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南方人物周刊专题 > 正文

杨锦麟:锐利之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0日09:14 南方人物周刊

  杨锦麟 锐利之魅

  一个国语不准,英文走调,身材发福,相貌普通的“糟老头子”,却出了大名红得发紫。一有人代班,收视率马上下降,并伴有“粉丝”的强烈抗议,杨锦麟拥有和流行明星一样不可思议的魅力。

  新闻、故事、笑料、议论,别人的节目里都有,但只有他成了独一无二的标本。在底层苦过、在上层混过、在内地呆过、在香港漂过,做过学者,失过业,这种复杂的人生经历,使他的嬉笑怒骂超越了情绪,而有了一针见血、客观持平的普遍意义。

  他说,对台湾的陈水扁,我们应该丢掉幻想,今天点题,一个字:丢。类似这样的一句句话,胜过了言不及意的千言万语。

  柴静 秀逸之魅

  作为央视《新闻调查》的出境记者,柴静在过去的两年中一度面临转型的痛苦。

  她曾经想寻找社会转型期的其他记者作为范本,认可“这个时期的记者,可以成为一个敢于捍卫自己的立场、和面对尖锐社会问题的人”的说法。但后来,当她在山西基层做“2500块钱卖彩票”的节目、当她做“律师为5毛钱餐票而和铁道部打官司”的节目、当她做“少年与家庭暴力”、当她做“艾滋病的同性恋调查”等节目时,她发现事情也不是这么简单:“变革不是那么普通的东西,而是要进入真正的文化层面,渗透到每个人身上来变革。”

  今年,柴静说已经找到了坐标,她认为记者“应该是一点一滴进行社会文明建设的一分子”,而自己的每一次选择都是武器。现在,她要踏实而坚定地走下去。

  魏文彬 超拔之魅

  有人说,认识了魏文彬,就认识了湖南电视改革的全部。十多年前,正是这个湖南人在湘水之滨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媒体改革,使得电视湘军迅速崛起,风生水起,把电视的娱乐功能发挥到一个极致。

  2005年、2006年的“超级女声”,不过是湖南这块田里随便长出来的一株庄稼,叶子大了茎高了,空间容不下了,一蹿就蹿到全国的地盘上,把一个歌唱比赛演绎成为一场轰轰烈烈、争论不休的全民娱乐盛宴。

  魏文彬是条典型的湖南汉子,激情、理想、霸气、机变,硬是在中国最僵硬、最封闭的领域开拓出一番全新的事业。每个时代都不乏理想主义者,真正缺少的,是能在现实困境中前行、并能把理想化为真实图景的人。

  杨澜 典范之魅

  杨澜身上具有成功者的素质,这毋庸置疑,但是一个素质优秀的人未必能成功,因为他可能没机会。

  杨澜是个聪明人,聪明人永远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事,该怎么做。

  当年的激流勇退后,人们似乎才真正开始记住她。杨澜的张扬,是一种公众价值观认可下的张扬;杨澜的个性,是一种自觉置于价值符号之下的个性。杨澜经营自己,在一种公众认可的价值体系下。

  这一切,成就了今日的杨澜:身着套装、淡定微笑、出没于名流社会的职业女性典范。

  而今杨澜更将其在集团权益的51%捐赠给社会,尽管不乏质疑,但对于“慈善还没真正开始”的中国来说,这一善举无疑极具引领价值。

  丘成桐 霸气之魅

  人人都承认他是当代最优秀的数学家。更难得的是,这个伟大的数学家,还帮助大中华地区兴建了四个数学研究中心。但这两年他为人所知,更多的是因为他对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的言论,以及和那所中国最著名大学的纠纷。

  北京大学到底有没有作假?很大程度上这是一个伪问题。当人们把注意力转到丘成桐和北大的个人恩怨时,更多的人忽视了问题的本质——就像丘成桐说的那样,有了问题为什么不去改进呢?

  和我们概念中的数学家不同,丘是一个有霸气的人,他的朋友,哈佛大学物理学家安德鲁·斯特罗明格说:他是“中国科学之王”。他是海外华裔中最著名的人士之一,每年夏天都会回国来工作、教学、游说、给人启迪,也会像个“军阀”一样跟人争来斗去,为的都是将中国科学推进到世界一流水平。

  徐小平 温厚之魅

  高校圈子里的明星很多,但能像新东方几大巨头那样走红十数年的却屈指可数。徐小平未必能全面代表新东方的文化和企业形象,但他的存在曾激励了数万年轻人,却是不争的事实。

  徐小平式人物的存在,填补了中国高校环境中缺失的精神导师空白,他解答年轻人的学业困惑,和他们探讨职业规划,甚至还要为他们的恋爱出谋划策,既高亢激昂,又循循善诱,还要同时扮演着倾听者、指南针、心理咨询师、父兄、偶像等等角色……而他的博客“邮箱里的灯光”,则成为高校博客圈最持久热门的代表。

  2006年秋,新东方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创造了中国民办教育的里程碑。但对于徐小平等人来说,教育并非仅局限于校园,青少年对于人生的规划,成为他最近研究的课题。

