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穿越长三角大型报道活动专题 > 正文

穿越长三角第十四站:桂子飘香满杭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7日19:37 中华遗产杂志

  杭州这块历史上的风流富贵之地,这些年越来越变得娇艳了,满城的丹桂飘香、花红柳绿。宽敞洁净的路上各种车流交差错杂,我慢的车队常被一些不守规矩的车辆从中砌断,好不容易才来到了西湖边。领队认为这十多天大伙太疲劳了,该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请大家来到一处茶楼品“西湖龙井”。这个茶楼的地理环境极佳,坐在那里品茶出了能观赏西湖还能谈天说地。

  我这些年从来不会为了崇拜湖水的碧波涟漪去做专门的跋涉,我对湖的亲近,完全随缘,说实话,对一些充满浓郁人文气息的湖,我的心灵包融不了太多的“人文包袱”。对西湖我过去一直非常喜欢的,可这些年大湖小湖、高原湖、海岛湖,见得太多了,我反而对西湖失去了往日的偏爱情怀。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写《苏堤漫步》时,独具清澈风韵的西湖,给了我一种超乎现实的亲近,我踏着那条被历史熏染过的梦中苏堤,在波光粼片绣出的风景中独步沉思,那湖水悠然如诗,有时一阵小风吹过,那湖便弹奏出无声无形而又弥漫的旋律,旋律如指,撩拨扣击着共鸣的心境,就象在西湖月下听琴瑟箜篌,虽然我不懂音乐,可是在那种场景下欣赏,如同进入天光的沐浴之中,没有杂念,只有畅想,没有世俗,只有崇高,没有人能读懂我当时的心情,轻风如拂尘,净化了西湖,梳理了我的思绪,抖落着看不见的尘埃,我就如同湖边的一叶新荷,在月光里悠然地托举着……

  这座茶楼由于独特的环境,看来晚上的茶客会更多,服务员把茶送上来了,那茶绿得可爱,我问,“此茶何名”,答,“杭州西湖龙井”,观其时闻其香,我笑了,这不能算假茶,最少可称为茶品低下劣的茶。看来这位茶老板是把我们当“下里巴人”给宰了。

  我这个人对中国的茶文化极少研究,和文人雅士打交道多了,也知道一些品茶的门道。朋友赠送给我的一些好茶,都给夫人包了,我的夫人是位品茶的高手,饭她可以少吃,茶不能没有。她吃茶极讲究,我这个粗人和她一比,就显得太没有文化了。我知道,茶在中国的流传差不多是与佛教流传同步。尽管我不信佛,但在夫人的教育和熏陶下,我还是爱茶的,以至见到带“茶”字的东西,我也喜欢。我在姑苏这些年好茶吃得不少。友人送我一只

意大利的高级玻璃杯,我最爱用它泡“碧螺春”,这只杯子跟我走南闯北这些年,始终还是晶莹剔透。用它来泡“碧螺春”,就能欣赏茶的姿色,又加深了一次中西文化的交流。记得刚到苏州时,我泡“碧螺春”,那是粗人绣花不是那个料,多少上品的好茶凡经我手一泡,那味道就是不如夫人泡的好。后来我发现,这泡茶的学问太大了,经细细观察我才学会。

  泡“碧螺春”时,要在杯内先沏上水,再加茶叶,因为它娇嫩,一如二八妙龄,太炽热了会伤了它。沏水时不不使杯满,留两截手指节的余地,“碧螺春”放下后,忙把杯口凑近鼻子,香气蓬蓬地鼻端弥漫。因为在杯内早为它留下了空间,这香就显得饱满,停住的时间也就长些。品这种茶,比“吃”字更传神,如果有兴趣,捧上一本杜牧的清词丽句,那便是一个神仙之人也。

  在西湖吃茶,还是谈谈杭州吧!散珠一般的佳景在西湖之畔,杭城内外的各个角落闪烁着它历久不灭的光芒。徜徉中寻觅这些佳景和历史的遗珍,仿佛是从古诗中寻觅到隽永的佳句一样。其中幽深,其中精妙,如同奇山异水峰回路转,一切都萦绕在胸怀……

  我和杭州是有缘的,前几年我的老友仇保兴同志(现任建设部副部长),任杭州市长,为这座名城做了许多前无古人的善举,我和罗哲文、郑孝燮、谢辰生等先生多次在不同场合充分肯定了杭州旧城修缮的思路,并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窗口。虽然保护者为这昨名城的未来做了许多有益的贡献,但是仅西湖景区的整体风貌的保护,由于历史带来的客观现实,还是存在了许多令人难以接受的遗憾。

