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衰败中走向活泼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8日15:18 新世纪周刊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传统的君主宗法制成熟、完善、达到顶峰的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向近代转型的开端时期 口述/毛佩琦 本刊记者/李梓 采访整理 中国人对于历史的关注具有久远的传统,无论是前几年电视剧清宫戏流行还是现在出版界的历史热,都反映了中国人对历史的普遍关注。但这种对历史的关注在内容上是不平衡的。比如说,无论电视剧还是文艺作品,对唐、宋、清以及近代史的关注比较多,而对于魏晋南北朝、元朝、明朝的关注很少,这些朝代在中国人心中的印象不是很清晰。 不仅如此,人们从媒体、书籍、文艺作品中得到的历史印象,不一定是正确的。比如说明朝,人们对它了解既少又模糊,因为长期以来,一些历史著作造成了对明史的误读,最著名的比如丁易的《明代特务政治》,比如吴晗的《朱元璋传》,以及一些文艺作品的描述,使人们将明朝与血腥恐怖、黑暗腐朽等词汇相联系,明朝成了一个提不起来的,让人讨厌的朝代。 但是,在历史学家的眼里,在正式的大量的史书原始记载中,明朝并不完全是这样的面貌。明朝是什么样子的呢?我认为它完全当得起八个字: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治隆唐宋”,这四个字写于南京明孝陵前,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这四个字刻在碑上,矗立在他坟前,由清康熙皇帝手书。有人说康熙这样题有做秀的成分,我也同意,但如果朱元璋当不起这四个字,那么以康熙皇帝的身份,岂不成为笑话。朱元璋是一位杰出的皇帝,他有他的治国理想,他所建立的政治制度,不仅维系了明277年的统治,而且为清朝所继承。汉唐普遍被人们称为盛世,中国当时的影响力远播于疆土之外,但其实明朝当时对世界各国的影响力,更超过了汉唐。在永乐(1403-1424)年间,有30多个外国使团追随郑和的足迹来到中国,有许多国家的国王长期居住在中国,甚至老死埋葬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当时的国势,对世界发生了强大的影响,“远迈汉唐”不是一句空话。 我们不可想象,一个衰弱的朝代,能有这样的影响力,一个衰弱的朝代,能够建筑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万里长城,能够修筑北京的皇宫和天坛这样的建筑,明朝的远迈汉唐是实实在在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今天,我们怎样估价明朝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呢?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传统的君主宗法制成熟、完善、达到顶峰的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向近代转型的开端时期。明朝中后期,在经济上出现了很多新的因素,就是以前许多学者所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政治上的民主思想、文化上的个性解放的思想,经济上的重视工商业和对外贸易的思想,这些对传统形成了激烈的冲击。 在明朝,科学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出现了堪称总结中国传统科学的巨著,比如对传统中医药的总结性著作《本草纲目》、比如堪称农业百科全书的《农政全书》、比如中国人发现了十二平均律的《乐律全书》。中国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已经面临近代化的前沿,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科学家可以和西方来的科学家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所谓的西学东渐并不是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的输入,而是双方平等的沟通和交流。 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在世界上是领先的,当葡萄牙人、荷兰人来到中国时,他们的力量是无法与中国的强大力量相抗衡的,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一支地方性海军(郑成功)可以在台湾赶走荷兰人的根本原因。 与许多人的误解不同的是,明朝没有实行过严格意义上的闭关自守,明初“片板不得下海”政策,指的是百姓不得私自外出贸易,但是,各国商人通过合法途径来到中国贸易,则是允许的。至隆庆年间(1567-1572),进一步对私人海外贸易全面开放,明朝对于海外贸易,外来的思想、科学技术、包括宗教,都是开放的。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看,明朝的中后期仍在进步着、发展着,但与此对应的,是一个不断衰败的朝廷和政府。历史是辩证的,朝廷和政府的衰败并不意味着历史的倒退,而可能使传统的秩序被打乱,从而给新生事物以发展机会。政府控制弱了,叛逆的思想、反传统的经济才可能发展,这就是我们在明朝中后期看到的印象,我将之总结为:明朝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 为什么现在大家开始关注明,因为中国人对明史知之甚少,可明距离我们又非常近,它的影响和遗物还在我们身边,在人们看长辫子戏趋于疲劳的时候,就把目光转向明。明朝具有丰富的政治内容,许多政治家的治国方略,许多军事家的才华策略,还有许多的科学家、文学家,都是中国历史上耀眼的巨星。了解了中国明代留下的这一份宝贵遗产,就可以了解明,一个延续了近300年、看近实远的朝代。 (毛佩琦: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副社长;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吴晗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明史、文化史、社会生活史研究)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