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嵩山文化概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7日14:24 大河网

  中岳嵩山被称为五岳之尊、万山之祖,古称外方、崇高、嵩高等。嵩山西起龙门,东至郑州,长120公里,绵亘于黄河南岸,自西而东由万安山、紫云山、大苦山、当阳山、少室山、太室山、五指岭(浮戏山)等组成。主体太室山、少室山位于登封市境内,太室山主峰峻极峰海拔1495米,少室山主峰连天峰海拔1512。8米。嵩山位居天中,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圣山”、“中华民族的父亲山”、“东方的奥林匹斯圣山”等赞誉。禅宗祖庭,道教洞天,儒学圣地,武林盟主,天地之中,五世同堂,齐集嵩山,因此我们只能以仰视的角度来审视嵩
山。

  一、历史文化

  远古时代,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女娲补天、伏羲画八卦、二郎担山赶太阳等众多

神话传说,在嵩山地区都留下了回响的遗迹。距今9000年到7000年的裴李岗文化在嵩山地区有43处遗址,数量之多,分布之密为全国之冠。距今4500年到4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在嵩山地区更是星罗棋布,王城岗、八方遗址、颍阳遗址、杨村遗址、君召南洼遗址分别是全国和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时期,人文始祖黄帝诞生于嵩山余脉凤后岭下的轩辕丘,战胜蚩尤建功立业,一统华夏后定都于嵩山脚下。唐尧、虞舜的重大政治活动在嵩山地区的也很多,尧晚年数次到登封箕山拜访许由,留下了箕山、颍水、洗耳泉、饮牛坑、许由冢等文化遗存,后来帝尧巡狩阳城,并以百岁之高龄驾崩于嵩山脚下的登封阳城。舜帝传说曾到登封负黍城经商和到嵩山访贤大禹。

  大禹身为崇伯鲧之子,继承父亲未竟的治水大业。十三年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为把嵩山南麓的洪水疏导入黄河,他即化为力大无比的黄熊开凿轩辕关,并和妻子约定闻鼓饷夫。一次涂山娇发现大禹身化黄熊的秘密,遂化为巨石,并石破北方而生启。现仍屹立在登封市区周围的启母石、汉三阙正是这一历史事件的明证,而嵩山主体太室山、少室山也因大禹的两个妻子涂山娇、涂山姚分别居住其下而得名。

  距今4000年到3000年,嵩山地区是夏商周三代立国的中心,禹都阳城,启都阳翟、斟寻、汤都西亳、商都郑州、东都洛邑环嵩山而立,一举奠定了嵩山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不可取代的中心地位。周武王灭纣后,在太室山祭天,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文字记载的封禅活动。历代帝王不断游历嵩山,留下了不少佳话。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礼登嵩山,拜谒启母石后,率众自东边登上一座山峰,听到大呼“万岁”之声时,“问上上不言,问下下不语”,有大臣就献媚恭维说:“这是中岳山神在迎接您。”汉武帝当下龙心大悦,于是就命名这座山峰为“万岁峰”,并在峰上建“万岁亭”,在峰下建“万岁观”。同时,命令祠官大规模增建祭祀中岳山神的太室祠,并划山下三百户居民设立崇高县,免除一切赋税、徭役,专门奉命祭祀岳神。从此,“山呼万岁”就成为一个成语沿用了几千年。北魏太和十八年(495年),孝文帝巡幸嵩山,亲作《祭嵩高文》,致祭中岳。

  唐高宗一生和嵩山关系密切,在皇后武则天的陪同下曾三来嵩山。永隆元年(680年)唐高宗第一次游历嵩山,他亲谒少姨庙、嵩阳观、启母庙,拜访了著名道士潘师正,并为其建隆唐观、精思观、寻真门、仙游门。永淳二年(683年),唐高宗和武则天再次光临嵩山,他们游幸奉天宫、少林寺,派人祭祀嵩岳、少室、箕山、具茨山等。弘道元年七月,唐高宗下诏当年十一月封禅嵩岳,并在嵩山极顶峻极峰上修建了圆径五丈、高九尺的登封坛,在城西少室山下万羊岗上修建了封祀坛。不久唐高宗车驾幸临嵩山奉天宫,准备来年封禅中岳,但不久就因身体不豫而下令罢封。大周女皇武则天对嵩山情有独钟,一后曾八次游历嵩山,前三次都是陪同唐高宗而来。公元696年,当她第四次驾临嵩山时,她登封中岳的大愿终于得偿。一向把嵩山作为精神寄托的武则天,在这里向世人展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圣历二年(699年)春,武则天第五次动身驾幸嵩山,这次她撰文并行书了大周升仙太子碑。圣历三年四月,武则天再幸嵩山三阳宫避暑,五月癸丑,因武则天疾病康复,遂宣布大赦天下,并改元久视,大宴群臣于石淙河,并命随从的太子李显、相王李旦、梁王武三思、内史狄仁杰等16名随臣各赋应制游石淙诗一首。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游幸嵩山,并夜宿少林寺方丈室,当天晚上写下一首诗作:“明日瞻中岳,今宵宿少林,心有六禅静,寺据万山深,树古风留籁,地灵夕作阴,应教半岩雨,发我夜窗吟。”然后,他又游历了会善寺、嵩阳书院、中岳庙、峻极峰,临走时,乾隆还将越南贡品9只玉如意赐于中岳庙道士收藏保存,作为震山之国宝,专供每年祭祀之用。

