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世纪周刊专题 > 正文

历史:真实的与被推进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3日18:52 新世纪周刊

  -特约记者/潘佼佼 张丽王月

  历史无法改变,考古却一直在解放历史解放过去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人类想解读时光的渴

  望。时光不能倒流,过去已然过去,但历史的面貌永远会攫住我们的心。人不能改变流年的方向,但可以一步一步接近历史,在尘沙中发现过去的蛛丝马迹——那些会告诉我们过去——而有过去才有未来和远方。

  某种意义上,考古学家们都在埋头解放过去。2006年,人类离过去的真实又靠近了一步,地下的浮出地面,供人类写出新的历史文章。

  身后荣辱:皇祖母陵揭面纱

  一座占地约260亩的大型战国秦陵园经过一年多考古勘探与发掘,终于在7月露出全貌。陵园布局完整、规模宏大、保存较好,是迄今为止发掘过的规模最大的战国秦时期陵园建筑遗址。

  因为在两座陪葬坑中有皇帝级别的六匹马拉的两辆马车——“天子驾六”,并且出土的陶器上刻有“私官”两字——“私官”是管理太后、太子、皇后事务的官员,考古学家们最终认定它是

秦始皇祖母夏太后两千多年以来的安身之地。

  在考古工作者进行发掘之前,大墓内已经有了十余处古代盗洞,其中在墓室东南角的汉代盗洞,大得就像是在墙上另开了个门。更为凄凉的是,盗墓贼的一把大火将主人的木质棺椁完全焚烧,墓室墙壁都被烧成赤红色。

  尽管墓室内的随葬器物大多已被盗走,考古人员依然发现了许多器物:秦“半两”铜钱、泥质灰陶钵,夹沙红陶釜残片,金、银饰件,金、银柄铁刀,错银青铜底座,算筹、大型小口陶瓮、碗、钵等,还有几十块用于礼制或装饰的玉璧、玉饼。

  夏太后名姬,是孝文王即始皇祖父妃子之一。庄襄王即始皇之父继位后,尊称他的养母为华阳太后,自己的生母夏姬为夏太后。始皇七年,夏太后病逝,由于不是正室,不能与孝文王合葬,所以单独埋葬在杜原之东。

  秦始皇祖母陵墓的发现,可以使人们进一步了解了秦国丧葬文化的变迁。由于夏太后是在始皇登基后去世,这座规模巨大的陵墓很可能对后来修建秦始皇陵有重要的参照意义。

  谷子发现:农业生产年代提前

  农业是人类占领自然处女地的过程,在古印度人的眼中,每一次播种是一次受精,而谷物则是维系人类生存的命脉。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讲到人类历史的“第一次浪潮”——大约公元10000年以前的“农业文明浪潮”——伴随着人类文明时代的开始。

  今年六月,一群研究人员在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地区的杰里科附近的杰皋考古遗址中,发现了12万粒野生燕麦和26万粒野生大麦谷子。在对谷子产生的年代进行测定后,他们发现这些谷物的生长年代可以追溯到11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这个发现使人类确认的农业生产开始年代大大提前,而科学家们更认为这些谷物种子能够更新人们过去对人类如何从游牧时期转变到从事农业生产时代的一些认识。以色列研究人员指出,最新的一些考古发现显示,人类从游牧到耕种的转变过程要复杂得多,它是由不同地区的人类通过非常复杂的努力而产生的结果。

  而从前人们认为,人类祖先获取食物的方式从游牧到耕种的转变,是某个地区的人类通过某种努力的结果,这种解释不仅单一,而且模糊。而这次数量巨大的野生谷物的被发现,使得研究人员推测,人类祖先通过对野生谷物进行处理和选择,留下来好的继续使用和培育,放弃那些不好的,例如大麦和燕麦就是当时生活在约旦河谷的人类进行选择的结果。正是这样的处理和选择,使得人类农业生产的萌芽得以诞生。

  石头新记:古老文明得到文字验证

  1999年,修路工人在墨西哥东部韦拉克鲁斯——被考古学家誉为“奥尔麦克文明的腹地”的地方——发现了这块石头。在这块35厘米长、20厘米宽和12厘米厚的石头上刻着62个精致的图案,其中包括昆虫、鱼、玉米等,一部分图案重复出现过3、4次。

  虽然这块石头上的图案像随意的涂鸦之作,它所要表达的意思人们也无法说清,但是通过它的线条,图案的规则性和顺序,经过6年多研究的考古学家确定这是西半球最古老的文字,这个结果使得人类发现的西半球最古老文字的时间提早了400年。

  由此,墨西哥和中美洲最古老的文明终于取得了文字体系上的有力证据。奥尔麦克人于公元前1400年到公元前400年在中美洲建立了一个重要的文明社会,有几个大型城市和村落,有水利系统、日历和绘画。但是在这个文明中除了发现一些有争议的图像,并没有文字。

  因为石头上的图案和奥尔麦克绘画有许多类似之处,研究人员确定,这块石板上的文字刻在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800年。由于石头上的图案是线性的,有些图形被有序重复了很多次,一些成对出现的图像出现了不止一次,向有关专家暗示了中美洲语言的共同特征。这些古老文字的被发现,意味着奥尔麦克的文字体系曾经相当发达。

