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环球人物专题 > 正文

专家认为原样复建圆明园不可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1日18:11 环球人物

  清华大学古建筑权威专家认为,原样复建圆明园不可能

  郭黛姮:“它不过是件赝品”

   本刊记者 刘晓阳 本刊实习记者 钟 维

  从9月份开始,随着“横店重建圆明园”一事广为流传,关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把圆明园内部装修图捐给横店的传闻,十分抢人眼球。有网民甚至说,郭黛姮此举如果属实,说明专家学者看好并认可未来的“横店圆明园”。因为兼任中国圆明园学会副会长的郭黛姮,曾师从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是我国古建筑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

  事实究竟怎样?本刊记者专访了郭黛姮教授。

  “我没说过要捐图纸啊”

  郭黛姮的办公室

装修很简单,桌上堆满图纸资料。在书柜隔开的里间内,摆放着几台电脑,两名学生正在电脑前工作。郭黛姮穿着墨绿色毛衣,花白头发,举手投足间散发着学者的娴雅气质。

  当记者问及她向横店捐图纸的事时,郭黛姮显得很吃惊:“哪里会有这个事情,我没有说过要捐图纸啊。”

  郭黛姮告诉记者,去年,徐文荣确实托人找过她,咨询她对于横店重建圆明园的意见。“当时我告诉他们,在圆明园遗址上复建是不可能的,在异地复建也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原汁原味,因为当年建造圆明园的很多资料和图纸,在历史上早已遗失和流散了;当初那些建筑材料很多都是海外进口,现在国内也找不到,而且目前工匠达到当时的建筑技艺水平也有一定难度。”

  今年春节前,徐文荣又亲自登门拜访了郭黛姮。她回忆说:“当时我和圆明园学会的一些同志,带着徐文荣在遗址公园走了一趟。我还是强调一点,想要百分之百、原汁原味地复建是不可能的。圆明园所代表的历史信息,今天是无法复制和重现的。即使能够重建整个圆明园,也绝非历史上真实的圆明园,它只不过是清代园林建筑的一个仿制品,一件赝品。”

  但徐文荣的态度很坚决。他还带来了横店影视城一些仿古建筑的照片,试图说明复建的东西也可以很逼真。郭黛姮说:“如果说复建圆明园只是作为影视城的一部分,用于拍电影或者旅游景观还可以。但不能说是百分之百的复制,更不能说是重现圆明园本身。”

  在郭黛姮的电脑上,记者看到了“样式雷”图纸的扫描照片(雷氏家族为清皇家御用设计师,家族几代都是清代皇家建筑设计部门——样式房的掌案,圆明园的设计师,精通北方和江南园林建筑,被同行誉为“样式雷”)。电脑显示,这些图纸已经严重发黄,上面绘有几个方格状图形,边上标有一些模糊的数字。

  郭黛姮告诉记者,“样式雷”的图纸都是平面图,而且多是当时工匠为了改建而画的草图,与现在的建筑图纸大相径庭,记数方式也不同。

  她还告诉记者,梁思成先生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敦促有关部门收集这些图纸。现在,这些资料大多存放在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以及几个大的图书馆和博物馆;还有一些散失在民间和国外。“有关圆明园的资料我们都研究过,包括描画圆明园景观的很多文献和图样。我认为,仅靠这些资料就要原样复建圆明园,是不可能实现的。”

  “遗址修复太粗糙了”

  郭黛姮还向记者展示了一些北京圆明园内的桥梁修复照片。她说,现在关于遗址本身的保护问题,很多都属于科研问题,不能简单操作。她调出圆明园“如意桥”的修复照片给记者看,“很多修复工作做得比较简单,修复遗址竟然用现在的建筑灰砖,也许这么做是为了区别文物和现状,但是太粗糙了。”

  而在国外,一些古建筑的修复都要使用和过去相同或相似的材料,在修复材料上刻出修复年代,以示标记。

  为了让圆明园内的古桥尽可能地保持原貌,郭黛姮和她的同事查阅了很多资料,从2000多幅图纸中寻找原型的痕迹,把有关文献仔细考证了一遍,重新做了一套设计方案。目前,这套方案已经通过国家文物部门的审批。

  其实早在2002年,郭黛姮所在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就受圆明园管理处委托,按照《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负责设计圆明园遗址中的古建筑规划部分。当时遗址范围内的居民点已基本搬迁完毕,留出了大片空地。郭黛姮等很快就设计出了规划草案,但因近年来“废墟派”和“整修派”的争论以及其它原因,规划落实工作一直没有得到顺利开展。

  记者:有关圆明园的话题总是能引起人们的争议,作为古建筑专家,您认为有没有必要对圆明园遗址进行复建?