  二、天文文化

  周王朝建立后,周武王认为嵩山是天室,并在此祭天。成王继位后,摄政的周公遵照武王的遗嘱营建新都洛邑。在占卜盛行的时代,周公一方面做洛邑位居地中、“求地之中,以建王而阜安万民”、“王者必居土中”的舆论,一方面打着制订历法、发展农业生产的旗号,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天文测量。他在全国设置了五处观测点,以颍川阳城为中表,开始筑土圭、立木表,测量日影。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测量,周公把测量的数据一一记录下来,发现了日影有一个由长到短再由短变长的周期,并根据每天日中日影的变化找出了季节的变化,得知了冬天日影长、夏天日影短的规律。于是,他就把一个周期称为一年,并把日影最长的那一天定为冬至,把日影最短的那一天定为夏至,把长短变化中的两次等分点分别称为春分和秋分,这样根据四季变化指导农业生产就有据可依。

  古时,因为科技落后,生产力不发达,认识水平低下,人们认为天圆地方,认为天球投影下的地球南北长三万里。与八尺表测量出来的日影长对照,认定“影长一寸,地差千里”。周公利用圭表之法“测土深、正日景、求地中、验四时”,发现登封阳城夏至时表影长一尺五寸,恰在地球南北的中心点上,于是就认定这里为天地、宇宙的中心。正因为此,周公即派太保召公去距地中阳城仅一百多里的洛邑观察地形,随后亲往洛邑营建都城。周公证得阳城为天地之中,于是中原地区被称为中国,豫州被称为中州,华夏民族被称为中华。中国、中华、中州、中原、中岳、中土、中央、中天等词语中的“中”字都由此而来。连河南方言也不说“好不好”、“行不行”,而说“中不中”。

  唐开元十二年(724年),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奉命“考前代诸家历法,改撰新历”,再次组织了一次空前的天文测量,他仍以登封阳城为中心观测点,并根据实地测量结果,编成了结构严谨、条理分明的《大衍历》。他的下属南宫说为保存周公测景的旧制,遂把周公时期的土圭木表更改为石圭石表,并刻上“周公测景台”五个大字。

  至元十三年(1276年),忽必烈任用著名的科学家郭守敬、王恂等人进行大规模的天文观测活动,以改进、修订历法,这就是著名的“四海测验”。改历之初,郭守敬就敏锐地首先提出实际观测是治历之本的原则,他说:“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所以他集中精力研制新的天文观测仪器,在简要实用的原则指导下,他先后创制了简仪、高表、仰仪、景符等十八种天文仪器,而简仪和高表是最重要的两种仪器。而观星台实际就是郭守敬创建改进的高表。为了制订出更加精准的历法,郭守敬向忽必烈进谏说:“唐朝开元年间,一行和尚曾命令南宫说到天下十三个地区实地观测,而今天国家的疆域比唐时尤为广大,更需要到边远的地方进行测验。不然,日月交食分数时刻不同,昼夜长短不同,日月星辰去天高下不同,可以先南北立表,取直测影。”英明的忽必烈批准了他的建议,于至元十六年(1279年),设十四路监候官,分几路出发到全国各地进行天文观测。据记载,登封阳城就是这次四海测验活动中的一个观测所,并且是当时全国的中心观测站。至元十六年三月,郭守敬由上都、大都开始,历经河南,转抵南海,行程数千里,亲自掌握这一路的测验,曾亲自在登封阳城主持观测,得出了阳城“北极出地三十四度太弱”的结论。今天的登封观星台北京观象台是郭守敬创建的两所永久性高表。登封观星台是一座具有测影、观星和计时等多种功能的天文台,也是“四海测验”中二十七座观测站迄今仍然保存于世的唯一一处。观星台不仅是我国现存最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遗址之一。观星台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她是世界上沿用最久、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天文建筑之一,是我国历史上天文科学发展高峰的佐证,也是目前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座观星台。