  洗净泥沙:2000年后再复活

  两千多年前,一个汉代的村落因为黄河泛滥而被泥沙吞噬,漫长的岁月中它一直在水下沉睡。终于在今年二月,世人打破了它的平静。

  像庞贝古城一样,地处黄河故道,与二帝(五帝中的颛顼、帝喾)陵相邻的三杨庄汉代遗址因为突发灾害而被“凝固”在了它所属的时代。当时的生活场景,如庭院的布局、道路、耕作中的农田及各类建筑的墙体等,都被完好地保存下来。

  被洪水浸泡而坍塌的屋顶,保留着板瓦与筒瓦扣合以及坍塌时的原状,来不及搬走的生活实用物如一些石器、陶器、铁器等,都得以在原地保留。一座庭院的主房正在维修时洪水来临,尚未使用的板瓦和建筑废弃物都在院落里堆积。

  汉代的社会结构是郡、县、乡、亭、里、聚、落,聚和落究竟如何由于年代的久远我们都不清楚。而房子的结构能说明家庭结构,家庭是一个社会的基本单元。通过对保存完好的聚落的考察,往上可以了解井田制,往下可以了解庄园制。这个研究汉代的基层组织结构及内部家庭之间相互关系的珍贵标本,对于探讨古代社会的变革,探讨汉代家庭、家族的关系等有很大的好处。

  同时,在遗址中首次发现了保存完整、正在耕种中的大面积农田,为研究汉代农耕文明和耕作制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专家认为,这很可能匡正以往的认知,甚至改变中国农学史。

  世代相接:文侯墓地终出土

  十月,山西曲沃又发现了晋国著名国君—晋文侯和夫人的异穴并列合葬墓。羊舌晋侯墓地在曲沃县城东北方向约15公里处,位于滏河南侧的岭地上,与著名的北赵晋侯墓地隔河谷相望,直线距离4500米。该墓地是在2003年5月“非典”期间因盗被发现,当时在盗坑周围见到散落的大量木炭和残断铜鱼。

  墓葬从去年8月开始发掘,已出土数十件璜组佩、大玉戈、大玉璧、扳指、踏玉、金腰带饰件等。玉器件件制作精美、大气,其中有数件时代可早到商或更早。大部分的陪葬墓都有陶鬲、铜礼器、玉覆面、小型的玉组佩或玉串饰,铜礼器多是明器,这是目前山西发现的两周时期最大的墓葬。

  晋文侯上演过一场“王子夺权记”。公元前785年,他的父亲去世后弟弟篡夺王位,当时为太子的文侯先出逃他国,四年后重新夺回政权。后来,西周受到犬戎威胁,他与郑武公、秦襄公联合保护周平王东迁洛邑。公元前760年,晋文侯杀周携王,结束了周王室二王并立局面。

  早在1992年至2001年的十年中,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已经发现了9组19座排列基本有序且世代相接的晋侯及其夫人的墓葬。在晋文侯祖父晋献侯墓葬中,还发现了埋葬车辆最多、规模最大的商周时期车马坑。

  “塞兰”出土:人猿自此相揖别

  2000年,埃塞俄比亚迪吉卡地区,当考古人员第一眼看到她仰视天空的小脸时,就断定她属于南方古猿阿法种。经过5年多的精细挖掘,“塞兰”的头盖骨、下颚、躯干、脊椎、四肢和左脚完整出土。

  通过牙齿鉴定,研究人员断定这是个三岁小女孩的化石,她可能死于附近阿瓦什河的一次洪水爆发,随后尸体被掩埋在沙砾和岩石堆中。这位被称为“塞兰”的小女孩,比之前发现的人类祖母“露西”早了10万多年,她也是这是迄今发现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幼年古人类化石。

  “塞兰”的发现令人激动,因为她处于正发生许多变化的古人类生长年龄阶段,大脑正在发育,牙齿正在长出,四肢正在发展。同时她的完整性、古老性和死亡年龄使之成为古人类学史上的空前发现。

  同时,“塞兰”化石非常罕见地保留了舌骨,这对研究南方古猿的发声很有意义。同时,她的头骨、躯干和四肢显示出她既有人类的特征也有猿的特征,这意味着,我们的远古祖先既能够直立行走,也会像猴子一样在树上荡秋千。

  猿人相揖别,这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环节和空白。我们对人类形成的历史是断代的历史,对于古人类学家来说,完整的人类幼年化石能够弥补许多关键环节。“塞兰”的发现为阿法种古人类和古人类婴幼儿期的研究打开了新的视野。

  砂塘藏珍:史前水利工程现身

  “夏禹治水东去,舍舟航登陆”。相传这个大禹登陆的地方就是浙江余杭镇——一个具有两千年历史的古镇。而余杭南湖发挥分洪滞洪功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明清时期仍有水利设施修筑于此。