  朱熹平 淡定之魅

  一项美国克莱数学研究所曾悬赏100万美元求解的世界难题——“庞加莱猜想”,被中山大学数学系教授朱熹平和他的海外合作者共同破解了。在巨大荣誉引发的众声喧嚣中,朱教授却似乎是最冷静的一个。

  他只是“害羞地笑笑”,提醒人们,完成这一证明是国际数学界许多数学家们共同努力的结果,他的团队只是完成了“临门一脚”。然后如常上课,如常指导学生,如常思考并从中得到乐趣。

  在他眼里,最快乐的事从来和名声利禄无关,快乐很简单,是回家路上想起了一个重要命题的论证,是洗澡时突然顿悟到某些一直没想明白的问题。在学术界群魔乱舞的疯狂年代,朱熹平用他的淡泊和冷静,告诉了世人什么是一个真正的学者。

  茅于轼 高尚之魅

  几千年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对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但往往激情有余,行动力不足,可以坐而论道,却不能身体力行,缺乏和民间的切实联系。茅于轼教授却能把深刻的同情和丰富的学识应用于复杂的社会现实,以天则研究所、富平保姆学校、山西小额贷款项目等形式默默介入着社会生活。

  反右及“文革”中的坎坷经历,让许多人心安理得地厌世着、仇恨着和偏激着,茅教授却用乐观、同情和宽容直面人生中失去的20年。

  他身上体现的慈悲和分寸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难能可贵的品格。而当他所身处的经济学家群体,因为与利益集团有着或明或暗的联系而遭遇到群体性的道德形象危机时,茅教授用他的言行证明了:一个经济学家也可以是一个坦诚而高尚的人。

  葛剑雄 睿智之魅

  从网上那些身着登山服、身前身后冰山企鹅的照片来看,他实在更像一位精力充沛、大胆泼辣、野外经验丰富的“驴友”。

  作为一名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的足迹遍及世界七大洲;作为一名学识庞杂的人文学者,他热衷于在报端著文发言,大量写作适合普通读者的普及读物、学术随笔与游记,并逐渐成为时评专栏作家。世纪之交,他参加了中国“人文学者南极行”活动,赴南极考察;2003年,葛剑雄作为CCTV《走进非洲》的嘉宾主持,在非洲为观众带来了精彩的现场解说,2006年,花甲之年的葛剑雄两次进藏,对青藏铁路的开通进行实地考察与学术支持。

  郑也夫 刚正之魅

  今年夏天,社会学家郑也夫在其博客上发表文章,题为《二流学者何以当选学部委员——质问中国社科院》,一场风波由此而起。文中,郑直言新当选的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景天魁不够格:“景天魁的学术水平在社会学所处于五名之外……一句话,他是二流学者。”

  在中国,批评学部委员以及学术制度的学者汗牛充栋,但是指名道姓地批评某位学者却是凤毛麟角。

  郑也夫1950年盛夏出生在北京,也许因盛夏所生,注定他一生要以热烈的态度,对待社会生活中阴冷的地带。作为一个社会学家,他对中国社会的了解建立在自己真实的生活观察中,从体育比赛到汽车文化,从城市发展到道德建设,从电视纸媒发言到网络开博,郑也夫一直高调地介入着公共生活,对社会发展持冷静和批判的态度,同时也自绝于当前曲扭的学术评价体系,独立并自在。

  易中天 机锋之魅

  只有“超女”、“芙蓉”、“黄健翔”……才能迅速蹿红?错了!在我们以为只可能“慢热”的领域,照样有人成为平民化的超级偶像。

  2006是易中天的丰收年:《百家讲坛》的热播为易中天积累了“下至8岁,上至88岁”的众多拥趸;7月,他的新书《品三国》第一版印数就达55万,北京的全国首发仪式上,签售活动因安全问题被强令中止,甚至有排队等候的读者当众嚎啕大哭。

  易中天也因此成为本年度最受追捧、也最惹争议的文化名人。易中天自己处之泰然,他说,“一个希望传播自己思想、而且相信自己的研究对社会有益的学者,是一定不会放过大众传媒这个平台的。”

  但出名也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极大麻烦,多次在飞机上被人团团围住索要签名后,现在他已无法再坐经济舱了,“我现在只能坐头等舱,早早地去办登机手续,然后躲在贵宾室里休息,等飞机起飞前的最后一分钟,再戴着帽子,戴着墨镜,偷偷上飞机,跟做贼一样。”大学教授享受大牌明星待遇,易中天大概是第一人。

  郑渊洁 戏谑之魅

  “我觉得人身上最重要的就是道德品质,第二重要的就是想象力。”作为中国的“童话大王”,郑渊洁,1980年代就已因系列童话《皮皮鲁外传》等受人瞩目。知名作品还包括《舒克和贝塔》、《鲁西西外传》等,其作品因想象丰富活泼而被称为“热闹派”。

  从小提出异议“早起的虫子被鸟吃”,成年后对中国应试教育产生深刻质疑;五十人生,有二十年时间独自编写《童话大王》杂志;现实生活也如童话:与家人、十多条狼狗在京城远郊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问他如何写童话?他曾说,我想象一个杯子变成人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如果,有一天你看到杯子就是杯子,你也就完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