  郭守敬通过在观星台的实地观测,掌握了地球运转的规律,并准确地测出二十四节气,特别是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的准确时间,于至元十七年(1280年)编制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该历法的一个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天,合今天的365.2422天即365天5小时49分12秒,同现代科学测定的回归年长度365天5小时48分6秒相比,一年仅长0.0003日即26秒,而与现今世界上通用的格里高利历相比一秒不差,但却比它早了三百多年。《授时历》编成后,元世祖忽必烈根据《尚书》中“敬授民时”一句定名为《授时历》。《授时历》使用长达364年之久,是我国历史上施行时间最长的历法。后来元朝皇帝还下诏书把《授时历》赐给高丽(今朝鲜)、日本、安南(今越南)等国家使用。

  三、地质文化

  中岳嵩山东西横亘60余公里,峻极于天,气势磅礴。23亿年前,当世界还处于沧海横流时,当中国大部分地区还沉浸在浩翰的汪洋大海深处时,嵩山便已横空出世,巍然耸立。5。7亿年前,当嵩山最后一次升出海面,雄姿矗立碧天时,喜马拉雅山和秦岭都还在海底沉睡。嵩山岩龄有的已届36亿年,无愧于地球上的老寿星这一赞誉,嵩山堪称万山之祖、五岳之尊。

  在嵩山,我们可以探索华北古陆三十多亿年的沧桑变化:太古宙的岩浆侵入,元古宙的地壳运动,古生代的海进海退,中生代的滑动构造,新生代的山岳冰川。险峻壮美的嵩山因岩龄古老和发育完全、出露完整、类型齐全的独特地层构造而被冠以“天然地质博物馆”、“地学百科全书”、“五世同堂的地质史记”。嵩山历来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中国地质科学院第五任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质公园专家组惟一的中国专家赵逊这样赞美嵩山:“嵩山与美国的黄石公园、加拿大的苏必利尔湖、俄罗斯的卡拉半岛等相比,科学价值在其之上。”马杏垣教授在向国际文化与自然遗址保护委员会推介嵩山地质遗址时说:“嵩山地区地质现象中最可贵的是它的重力滑动构造,这是世界上最宏伟的,可以说也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前寒武纪重力构造虽然在西南非也有,但不如中国嵩山精彩。从古构造观念上讲,它们是轻沉积物的变形,琳琅满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主任伊德博士对嵩山地质景观考察后激动万分地说:“嵩山不仅拥有全球罕见的五世同堂地质现象,还融合了地球的历史和文化,真是太奇妙了,全世界的人都期待来此参观。”

  嵩山是石头与人文景观的完美融合,其地层构造在全球有重要的地学对比意义。嵩山地区发育着集典型、稀有、系统性于一身且不可再生的珍贵地质遗迹,是研究地壳演化规律、追溯地球演化历史的理想场所。在不到4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嵩山地区连续完整地出露着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个地质时期的沉积和构造——热事件的序列产物,清晰地保存着发生在距今25亿年、18亿年、5。43亿年分别被命名为嵩阳运动、中岳运动、少林运动三次全球性前寒武纪造山、造陆运动所形成的不整合接触界面及构造形态遗迹,嵩山以其丰富的地质文化内涵受到世人的青睐。

  嵩山地区现代意义上的地质调查开始于上世纪初期。1950年,地质学家张伯声在登封嵩岳寺塔西南山沟中发现了片麻岩与石英岩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关系,随即命名为“嵩阳运动”。1954年,张尔道教授把五佛山一带分布的轻微变质或不变质岩层称为五佛山系,并把五佛山系与石英岩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命名为“中岳运动”。1960年,王曰伦教授发表了论文《嵩山地质观察》,在证实肯定嵩阳运动、中岳运动的同时,把五佛山系与寒武系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命名为少林运动。不久,走遍了嵩山山山水水、沟沟坎坎的马杏垣教授在五佛山群葡萄岭组页岩与骆驼畔组之间发现了微弱交角不整合接触关系,创立了举世闻名的重力滑动构造理论。