  大禹登陆4000多年后,在这里,一处国内罕见的史前水利工程遗址被发现。考古人员挖入地下3米,找到了东西走向的古河道,并发现了长四十多米的一排木桩,它们的直径在10至15厘米。专家判断,木桩是这项水利工程中用来阻挡杂物的,很可能是为保证生产生活取水而设置的栅栏,也有可能是水坝。

  在这次发掘过程中还发现了四千年以前的动植物遗存,如牛头骨、狗头骨和首次发现的个体灵芝和柿子。这反映了当时丰富的食物来源,使现代人有机会了解古人类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

  同时发现的还有属于良渚文化或良渚文化以前的生产生活用具。其中有一件彩陶罐圈足,绘有黄棕双色纹绳图案,非常精致细腻,在良渚文化中较为少见。南湖砂塘深层缺氧的潜水环境让这些器物得以保存较好,外表面光泽美观。

  而著名的良渚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具有四五千多年历史。1936年,它首先在余杭市良渚镇被发现,并由此得名。当其他史前人类苦于食物严重匮乏的时候,良渚文化的农业已开始用犁耕田,大规模种植水稻。食物的保障催生了发达的琢玉业和被认为是中国成熟文字前身的刻线符号等先进文明标志。

  碎器重圆:周朝发祥地历史提前

  周原是周朝的发祥地,中心在今陕西扶风、岐山一带。其素有“青铜器乡”之称,出土的青铜器可到追溯到西汉。2006年2月的一项发现将周原文明史从3000年前至少提前到6000年前。

  该发现是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一处断崖上的上千块陶器碎片。用这些碎片拼接出的30多件陶器这些陶器胎质轻薄均匀,装饰多为篮纹、绳纹和刻花纹。一件未能完全复原的彩绘水罐色彩仍然十分艳丽,上面可以看出赭石色的鱼、水纹样。专家从出土的彩陶盆纹样分析,当时的绘画工具应该是毛发,这很可能是毛笔的雏形。

  这些古物被认定为是和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同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遗迹。

  周王朝的祖先古公檀(去掉木字旁)父继承前祖后稷、公刘的事业后,为了躲避狄人进攻,率领部族迁到了周原地区。他们开垦土地、建造房屋,建立了周王国。

  当年发现“甲骨文”时,有考古专家说,他们最大的愿望是在周原发现周文王、周武王以及《诗经》中记载的“公刘、檀(去掉木字旁)父”等周人先祖的陵墓。理由是,《史记·周本纪》记载:“周王崩,葬于毕。”有学者认为,“毕”在周原。另一证据是,时至今日,在沣、镐两地都未找到周王陵墓。

  胚胎化石:生命秘密蕴含其中

  科学家在中国中南部的陡山沱岩组挖出162个“完整”的胚胎化石,其年代在5.5亿至6.35亿年前。经研究发现,这些胚胎含有细微、特化的结构,说明现代生物所拥有的精细细胞系统已经开始形成。

  科学家采用微焦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T)技术深入化石胚胎的内部,从而建立了其内部细胞系统图像。利用计算机软件,研究小组得以用数字手段从胚胎图像上提取单个细胞并逐个观察研究。其中有的胚胎含有两个豆状肾结构,这可能原本是包含DNA的细胞核。还有一些泡状结构可能是用来输送、贮存分子的或者是分子新陈代谢的地方。这些胚胎含有的结构说明现代生物所拥有的精细细胞系统已经开始形成。

  此次发现的胚胎有一个目前尚未得到解释的现象。现代胚胎的一个特征是具备囊胚腔,但这些胚胎——即使是包含1000个以上细胞的最大胚胎都不具备囊胚腔。专家说,要么是这些胚胎太原始,根本没有明显的囊胚腔,要么是虽然有囊胚腔但没有保存下来。

  这些宝贵的化石极为罕见,它们有助于揭示自地球上出现生命以来胚胎的演变过程。而且这些胚胎显示,复杂生命的出现比物种骤然多样化的“寒武纪大爆发”要早至少1000万年。

  古木不朽:中国第一桥易主

  由于木料不耐久的固有缺陷,土木建筑保存往往困难,桥梁建筑更是如此。而今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的河北赵州桥、北京卢沟桥、福建洛阳桥和广东湘子桥,无一例外均是石质桥梁。

  2006年7月,一座汉代木桥遗迹在西安市西郊汉长安城遗址被考古人员发现。专家认为,这座桥规模超过1989年发现的咸阳沙河古桥,迄今所知规模最大、年代最古老的大型木结构桥梁遗址。堪称中国第一木桥。

  此次发现的古木桥,木质坚硬,初步知晓的有香樟木,黄杨木、硬楂木、楠木等贵重木材。至今闻起来,香樟木还散发着香气,但是木桩上端多已炭化。

  考古专家分析,这座木桥建于西汉时期古河“橘(变三点水旁)水”上,很可能是汉武帝扩建御用猎场“上林苑”时修建。根据史料,这一段古河床宽60米以上,加上引桥长度,古桥的长度应当在300米。同时,从遗迹发掘的情况推断,桥桩的东西分布宽度至少有50米长。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