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长征胜利70周年专题 > 正文

调查显示中国青年认为长征精神是巨大财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3日06:33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李丽 实习生 周超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网新闻中心联合实施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74.0%的人认为“长征精神”是70年前红军长征给我们留下的最大财富。

  在这项共有3499人参加的调查中,72.4%的人认为,值得现阶段继续发扬的长征精神
是“团结一致艰苦奋斗”,64.8%的人认为是“不怕困难”。

  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教育长王瑞璞认为,当代社会之所以渴望长征精神的回归,是因为现实中,某种程度上存在着长征精神缺失的现象。

  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伟大壮举光辉历程——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展览上,记者见到了9岁的小鹏,他是和妈妈一起来的。在众多展品中,一条半截的皮带引起了小鹏的注意。讲解员解释说:“这条皮带是发给红军战士萧朝忠的战利品。过草地时,吃掉了一截,剩下的半截成为永恒的纪念。”小鹏诧异地看着母亲:“原来是真的啊?”

  小鹏的妈妈告诉记者,家里一般对小鹏提出的物质要求尽量满足,“可经常是今天买了,过两天就说不喜欢,又让买新的。”她说,这让自己和丈夫都很头疼,“我就总跟他说,以前的红军叔叔吃着皮带打敌人,可孩子根本不信。”

  本次调查发现,受访网友对长征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影视、文学、艺术作品”(77.2%)和“中小学课本”(58.2%)。“我上高中那时,光知道学习,即使有展览也没时间去看。”来自湖南的大学生小王告诉记者,除了中学课本上的几篇课文和《闪闪的红星》、《突破乌江》等有限的几部电影之外,自己对长征的了解确实不多。

  “如果单纯地从课本上学习长征知识,在目前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很容易让年轻人把长征固化成时代产物,甚至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影视、文学、艺术作品有的是依托史实进行演绎,有的干脆在大背景下虚构一些情节,很少有人会真正去考证其真实性。久而久之,观众对这些作品总持半信半疑的态度。”王瑞璞教授认为,这难免会造成人们对长征的理解局限化,把它仅仅当成历史或者演绎了的历史看待,认为它只属于那个年代,只属于老一辈人。

  “其实,长征所反映出来的不屈不挠、艰苦奋斗、英勇无畏等精神已经积淀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无论是在

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长征精神都备受推崇。它能综合体现人们对爱国主义教育、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培养等各方面的追求。”王瑞璞说。

  在调查中,分别有32.7%和30.7%的人认为,长征精神中“独立自主”和“大胆创新”的部分,恰恰是我们在现阶段最应该继承和发扬的。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谢志强认为,虽然长征胜利是70年前的历史,是一段特殊的历史,但红军在长征中体现出的不畏困难、独立自主、大胆创新的精神,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这段历史应作为大中小学校的必修课,将长征精神教育紧密联系实际,使我们的青少年在日益多元的社会中找到作为中国人的独特的动力源泉。”

  相关专题:长征胜利70周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