  嵩山山系中最古老的岩石是太古代花岗绿岩系,它是距今36-25亿年由海底基性岩浆喷发和酸性岩浆侵入而形成的火山岩和侵入岩,后经地壳运动的应力作用和温、压效应,使其褶皱造山、变质变形的片麻岩,地质学家把不同类型的片麻岩总称为登封群。距今25-18亿年古元古代滨海、浅海沉积物变质而成的石英岩、片岩和白云类岩石,地质学家总称为嵩山群。距今18-10亿中元古代滨海、浅海沉积的砾岩、石英岩状砂岩、泥岩、页岩、白云岩等,地质学家称其为马鞍山群和五佛山群。大约从36亿年前开始,嵩山地区的海底发生了来自地幔的基性熔浆喷发和酸性岩浆侵入,形成了被称为结晶基底的花岗绿岩系。在距今25亿年前后,嵩山地区发生了被称为“嵩阳运动”的剧烈地壳运动。嵩阳运动是指太古宙登封群片麻岩与元古宙嵩山群之间不整合界面所代表的一次造山运动。嵩阳运动的结果使海底沉积的花岗绿岩系受到近南北向的应力作用、温压效应而发生褶皱隆起,慢慢露出海面,形成山脉,这是嵩山首次露出峥嵘。后来经过长期风化剥蚀,嵩山渐渐被夷平了,加上地壳不断下降,嵩山又被淹没在海水之下,形成滨海和浅海环境,接受了被称作嵩山群的碎屑物质、泥质及钙镁等物质的沉积。到了距今18亿年前后,嵩山地区发生了被称为中岳运动的全球性地壳运动,中岳运动是指发生在中元古代和古元古代之间嵩山地区五佛山群与嵩山群不整合界面所代表的一次褶皱造山运动。中岳运动期间,来自东西方向的应力作用和温、压效应使海底的碎屑岩——碳酸岩地层慢慢隆起成山,露出海面,嵩山第二次屹立于中华大地。中岳运动是嵩山地区地质发展演化史中最重要的构造事件,它形成了区内统一的基底,是基底演化阶段的结束、沉积盖层演化阶段开始的标志,它还标志着华北统一大陆的形成。中岳运动后,嵩山再次慢慢风化、剥蚀、夷平、下降,逐渐被海水吞噬,形成滨海、浅海等环境,先后沉积了被称作马鞍山群、五佛山群和罗圈冰碛层的地层层序,到了距今5。43亿年前后,嵩山地区又发生了被称为少林运动的地壳运动。少林运动指嵩山地区寒武系关口砂砾岩与五佛山群之间的不整合界面所代表的褶皱造山运动。少林运动使嵩山一带大范围地升出海面,形成了现在的嵩山山系,后来虽然发生了古生代广泛的海侵,但嵩山山系的主要山峰始终未被海水淹没。少林运动结束了地质史上的元古代,进入了古生代。这次运动的证据在少林寺南面的山坡上清晰可见。少林寺的位置正代表着这段地质史的分野,少林寺前面是元古代地层,后面是寒武纪地层。从寒武纪到奥陶纪,嵩山地区大部分仍然被海水覆盖,又经过了两亿年,这里的地壳最终上升到海平面以上,嵩山从此扬眉吐气,昂首屹立于天地间。

  三叠纪时,发生了一次延续时间很长的被称为燕山运动的地壳运动,我国的很多山脉都是在这次运动中形成了现在的基本格局。嵩山这次受到南北方向力量的挤推,形成了东西方向的主轴,又因受力部位不均匀,一方面形成了嵩山南北两侧的东西方向大断层,形成了壁立千仞的悬崖峭壁,使得嵩山挺拔峻峭;一方面出现了两组剪切断裂,沿着东西方向的大断层,太室山相对少室山北移,五指岭又相对太室山北移,形成了现在嵩山的山势和地貌。

  古老、悠久的嵩山,其诞生、演化就是中原大地沧桑变迁的见证。正因独特的地质构造和珍稀的地质遗迹,2001年3月16日,嵩山成为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4年2月13日,嵩山通过评审成为世界地质公园。

  四、宗教文化

  众所周知,嵩山是三教的策源地,对三教的形成和传播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嵩山是三教合一体现最为完美的地方。

