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万五千里的感动四川篇:爬雪山过草地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3日14:14 SMG广播新闻中心 | |||||||||
各位听众,70年前,红军三大主力多次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大雪山、穿越环境恶劣的沼泽地,显示了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广播新闻中心“二万五千里的感动”长征特别报道组记者徐廉、刘砚重现了当年红军过雪山草地这段历史,请听报道。 雪山草地无疑是红军长征中自然条件最艰难的一段征程。四川省文史办长征史专家邓寿明说,当时虽然没有大的战斗,但是险恶的环境已经给红军造成了很大伤亡。
红军在翻雪山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高寒缺氧,缺少足够的冬衣和御寒的烧酒,加上红军战士绝大部分都是湘、闽、赣、粤籍,没有翻越雪山的经验,因此造成了较大伤亡。 草地海拔在3600米以上,气候无常,当时正值雨季,恶劣的天气和遍布的沼泽地给红军造成了很大困难。70年过去了,93岁的老红军侯德明仍无法忘怀那段经历: 牺牲得最多的就是过草地,尤其是饿死的特别多,由于天气等各方面的原因,连野菜都挖不到。 其实,在红军翻过夹金山后,中央就已经认识到“所处地域给养非常困难”,作出了尽快避开草地东出松潘进入甘南的北上计划,但因为张国焘的反对和故意贻误,导致红军不得不进入荒无人烟的水草地。 对长征过草地史潜心研究了30年的四川松潘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杨继宗说,进入草地前中央曾提出每人带足15天的粮食。 红军两大主力会师后人数达到10万,要带足15天的粮食,按最低的糊口标准也需要150万斤。但人烟稀少、藏族农作物主要以青稞为主,要筹集到这么多的粮食,当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自然条件差、人口稀少,雪山草地所在的小金和红原两县多少年来甩不掉“全国贫困县”的帽子,是改革开放给这块土地带来了生机。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路,随处可见牧民的一张张笑脸,草原公路上行驶着一辆辆越野车,公路两边是一排排整齐的帐篷……记者发现,伴随草原风貌改变的是当地人的观念变化。四川电台新闻频率黄进曾在阿坝州当过记者,和雪山草地打了5年多的交道,去年他又重走了四川境内的长征路,感触最深的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巨大变化。他说:长征精神是一种开拓精神,它感召着这里的人们一步步走向富裕。 民族地区远离市场、人口稀少、资源富余。上世纪80年代,阿坝州的财政主要靠砍伐森林,他们自己称为“木头财政”,90年代初开始,阿坝州转变观念,从原来单一的“木头财政”到开发旅游和水电资源,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变、旅游事业的发展还有山区进一步的开发,生活有了很大变化,现在的财政情况一年比一年好。 以上由东广记者 徐廉 刘砚 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