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理财市场:谁是王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30日14:54 财经时报

  2006年各种理财新品种层出不穷,这不仅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也将各类金融机构带入到全新的竞争格局中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亚洲地区继日本之后的第二大财富市场。

  中国在加入WTO(世贸组织)以后,市场经济锐不可挡的发展态势奠定了其雄厚的财富增
长空间,特别是到了2006年底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大量的外资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进驻中国,欲切分理财市场这块诱人的“大蛋糕”。

  回顾2006年,这个全民创富的年代,似乎并不缺少赚钱的机会。

  受人民币升值加速的影响,上证指数迈入2400点;人民币理财产品日益翻新,由纯粹的固定收益型,衍生到与汇率、股票、黄金等走势挂钩型;外汇管制松动,QDII(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的推出,让投资者得以用人民币分享全球投资机会,这让很多人赚得盘满钵丰。

  作为投资者,最关心的无非是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风险、流动性和购买门槛,设计符合客户需求的理财产品与投资组合是金融机构发展理财业务的关键。

  各家金融机构为力守自己的阵地不被蚕食,在2006年纷纷亮出各自的“杀手锏”,演绎出新的理财市场格局。

  升温

  2006年注定是一个历史性的节点,当中国加入WTO的五年“过渡期”结束,金融市场走向全面开放时,中国的理财市场亦迎来一段令人艳羡的热闹时光。无论从产品推出的频率和数量看,还是从投资者认购的踊跃度看,理财市场都可用“表现上乘”形容。

  高达15.8万亿元的人民币储蓄,超过600亿美元的外币储蓄,外加活跃在股市、债市、汇市里的规模巨大的资金,对于金融机构来说,理财市场的诱惑力不言而喻。

  利率市场化是理财陡然升温的一个重要原因,直接导致存款和贷款的利率、结算方式可由金融机构自行决定。这就意味着,投资者可以尽情地“货比三家”,在金融机构间任意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

  与此同时,伴随着国内外金融环境日渐复杂,在人民币升值和汇制改革的双重刺激下,投资者对理财业务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样化,理财产品也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原生到衍生、从单一市场到跨市场的演变过程。

  2006年各种储蓄的替代品不断在市场上涌现,导致理财产品的创新进入高峰期。据不完全统计,几乎每个工作日,就有1支新的理财产品发行。

  牛市

  随着理财市场的火爆,面对这块诱人的蛋糕,各金融机构都希望占有一席之地。

  金融分业监管下,中国理财市场迅速被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分割,进入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2006年,因为股市“牛气冲天”,理财市场演绎出新的格局。

  在金融、地产、钢铁等行业龙头股的带动下,上证指数一路击破1800点、2000点,直到攀上2400点,且牛市行情仍在继续,这引发了投资者的理财激情。

  与此同时,在股市的带动下,基金丰收使“基民”乐开了花。截至2006年11月底,有统计显示,以股票市场为主要投资对象的基金年平均收益高于90%,投资开放式股票型基金年平均收益率达到75%,这让基金成为投资者的新宠。

  而与股票相比,基金的风险相对较低,更受到投资者的热烈追捧。截至2006年12月15日,基金公司管理的资金规模已经增加到7414亿元。

  股市、基金的火爆,让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加入到争夺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储蓄资源的行列,并分流了理财市场的客户资源。

  根据央行公布的2006年10月份金融运行数据显示,相较2006年9月,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减少76亿元,这是2001年6月以来首次出现储蓄存款下降。

  生存

  面对股市的“牛气冲天”,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在股票、基金收益大涨的背景下,被挤兑得十分尴尬。

  基于此,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纷纷加大产品的研发力度,力保客户资源不流失。

  商业银行以“创新”作为突破口,大量推出结构性人民币理财产品和外汇理财产品。通过引入新的产品线,与股票、股指、汇率、黄金、石油挂钩的外汇浮动收益保本型产品异军突起,强力挑战固定收益型产品原有的统治地位,并建立“以理财业务带动传统资产和负债业务”的新模式,尽力扩大中间业务的市场份额。

  同时,商业银行利用短周期产品强化流动性,在政策许可的前提下,应用货币衍生交易规则,以人民币为基础交易货币,通过掉期交易,将投资人的资金收益与国际金融市场原生及衍生产品相连接,拓宽理财产品的生存空间。

  而保险公司通过改变保单设计,在投资理财的基础上,更突出保险的保障功能,形成了保险理财产品吸引投资者的独特优势。

  虽然理财产品众多,但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如受政策因素、产品研发等影响,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的理财产品同质化的情况十分严重,收益率水平、投资标的、期限等大同小异,使得投资者选择余地较小,很难得到个性化的服务。

  此外,收益率较高、

竞争力较强的产品,往往先满足高端客户,普通投资者有时即便想买,却很难分得一杯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