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上市年——工行最打眼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30日14:54 财经时报 | |||||||||
贺江兵 中国工商银行的A+H股同步上市,起到了A股市场真正意义上的定海神针作用,直接助推A股长牛 2006年中国银行业“不是在上市,就是在上市的路上”。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
从2005年交行、建行在香港的H股上市,到今年中行(列“十大最受关注IPO第三”)先H后A的上市模式,再到招商银行(列“十大最受关注IPO第一”)先A后H股上市,引发了金融股的上市潮。 2006年10月27日,工行A+H股同步上市,不仅仅创造了诸多的中国乃至世界记录,更重要的是,工行在A股市场起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定海神针作用。它让低迷5年的股市一路飙升,创造了历史新高。 工行的A+H上市融资规模达191亿美元,高于此前日本NTT创造的184亿美元的最大融资规模,创出了全球最大IPO(首次公开发行)。 定海神针 银行股盘子大,能起稳定股市的作用,不容易被单个投资者所操控,可抑制投机。2006年底,工行A股价格突破4.3元,使得工行总市值突破1万亿,占上海股市总市值近20%。据测算,工行每涨1%,上证指数就涨4点,单只股票对市场影响巨大。 在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兼证券所副所长郭田勇看来,工行和其他银行股是典型的低风险、有稳定收益的价值型投资品种,属于蓝筹股。它们的入市增强了上市公司的行业代表性。 由于银行股所占权重较大,银行股的上涨直接拉动了大盘持续上扬。同时,银行业是与宏观经济结合最为紧密的行业,因此,境内外投资者对银行股的热捧也是看好中国宏观经济的表现。 2006年12月11日,《外资银行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市场认为,这是WTO(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允许的充满智慧的政策,这样避免了中外银行在中国直接交手,起到了缓冲作用。其实,早自消息放出,股票市场便开始热捧银行股,使得银行股自8月以来长牛,从而带动了大盘走高。 工行创世纪 作为中国商业银行的“龙头老大”,工行自境内外同步发行上市以来,在诸多领域内创造了新纪录。 比如,第一次A+H同步发行。工行此次发行成为首例A+H同步发行,创造性地解决了境内外信息披露一致、境内外发行时间表衔接、两地监管的协调和沟通、境内外信息对等披露等诸多问题,开创了资本市场的先河。 A股市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发行。工行A股发行规模(全部执行“绿鞋”后)达到466亿元人民币,超过了此前发行规模最大的中国银行200亿元人民币的纪录。 网下吸引资金、网上锁定资金量成为A股新股询价制度以来第一。工行A股发行网下锁定资金总额为1307亿元人民币,网上锁定资金总额为6503亿元人民币。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最高发行市净率。工行本次A+H发行的估值市净率为2.23倍(融资后“绿鞋”前),超过此前中行的2.18倍和建行的1.96倍。 香港公开发行冻结资金最高。工行本次H股香港公开发行冻结资金546亿美元,创造了香港公开发行冻结资金的最高。中国银行上市时冻结了344亿美元的资金。 香港公开发行申请数量最多。工行本次H股香港公开发行申请数量为97.7万个,创造了香港公开发行最多的申请数量。 香港公开发行最大规模的电子申请。电子申请的数量约50万,并超过实物申请,成为香港公开发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电子申请。 实际上,工行上市创造的远不止这些辉煌。在郭田勇看来,银行上市只是为股改阶段划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它并不意味着国有银行改革已经取得成功。银行业面临更艰巨的任务是:建立分工合理、责权明确、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架构;发挥中央汇金投资公司对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的促进作用,履行国有资本出资人职能;加快分支机构改革,深化人力资源改革和薪酬分配制度改革等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