  1、佛教

  东汉初年佛教正式传入中国,首先在东汉都城洛阳和地处京畿的中岳嵩山落迹,并且开始由洛阳、嵩山地区向全国传播。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明帝下令,在风景如画、清静幽雅的嵩山玉柱峰下,为迦叶摩腾、竺法兰建造大法王寺。“此为佛教传入中国后专为佛教建寺之始。”同时,明帝刘庄为了使佛教在中国得以传播,特许阳城候(今登封告成)刘峻落发出家。刘峻出家是“ 嵩山度僧之始也”,从而为佛教在嵩山乃至全国的传播与发展拉开了帷幕。

  嵩山地区继法王寺创建后,兴起了建造佛寺的高潮。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大德沙门生禅师,隐显无方,沉浮嵩岭,创建嵩阳寺。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为天竺高僧跋陀建少林寺于少室山阴。永平年间,北魏宣武帝元恪诏令冯亮、僧暹与河南府尹甄琛视嵩岳形胜之处兴建佛寺,遂监造了嵩高道场寺。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公元520年),又将建于永平二年(公元509年)的宣武帝灵台行宫改建为闲居寺(隋仁寿元年改名嵩岳寺)。正光二年,为安置明练公主创建了明练寺,后因孝明帝的妹妹永泰公主出家于此改名永泰寺。北魏灭亡后,孝文帝在嵩山积翠峰下的离宫也成了澄觉禅师的精舍,隋开皇五年被赐名会善寺。

  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禅学重心在嵩山,少林寺的兴建加速了嵩山为中国禅法重心的形成。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和二祖慧可在嵩山传承大乘禅法影响很大。达摩一苇渡江来到嵩山,在五乳峰上的山洞里面壁九年,后来将衣体传付二祖慧可。这其中传说的成分较多,史实是南朝梁武帝普通七年(526年),达摩为了弘扬大乘佛法,不辞艰险,航海来到中国,先到了广州,次年到金陵,与梁武帝萧衍论佛法所谈不契,于是渡过长江北行,辗转来到了嵩山少林寺。达摩倡导的是一种经过革新的独具特色的禅法,以“壁观”法门为中心,以壁观教人 “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现在嵩山少林寺外的“面壁洞”、“卓锡井”、 “炼魔台”、和寺院内的“立雪亭”,就是菩提达摩和他的嫡传弟子慧可传承大乘禅法的遗迹。

  北魏末年天下大乱,禅宗二祖慧可离开少林寺,我国北方禅法重心由嵩山向外地转移,嵩山佛教开始走入低谷。直到隋朝嵩山佛教才又出现新的转机。同时,杨坚“选沙门中德业灼然(著)者,置菩萨僧一百二十人”,少林寺慧远法师、洪遵律师皆在其列。隋炀帝大业年间,群雄纷争,历史把嵩山少林寺僧推向了以武参政的道路。在唐、郑两军决定胜负的柏谷庄大会战中,少林寺僧志操、惠阳、昙宗等,“率众以拒伪(郑)师,抗表以明大顺,执(王世)充侄仁则以归”,使唐军转败为胜,为大唐帝国的建立和巩固立了大功。唐太宗李世民“嘉其义烈,频降玺书宣尉”,对参战有功的十三名武僧各有封赐,其中昙宗和尚受封“大将军僧”。

  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当政期间,大多高僧云集嵩山,中国禅宗五祖弘忍的两个大弟子道安国师、禅宗“定门之首”法如禅师相继归山,大力传播菩提达摩的大乘禅法。后来,中国佛教禅宗南北分争,北宗大通神秀的嫡传法嗣普寂和南宗大鉴慧能的嫡传法嗣净藏,都相继来到嵩山会善寺,各传其法,于是嵩山少林寺、会善寺成了中国禅宗南北分争的重要场所之一。

  义净法师少时仰慕高僧法显、玄奘等西天取经的高风,也历时二十四个春秋到西天求法。回国后到嵩山作了少林寺主,并于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在嵩山少林寺建造戒坛。时隔十多年后,唐开元五年(公元717年),一行禅师和元同律师,在嵩山会善寺共同建造五佛正思惟戒坛。

