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金兰: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重中之重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4日14:01 《决策》杂志 | |||||||||
“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重中之重” “根据日本最新食品和农产品进口标准,对734种农业化学品制定了51392个指标,每种食品、农产品涉及的残留限量标准平均为200项,有的甚至超过400项。”郑金兰认为,面对如此苛刻的标准,如果不提高农产品质量,不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就只能是坐以待毙。
“农业生产标准化战略早在2000年就提出来,但实施起来很困难。”淮坊市农业局副局长张光武告诉《决策》,“郑书记分管农业后,把标准化作为重新确立潍坊农业优势的生命线来抓。” 提高质量首先就是制定标准,要让农民知道按照什么标准来生产。以前为了提高产量,不计成本的投入农药和肥料,也不考虑质量问题,如果还按照原来的生产方式生产很可能被国外和国内大城市拒之门外。但此时,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农产品质量标准,按照国内的标准很多产品根本出不去。 “我们自己来制定,而且要按照世界上最先进最严格的农产品标准来制定。”郑金兰让农业局从出口企业,海关、外经外贸、商检局等各个渠道搜集发达国家的标准,用了2年多时间,制定了154项潍坊地方农业标准。“现在不但农产品质量有了详细标准,潍坊大部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主要环节都有标准可以遵循。” “以前,总感觉政府在提高农产品质量上没抓手,没有法律也没有机构来管这个事。从2002年开始,我们一共投资2个亿,在全国率先建立四级农牧检测网络。”郑金兰说,这标志着潍坊在提高农牧产品质量上又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当时全国正展开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机构编制控制极严,但在郑金兰的争取下,潍坊市委还是同意成立农产品和畜牧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以及农业综合执法大队。随后各县区和部分乡镇、企业都成立了相应的检测机构。 “对于检测结果,郑书记要求通过潍坊主要媒体向全社会公布,无论好与不好任何人都不得干预,这等于给了农产品检测体系一柄‘尚方宝剑’。”张光武说,这种自己曝光自己的做法,没有一点勇气是不行的。 “卖菜书记” “最近郑书记到西藏去考察时,还跟当地人说,潍坊的‘苏伯汤’很适合西藏人吃,郑书记走到哪里都不忘记推介我们的产品。”苏伯食品公司董事长刘玉华对郑金兰特别感激。正因为郑金兰到处推销潍坊的农产品,而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卖菜书记”。 在刘玉华看来,搞文化宣传出身的郑金兰很会宣传推销,她不仅是走到哪卖到哪,而且更懂得营销策略。郑金兰的策略之一就是“请进来”,利用潍坊三大博览会和产地市场把全国各地的客商都请到潍坊来。今年4月举办的第七届寿光蔬菜博览会,吸引了国内外参观客商136万人次,会议期间共签约各类贸易额达157.6亿元。 在郑金兰看来,更重要的是要“走出去”,开拓国内外的高端市场。“原来只满足于卖得掉,现在还要卖得好,因为我们是优质农产品,瞄准的是高端市场。”郑金兰的信念是,“把潍坊最优质的农产品卖到最高端的市场,卖出最好的价钱。” 今年春节刚过,郑金兰就带着潍坊最优秀的企业和农产品,到北京与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北京饭店等重要消费机构开展直供对接会。通过了解和实地考察后,潍坊一批优质农产品开始直供北京人民大会堂。“能进入中国食品的最高殿堂,标志着潍坊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牌都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潍坊优质农产品进军国内高端市场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郑金兰对此非常自豪。 今年8月,郑金兰又带领40多家企业到上海举办大型产销对接会,通过上海市政府邀请了100多家4星级以上酒店,现场对接,一次就签订40多亿的合同。9月,对接会移师北京,也邀请到了100多家4星级以上酒店,签订定购合同共90多亿元。 “这几年郑书记在开拓市场方面费尽心思,一年举办各种农产品交易会、对接会、洽谈会等活动达70多次,其中很多是在国外开展的。”张光武告诉《决策》。 郑金兰的努力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目前,潍坊农产品在北京的市场份额占到1/3,在上海占1/5,而且价格平均高出其他农产品20%左右。潍坊农产品出口到100多个国家,2005年出口创汇15.8亿美元。 “做农民做不了的事” “很多人不理解,在市场经济下一个市委书记怎么管‘卖菜’这种事。”郑金兰深有感触地说,“经常可以看见,一帮妇女在那里淋得像落汤鸡一样还卖不了多少农产品,但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卖到国内外大城市的市场。” “如果没有政府抓质量检测体系,潍坊农产品的品牌和质量不会提升得这么快;如果没有政府搭台,我们不可能接触北京、上海那么多的高端客户,我们也不可能发展的这么快。”对于党委、政府所做的努力,潍坊企业和百姓都特别满意。 “党委、政府该怎么抓农业?就是要解决老百姓解决不了的事情,就是要为他们服务,为他们建立一个平台。”在郑金兰看来,提高品牌和质量、检测监督、开拓市场、基础设施等问题,都是一家一户老百姓或企业做不了的事情,这些都需要党委、政府去解决。 即使知道了自己该怎么做,郑金兰仍觉得抓农业很难。因为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发展农业不是形象工程,抓农业没效益,只能富民而富不了财政,所以有些人还是在做表面文章,实际上没把农业放到重要位置。另外,农业发展资金少,基础条件差,而且政府的抓手少。例如,潍坊市级财政一年投入才几千万元,对于这么大的农业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按常规,自己只要开开会,布置布置,听听汇报就行,但要想把农业抓好,很多事情你都得出面,去一件一件地奔波落实,有些事情还要费很大周折。”郑金兰有时候觉得自己像个“生产队长”。 在郑金兰分管农业的这几年中,潍坊农业从产业化发展到了标准化、国际化和龙头企业带动。“现在可以说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了,而是现代农业的一种形态。”郑金兰认为,现代农业不仅可以富民还可以富财政,这对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来说是很好的探索。 “我这人特别爱动感情,不管到那儿,看到穷的就想掉泪,就去帮他做点事。”郑金兰情绪激动时,习惯紧握双拳,大声嚷嚷。 “我从没把农民看作我的工作对象,他们就是我的父老乡亲。只要影响了农民的利益,我就和谁没完,在这一点上没有余地,不用思考,没有担心,这已经成为我性格的一部分。”郑金兰告诉《决策》,“有时候我感到特别担心,不知道将来自己不管农业了该怎么办。但我想,即使将来不管农业了,我还是要为农民做点事情,不管站在什么角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