级公共事务无人管的问题比较突出。全市1251个村有89%的村(1116)村级收入低于3万元/年,33.9%即400多个村年收入为零。致使村级公共事务无人管。 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为河源发展提供了巨大商机,政府是层层经商办企业来解决公共事务支出还是走新的路子,碰到了巨大挑战。 市委市政府经调研并总结全国经验教训决定:不走政府层层办企业的老路;不批土地给 外商盖厂房;市高新区统一盖标准厂房出租给厂商;在高新区建“扶贫工业园”标准厂房出租;市、县、村按1:1:2筹资建标准厂房,村投入10——30万元,市财政担保,保证村年收入不低于3万元。 村级的出资从村里的民营企业家自愿筹集,属公益捐款。已盖厂房35万平米。可解决就业5万多人。该村级收入规定用于修桥补路、村民会议、村民服务等村级公共事务支出,实行村务公开,支出上墙,全民监督。 广东省河源市“千村脱困政策是在充分认识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创立的扶贫政策。该政策的实施将解决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低下,公共事务无人过问这一制约当地扶贫和新农村建设的“瓶颈”问题。它也是在市场涓滴效应可通过就业带动农户脱贫的地区如何解决村级公共事务支出从而提升村社水平以及如何避免层层办产权不清的企业又保护农民失地利益等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该政策满足优先性、有效性、瞄准精确、创新性、可推广性和可持续性等多重标准,是一项优秀的扶贫政策。该政策体现的原则和方法对其他地区扶贫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2、承德市以零费制培训农民、减少农民为主要内容的农民素质提高工程事迹介绍 农民素质提高工程政策措施包涵: 以启动零费制培训为主要措施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以实施零费制培训为每村培养一名全日制大学生并回村创业5年以上为主体内容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以开展农技推广和培训为切入点,围绕特色产业及农业龙头经济建设的绿色农民增收工程;以向参训人员系统传授多种农业实用技术知识的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工程。 目前,经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统一组织培训的贫困劳动力有25.6万人,劳务输出总量42.7 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3.4亿元。通过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已培养了496名农村大学生,今年暑期首批240学员回村创业。培训指导61.3万特困农民,使23万人掌握了2—3项农业适用技术。培训2.63万个村级带头人。 承德市农民素质提高工程,利用劳务输出这一有效的扶贫模式,以市政府主导财政支持,开展实施了大规模的以劳务输出—减少农民,提高农民素质为主要内容的扶贫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地农民的生活、生产条件,缓解了当地的贫困状况。 相关专题:扶贫中国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