  宋哲宗元元年(公元1086年),在北宋王朝的支持下,首次把曹洞禅法传入嵩山。报恩禅师融会三教,又借助北宋权贵的支持,在少林寺传法数年,使曹洞宗风在嵩山各寺院大行其道。金末元初,我国北方曹洞禅法大宗师万松行秀和他的弟子们,使得曹洞禅法在嵩山弘扬光大。元世祖忽必烈于公元1245年钦依雪庭福裕住持嵩山少林寺。雪庭福裕从万松行秀参禅十年,住持少林寺时,大大振兴了嵩山佛教。他还在太原、西安、和林、燕京、蓟县另外建造了五座少林寺,并排定了少林曹洞弟子的七十个辈号。嵩山广大僧众称赞他“旷复嵩山,如祖师再出世”,故称之为中兴之祖,认为其功可比开山祖师。雪庭福裕住持少林,开辟了嵩山地区佛教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

  明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为诸王(子)选僧师,宗泐荐嵩山法王寺僧道衍为燕王朱棣师。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僧道衍积极策动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师”。朱棣即帝位,论功行赏,道衍居首。嵩山佛教在明代始终保持稳定兴盛的原因,除此原因外,还有后来一些高僧能够应天顺民有直接关系。小山宗书、幻休常润、无言正道和寒灰慧喜,还有月空、边澄等参与戍边平倭的少林武僧,他们都“以武参政,强兵护国”,从而得到明王朝的支持,明朝对少林寺住持的人选和任用也非常慎重。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498 年),倭寇大举进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朝廷征调少林寺僧兵参加平倭战争。时隔四年之后,嘉靖皇帝钦依释儒兼备的小山宗书为少林寺曹洞正宗第二十四代方丈。他在少林寺大开法席,四方学徒蜂涌而至,听其讲经说法的挤满了法堂,嗣其法不计其数。后来无言正道禅师住持少林,共住持少林三十一年,被称为“僧中之杰”,不仅名动京阙,还成为北方禅宗的首领。正是因为这些名僧在嵩山地区讲经说法,有明一代,佛教才在嵩山地区持续繁荣。

  清朝时,少林寺在政治上失去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永熙五年(公元1666年),少林寺第二十八代方丈彼岸宽禅师圆寂,继任者也未得到清廷的任职文牒,少林历史上传承了数百年的“钦命住持”制度至终止。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清廷拨款重修了嵩山少林寺。乾隆之后,少林寺的衰落更加明显,往日统领天下禅宗的“天下第一名刹”的地位也不断下降,唇亡齿寒,嵩山其他寺院也繁华不再。

  2、道教

  道教的形成和嵩山也有很大关系。在道教形成以前,嵩山地区就有很多神仙活动。嵩山东部的浮戏山有个山洞,叫神仙洞,古代称为“崆山洞”,相传是神仙广成子居住之处,轩辕黄帝曾来此向广成子问道。东周灵王太子姬晋因不满父亲的政策,居别宫修道,后被浮丘公接引上嵩山,后在嵩山北麓缑山驾鹤升仙。秦代宫女毛女得道,往来于嵩华之间,常栖于嵩山。早期道教五斗米道始祖张道陵在嵩山修炼“黄帝九鼎,太清丹经”,后来才入蜀创立五斗米道,从一定意义上说,嵩山也是道教的发祥地。

  二千年来,嵩山地区是道教传播的重镇。嵩山是道教的第六小洞天,嵩山的附属山脉缑山是道教的第三十二福地,嵩山的北翼邙山是道教的第七十福地。历史上大多著名道士都曾在嵩山修炼,浮丘公、王子晋、李八百、张道陵、成公兴、寇谦之、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吴筠、刘道合、邱处机、王常月等,有的长期在嵩山修道,有的先在嵩山修道后成就了一番道业。北魏时,嵩山道士寇天师自称太上老君亲授他天师之位,要他“宣吾新科,清整道教”,于是他改革了五斗米道,增加了一些新科仪,称为“新天师道”。隋唐时,道教上清道茅山宗移居嵩山传道,其第十代传人潘师正还多次受到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召见。金朝时,王重阳的弟子邱处机来到嵩山传道,当时道徒朝拜者络绎不绝,邱处机开创了道教丛林制度,使全真道在嵩山地区占据了统治地位。清代嵩山道士王常月在全真教门日衰的情况下,重振教门雄风,成为全真教创教以来公开传教的第一人,被后世道徒誉为全真道“中兴之主”。道教在嵩山的重要道场有中岳庙、老君洞、崇唐观、三官庙、峻极宫、九龙圣母庙等。

