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周刊专题 > 正文

亚洲的新样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4日10:54 新周刊

  四、亚洲的新样貌

  导语:我们怎样应对新亚洲的样貌?更多地了解和体验亚洲其他来源的文化;相互包容;走出中国,在其他国家的文化场景中间来重新塑造自己的文化认识。

  文/袁岳

  胡锦涛主席在出席在越南召开的APEC首脑会议后,访问了四个重要的亚洲邻国。实际上,今天尽管亚洲依然充满着争吵,但是在这个争吵中一个新亚洲的样貌已经鼎然而出了。

  亚洲新样貌的四个方面

  第一个叫做亚洲中心主义,我也称为自觉的亚洲主义——亚洲主义在中国不是一个传统,中国人最早认为自己是中央之国,后来进步了,提出了中华而以欧美为西洋以日本为东洋,从本质上来说我们依然是中国中心主义。亚洲主义最早是由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提出来的,但为军国主义所利用,今天的日本民族主义者仍念念不忘以日本为领袖的大亚洲观,但今天我们面对的自觉的亚洲主义,与东盟、中国、印度、韩国的外向发展以及他们在发展中切身感受到的市场、资源、文化互补性的内在整合需要有关,其中商业关系充当了整合的核心媒介资源。看起来各国参与整合的动机不一样,甚至产生了很多的摩擦,但是今天亚洲有了更多具有对话资格的主体参与竞争性的讨论,寻求制定各方能够接受的行为规则,这就是一个重要的良性发展。

  第二个是亚洲中间主义价值观——亚洲人具有非常强的进取心,亚洲的最新发展不是得益于封闭而是开放;亚洲国家对待无论是WTO的全球自由贸易框架或者是其他的多边组织,采取了高度的积极态度。泰国人曾作为WTO的秘书长、韩国人当选为联合国的秘书长、中国人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的总干事,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因为亚洲人非常看重这类组织。亚洲人也接受彼此的影响,即使像中日这样有极度民间对立情绪的文化体,对于彼此商业事物与文化事物的接受还是保持了很高的开放度。亚洲向西方开放,也向发展中国家开放,同时亚洲虽然有非常长久的传统也以传统为傲,但亚洲人也比较容易不受传统羁绊,所以新的亚洲价值观就是这样由多元元素形成的,既不是简单的中国中心文化,也不会是简单的日本中心或者印度中心文化。

  第三,亚洲中产阶级——和欧美的中产阶级相比,他们更年轻,生活改变得更快,更舍得追求生活享受;他们也更乐观,所以他们总的来说更时尚,消费周期比欧美中产阶级短,因为他们喜欢新的样式,愿意用这些符号显示自己的地位与趣味;所以各国的财经媒体那么看重中国中产阶级或者是亚洲其他地方的中产阶级的崛起。

  如果说亚洲的穷人阶级和亚洲的富人阶级存在着鲜明的壁垒,亚洲各国的中产阶级则更具有一致性,他们在很多的样式方面更接近,而且技术、学习、教育这些新的元素在他们中间起了很重要的推动整合与彼此拉近的作用,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受接近的媒体与网络的影响,甚至也有更多机会一起工作,他们也是亚洲新中间主义价值观的核心推动者。

  第四技术中坚思想——亚洲到目前为止还不是世界最核心技术的原创地,但是亚洲人具有最积极的模仿意愿与最强的模仿能力,也具有最积极的应用技术发明来改变现状的能力和渴望。所以,以日本为代表,他们输入模仿欧美的技术,他们在市场的适用过程中间慢慢发展或是形成了自己的技术创新体系;这个模式也在韩国、中国大陆、台湾地区或者在其他的地方看得到。在这个过程中,亚洲其实为世界上提供了非常多的实用性技术,因为它本身有巨大的本地市场来使用。

  某个国产汽车的第一款汽车可能是学某个国际公司的,但是改到第四、第五款的时候,已经看不出学习哪一家公司了。亚洲的主要国家政府非常明确地把技术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未来学家托夫勒在他的新著《财富的革命》一书中认为,正是这样才可能使中印这样的亚洲国家改写世界经济的进程。

  中国贡献的两项经验

  作为亚洲国家,中国在亚洲的新样貌的形成中贡献了两项独特的经验:第一在改革中间遇到任何问题的时候,既不像台湾地区或者像其他国家用倒退的方式或者用政治论争的方式解决问题,是用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用在前进中间形成新的增量利益来化解人们的争议;第二个重要的经验是,当在开放中间遇到问题的时候,使用的方式不是简单的增加封闭,而是用更开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所以,虽然中国企业在进入美国的时候,遇到了某些保护主义的现象,但是当美国企业进入中国的时候虽然也有人从舆论上面提出了类似的对等报复措施,但是最终我们会看到中国人可能会有更加柔和的方法来接受那些美国企业的进入。

  这样做的原因,第一是中国在看得见的学习样本中,并没有给我们提供超常发展的榜样,所以必须要有突破的思维;第二是中国实力所限,资源所限,在全球范围内最多只能算个次级权威,对抗与封闭的本钱太小,这导致了在中国传统保守主义没有市场。实际上在亚洲的新样貌中,到目前为止,中国的贡献可能是最为积极也是最多的。

  中国人的三种应对

  作为一个企业个体和个人,我们怎样应对新亚洲的样貌呢?

  第一,更多地了解和体验亚洲其他来源的文化。零点最近在做中印人民沟通模式的对比研究,这样的对比研究实在太少了。事实上我们中国人到现在为止还有一种不自觉的中国文化中心主义,思考问题都从自己形成的思维习惯与逻辑作为出发点,我们其实对其他的文化,包括日本的文化、印度的文化、西亚的文化还缺乏由衷的尊重。当我们缺少了解、尊重的时候,一定会产生很多自然的文化碰撞,而这种自然的碰撞如果在商业领域中间一定会转变成为高昂的管理成本。

  第二,当我们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元素的时候,应该能够形成一种相互包容的心态。我认为创新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在包容的前提下,用多种文化元素建构新的架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中国创新型社会的发展、或者将来中国管理模式的

竞争力,取决于它多大程度上理解、包容和融合其他的这一些亚洲国家与更多国家文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第三,中国人需要更多地走出中国,在其他国家的文化场景中间来重新塑造自己的文化认识。欧美过去很多的探险家、很多学问家、很多文化旅行者、很多跨国专业人士与管理者都给我们很好的典范。除非我们对于其他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与体会,否则文化接纳的难度就很大。好在中国人的融汇能力还是相当强的,但这种能力还要与积极的自觉的跨文化体验结合才能建立更为平衡的新视角。

  亚洲新样貌的建立当然首先得益于商业的渠道——更多的人发现更为紧密的商业交流有利可图,未来更多的还要借助于文化、艺术与社会其他层面的交流与合作,当亚洲人能够坐在一起更多构建自己各色各样的共同目标,建设跨国的NGO、商业网络、文化协作机制、多种类型的社交圈,与亚洲一体化的政治与制度努力的同时,个人和企业微观层面的协作化才能共同推进一个生动有机的亚洲共同体的诞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2,700,000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亚洲”的相关新闻
坐北朝南新亚洲 (2006-12-04)
亚洲艾滋病形势呈恶化趋势 (2006-12-02)
世卫组织说亚洲爱滋病形势恶化 总数已达860万 (2006-12-01)
亚洲艾滋病形势呈恶化趋势 (2006-12-01)
世卫组织说亚洲艾滋病形势呈恶化趋势 (2006-12-01)
世卫组织说 亚洲艾滋病呈恶化趋势 (2006-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