  你今天如果有多余的时间,不妨先去古城内原有的旧街区去看看,从长街步入曲巷,便进入高高低低的灰墙向纵深推出的景深,那些砖雕门洞,水磨挑檐,垒砌着历史的沧桑,负载着许多后中的玄秘和幽深的遐想。

  见到这一切,也许你搞不清这些建筑是明清的遗韵还是现代的仿古建筑,那没有关系,你再走下去,那些连接青苔抹缝的墙角会告诉你,这是某个历史时空在特定的岁月中留下的。这些旧街巷人家的院落,一般都盖着青色瓦顶,细密的小瓦系接着杭城丹桂飘香的九月清爽阳光,漾动古韵的亮点,把老街古巷装饰成通向久远年代的深度记忆。这种古老东方建筑文化构成的深远恬淡感,在其它国家是找不到的。你只能从这些无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的魂魄中去窥探一个民族古朴奇巧的审美取向。

  关于“雷峰塔”的复建问题,曾有许多朋友问我得失问题,我当时无法回答,此塔的整体设计,是我多年好友

清华大学的郭黛恒先生设计,先生在学术上是一位非常严谨的专家学者,我坚信他的设计理念是对的,他保存了原有的塔基遗址,又为西湖一景增加了亮丽的风光,何罪之有?

  我跟恩师罗哲文先生学艺的这些年,不敢说对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认识的有多深,最少我所看到的东西比一般人多吧!因此,我认为此塔修复了比不修复要好。有关塔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我的恩师早就在他的《中国古塔》一书中作了详细的介绍。据我手头现有的资料表明,我国现存的古塔大约有2000多座。那座矗立在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址上的莫乐佛塔被罗哲文郑孝燮、谢辰生称为中国最早的佛塔。

  我国现存的古塔种类和样式繁杂众多,但塔的层数大都是奇数,尤以7层至13层居多,如杭州灵隐寺的木塔是7层,我国著名的西冷印社的华严经塔是11层,最高的是云南大理的南诏塔为17层。少林寺塔林中的基塔层亦属奇数之列。而偶数层的古塔在全国只有一、二处。

  为什么我国古塔的层数大都是奇数呢?原来,这与我国古代的阴阳学说有关。“阴”和“阳”是我国古代从朴素的辨证法出发确定的两个概念,它在医学、历法上都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数学上也不例外。儒家重要经典著作《周易》上说:“阳卦奇,阴卦偶。”在古代数学中把“一”、“三、”“五”、“七”、“九”等单数称为奇数,作为阳的象征,把“二”、“四”、“六”、“八”、“十”等双数称为偶数,作为阴的象征。这一说大家也许就明白了,中国的古塔为何都是奇数了。

  我记得2002年,杭州市西湖环湖南线景区整治工程刚刚结束,市政府就决定,对南线景区实行免费开放。当时,除了南线景区外,还有沿湖的弧山、俞园纪念馆也实行免费开放。2003年4月,政府又决定将没有围墙,不收门票的完整西湖每一寸绿地和每一处景观还给广大市民和游客,在全国园林景区门票制度改革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003年5月8日,我所知道的,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所属的六大博物馆、纪念馆,实行免票入内游览。

  刚开始,有不少人都在叫:“单西湖景区不收门票一年就亏了几千万元,可是政府又算了另一笔大帐,随着新西湖免费开放,游客自然而然地多了起来,在杭州逗留的时间相应会延长一天左右,住宿、购物、交通、饮食的花销也就相应增加了不少。景点门票收入的减少,完全可以通过对旅游以及相关产业的带动,将这部分减少补了回来。西湖南线未取消门票之前,每年的门票收入600万元。取消门票后这里的人气剧增,沿线商铺每年的拍卖总收入达到了700万元,这一笔帐不能不算,能够表面上看景点的免票,对园林文物部门来说是吃了亏,可从整体上看,整个杭州这个大景点,均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这个为民实事办得好!没有一定的包融之心,大将之度,谁敢这样唱大戏?杭州能办的苏州呢?全国呢?能不能换一个思维、换一种活法,把本来就是人民的东西还给人民。无论你是自然遗产还是文化遗产,都是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根基,是我们认识自己的历史,提升自己的素质,汲取创新生活动力的精神源泉,遗产不是你哪个省、地区、市的聚宝盆,它是全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你没有权利用它作为本地区经济增长的突破口,有条件的遗产单位能否向杭州市政府学习,把遗产资源还给人民群众,你不会吃亏的。这是让世界人民了解历史的中国,认识现实的中国,预知未来中国的最佳途径,更何况它能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相关专题:穿越长三角大型报道活动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