  汉魏两晋时期,嵩山道教有两支,即张道陵创立的天师道和张角创立的太平道。传说二张都是辅佐汉高祖刘邦开创汉业立有汗马功劳张良的后世子孙。张道陵的天师道,源于嵩山,创于巴蜀,后又在嵩山得到传播和发展。张角初信黄老,熹平年间创立太平道,徒众达数十万人,后来发动了黄巾起义。嵩山地区的颍川是黄巾起义的发源地之一,黄巾起义失败后,嵩山道教徒涉嫌惨遭迫害,刘根被杀害,左慈被追杀得脱后逃往东吴,在天柱山省悟道妙,传道于葛玄,葛玄传道于郑隐,郑隐又传道于葛洪。西晋时,著名道士鲍靓曾官至南海太守,晋惠帝永康中在嵩山石室中修道,后在石壁在发现天文大字,此文后为《太上洞神经》所本。北魏太平真君年间(公元440-450年),嵩山道士寇谦之在崇信道教的魏太武帝和宰相崔浩的共同支持下,自称奉太上老君的意旨,“清整道教,除去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为法”,制订乐章诵诫新法,“专以礼度为首”,佐国扶命,代张陵为天师,被称为北天师道。这些改革使官方道教从形式到内容都逐步得以健全和充实。

  隋唐之时,嵩山成为道教的中心。茅山派第十代宗师王远知对其弟子潘师正说:“嵩山乃汝修真之地,当亟还也。”于是潘师正就在嵩山逍遥谷隐居传道。潘师正清静寡欲,隐居嵩山逍遥谷修道二十余年。上元三年(676年),唐高宗幸东都,礼嵩岳,召见了潘师正。调露二年(680年)高宗又幸逍遥谷潘师正居所,敕于此建隆唐观。永淳元年(682年),潘师正羽化于嵩山隆唐观,时年九十八岁,“高宗及天后追思不已,赠太中大夫,谥体元先生。”唐圣历二年(696年),由司功王适撰写,司马承祯书丹和《唐默仙中岳体元先生太中大夫潘尊师碣》刻立在嵩岳逍遥谷隆唐观中,此碣文石刻至今尚存。潘师正有弟子18人,司马承祯和吴筠皆开元名道。与潘师正同时隐居嵩岳的还有著名道士刘道合。唐高宗闻其名,敕令于其隐所置太乙观以居之,并召入宫中,以礼尊之。

  宋代时,嵩山道教持续发展,虽比唐代较为逊色,但也是历史上的兴盛时期。宋太祖乾德元年(公元963年),赵匡胤为中岳神制作衣、冠、剑、履,中岳神着衣戴冠的风俗一直相沿至今。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宋太祖敕修中岳庙,还下诏让县令兼任庙丞,政教合一,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嵩山道教的发展。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宋太宗赵光义赠五岳奉号,名中岳之神为“中天崇圣帝”,帝后号“正明”,并命翰林、礼官详定仪注及冕服制度,并按时派遣官员致祭。经过唐宋两代的大加修整,中岳神规模宏大,曾有“飞甍映日,杰阁联云”之称。中岳庙和供奉真宗御容像的崇福宫遂成为宋代嵩山地区道教的两大重镇。

  南宋与金对峙时期,道教内部宗派纷起,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王重阳创立了以道教为主、兼融儒释的全真道。金末元初,全真道传入嵩山地区。王重阳的弟子、嵩阳世族丘处机曾在嵩山地区传教,崇福宫有通碑刻记录了他在嵩山传教的史实。元代时,丘长春的弟子尹志平和李志常,顺应时势,派遣著名道士乔志嵩到中岳嵩山,以应蒙古利用宗教教化中原汉民之意。乔志嵩来到嵩山,入居邱祖曾修道过的崇福宫,他一边修道传教,一边重建崇福宫。于是全真道风大盛,有徒众数百,嵩山大崇福宫恢复成了名副其实的道教丛林。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国家加强了对宗教的管理,设道会司于崇福宫,管理嵩山道教事务。成化八年(1437年),道会司改设在中岳庙,这时仅嵩山南麓就有道徒近千人。清代统治者重视佛教,对道教采取了抑制政策。嵩山道教也因随着时代的发展受到了极大冷落。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主张崇尚自然和清静无为的哲学。道教设定的人生终极目标是修仙飞升。贵己重生,澄心寡欲,服食金丹,性命双修,成仙证真,成了道教徒的日常生活。