  郭黛姮:我并不主张在圆明园遗址上进行大规模、大面积的复建。圆明园是清代鼎盛时期的皇家园林,它继承了中国传统园林的文化精髓,仿照了国内外不同的园林景观,集当时园林艺术之大成,代表了中国传统园林的最高水准。

  圆明园后来被帝国主义破坏,它所经历的盛衰变化正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写照,也是这段历史的记录,是极其珍贵和不容篡改的。作为文物,圆明园承载了一段历史。历史的价值是圆明园遗址的基本价值,相关措施必须是从保护文物出发。

  记者:您参与了圆明园遗址的建筑规划,做这个规划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您认为复建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郭黛姮:我们现在做的圆明园遗址的建筑专项规划,主要是以保护文物为出发点,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圆明园占地5200余亩,进来游览的群众如果不熟悉地形,看到的只能是大片荒地,而且没有遮风避雨的场所。在保护文物的前提下,按照已经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准的总体规划中所提到的“复建10%”的比例,适当复原一些建筑,可以解决游览群众的一些实际问题。

  另外,为了体现园林的空间感觉,也需要适当复原一些建筑。园林里有没有建筑物,空间感染力是不一样的。古代建筑和山水的空间搭配很巧妙,我们现在就是要努力去表现这种园林空间。在不影响遗址的情况下,适当建筑一些与当时外观形象接近、与山水环境协调的建筑,也是有必要的。

  当务之急是保护而不是复建

  年近七旬的郭黛姮,自小在北京长大,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曾主持规划了雷峰塔新塔重建工程和北京恭王府府邸修缮工程,在保护文物的同时再现了当时的建筑和景观。这些成就不仅令中外瞩目,也使她成为国内古建筑研究领域的权威。

  记者:您认为包括圆明园在内的很多古建筑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郭黛姮:古建筑的问题重在保护而不是复建,保护是现在的当务之急。我国现存的很多古建筑,都面临年久失修的问题。有些古建筑从外观看还可以,其实里面的木头和材料早已腐朽了。比如北京的恭王府和四合院,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我有次去参观一个清代大学士的故居,那里到现在还有很多住户。院内的木雕石刻很精美,但都不同程度地磨损了,甚至有很多杂物就直接堆放在木雕上。保护古建筑和文物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国家投入的经费还差很多,希望有更多的人投入经费,保护文物古迹,而不是花钱在仿建古迹上。

  记者:您认为现在出现的一些古建筑复建现象,意义在哪里?

  郭黛姮:在保护现有文物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地修复和重建一些古建筑,比如运用现代技术、现代材料,设计和建造一些园林艺术品。这可以传递给后人一种关于古代园林的信息,让后人了解到古代建筑艺术的智慧和辉煌。

  记者:有人说,复建只能制造假古董,您怎么看这一观点?

  郭黛姮:前提是保护现有文物,我们做的规划并不是要百分之百地复原。比如,1999年我们规划和设计的雷峰塔重建方案,就采用了全钢架结构,瓦、脊、斗拱、栏杆等均用铜制构件。塔体使用钢结构支撑,并由玻璃天棚覆盖古塔遗址。其实完全可以把重建后的雷峰塔,看作是为保护文物而建的棚子,只不过这棚子的表现形式是一个塔;而且塔的建成也恢复了“雷峰夕照”的景观。

  记者:您是梁思成先生的弟子,当年梁思成、林徽因等大师是如何看待古建筑保护的?

  郭黛姮:梁先生和林先生曾经说过,“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唱时间漫不可信的变迁。”他们认为古建筑承载着一段深厚的历史信息。这与现在我们对古建筑的保护思想是一致的。他们在上世纪30年代就提出的观点,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