  3、儒学

  儒学是以孔子为宗师,以四书五经为经典,以仁义礼智信为基本思想的学术体系。春秋战国时,嵩山地区盛行的主要是法家文化。登封人管仲,是法家学说的先声人物。管仲的思想也为儒家所称道。他和鲍叔牙的交谊被称为“管鲍之交”,被后世儒家当作“义”的典范。实际上,嵩山地区早就酝酿发酵了儒学思想。在儒学产生之前,尧、舜、禹、汤、周公等先贤在嵩山地区有大量敬天保民的活动,而这些人物正是儒学推崇的“道统”圣人。春秋初期,郑国颍谷封人、颍考叔被称为“纯孝伯”,一直被后世儒家所推崇,现在登封境内还有很多考叔庙、考叔祠。

  儒学在嵩山地区取得真正的正统地位是在宋代,宋代极力想恢复儒学的权威地位,以儒家的伦理纲常为核心内容,为封建统治服务。宋明理学自称是孔孟后学,但在其哲学体系的建构过程中,不仅有儒学的正统思想,而且也有佛道思想的痕迹;韩愈的道统说、李翱的复性说是理学的重要思想来源。

  宋代嵩山地区儒学传播最重要的形式就是书院教学。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特有的重要教育形式,它是以私人创办为主,教学、研究、藏书三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至五代末期基本形成,北宋初年发展为较为完备的书院制度,成为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嵩山地区从书院一兴起,就创立了嵩阳书院。嵩阳书院是宋代四大书院之首,始建于五代后唐时期,当时进士庞式在这里聚徒讲学,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赐额太室书院并颁赐九经书疏,自此大大显扬于天下。后来,理学家程灏、程颐在此讲学,使嵩阳书院成为理学尤其是洛学的重要传播基地。北宋时,嵩阳书院的名师,除二程之外,还有大名鼎鼎的司马光、范仲淹、王曾、韩维、吕诲、范纯仁、李纲、朱熹等大儒,他们的讲学活动,使儒学尤其是宋代理学在嵩山地区更为广泛传播。

  明清时,程朱理学在嵩山地区仍占据统治地位。明朝中叶,登封县令侯泰重修嵩阳书院,并建二程祠。至此,嵩阳书院完全官学化,每月初一,县官亲临考试学生,对成绩差的学生实行体罚。省按察司还不定期到书院巡视,发现学生成绩过差,还要分别降低县官和教官的薪俸。由于有这样严的制度,书院诸生学习经史、六艺的风气大振。明末嵩阳书院学生焦子春、崔应科、刘景耀、常克念等中进士后,分别任少卿、部政、督堂、推官。清初,“崇儒重道”的思想文化政策使理学回光返照,出现了孙奇逢、汤斌等大儒。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登封知县叶封重修明末毁于兵火的嵩阳书院,在明代书院故基东南,重建学堂三楹,不久叶封调任京职。康熙十六年(1677年),当代名儒、少詹事、登封籍人士耿介无意官场,遂回故里重修嵩阳书院。他还将田产200亩捐给书院,又垦荒130亩作为校产,以其收入作为办学经费。在他的带动下,省学道吴子云、林晓英等也竞相捐献田地达1570亩。耿介先生主持嵩阳书院教学三十余年,并在嵩阳书院建先贤祠,祭祀二程和朱熹,后又建丽泽堂、观善堂、博约斋、敬义斋、仁智亭、川上亭等,大大改变了嵩阳书院的面貌。嵩阳书院至此又得以复兴,耿介亲自执教,传经授业,人称“嵩阳先生”,他还聘请中州名儒窦克勤、李来章、冉觐祖、张沐、汤斌、张度正、孙淦、焦贲亨等来嵩阳书院授学。从此,嵩阳书院文风大振。康熙辛卯年,河南省在开封开科选拔举人,按录取名额,一县不足一人,而嵩阳书院就中了五人。有清一代,嵩阳书院又成了传播程朱理学的重要基地。

  五千年中国文化,儒学思想前后统治中国思想界两千多年,它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前期儒学和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后期儒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把中国哲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而以嵩阳书院为中心的嵩山地区是理学传播的重要基地,在理学发展到成熟阶段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嵩山文化中的武术文化、医学文化为大家耳熟能详,黄帝文化、河洛文化等也是嵩山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嵩山民俗文化和艺术文化也独具特色,这里不再赘述。嵩山天下奥,奥在文化的古老和厚重。有专家说过,中华文明的核心是中原文化,中原文化的精髓是嵩山文化,诚哉斯言。嵩山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嵩山文化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嵩山是形成中华民族文化的

发动机和孵化器,这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嵩山文化作为中原文化的源头和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无愧于“古老的山、神秘的山、文化的山”等一连串美誉。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