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能否走出政策怪圈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7日15:24 《小康》杂志

  股市:能否走出“政策市”怪圈?

  中国的股市行情恰似一个最狡黠的“调情高手”,总是静悄悄地来,使尽百般温柔,把你的胃口钓得难以自抑的当口,突然神秘莫测地消失得无影无踪,剩下孤零零的散户投资者“多情总被无情恼”,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2005年股市从过去5年的漫漫熊市复苏以来,从900多点一直攀升到暴跌前的2900点。仅在2006年12月7日当天,嘉实策略增长基金就募集到了419亿元。截至2007年1月23日,股市个人开户数量已经突破8000万户。大规模资金流入股市及对股市的逐利预期,引发了新一轮“全民炒股”风潮。

  但2007年1月31日一天时间,深指以7.62%的跌幅创下1997年7月7日以来深圳市场最大的一次单日下挫,市值缩水1331亿元,沪指跌幅达到4.92%,为沪市7个月来的最大跌幅,市值缩水4344亿元,两市市值合并缩水逾5600亿元。此后至2月5日本刊截稿时,持续一周交易量萎缩。沪指冲破3000点,深指冲破10000点的高预期嘎然而止。持续了一年多的牛市重新陷入一片观望和悲观气氛当中。

  有人将此次暴跌归罪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的一番话。1月30日,他在阿联酋首都迪拜的一个中东问题会议期间,接待英国《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提到,“股市泡沫正在形成,从利润回报率和其他指标看,内地上市公司70%没有达到国际标准。但在牛市中,人们投资相对不理性,每个投资者都认为自己能赢,但许多人都是输家”。但事后立马有人站出来为成思危解围,“股市暴跌与成思危何干?”“不必对成思危的话过于敏感”。

  “实际上,股市行情并非是哪个人,更不可能是谁说了句什么话就能影响的,如果这么容易受影响的话,只能说中国的股市还太不成熟。”中国金融网总裁何世红对《小康》分析指出,“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的‘政策市’特征还依然明显。但关键是这个‘政策市’是怎样的一个‘政策市’。”

  所幸的是,当前股民对涨市或许难以理性,但对跌势似乎已经理性多了。甚至有分析师认为,“我很庆幸没有涨到3000点。这个时候有个下跌是正常的。市场还是在调整,应有一个理性的回归”。

  重要的是,这一轮持续增长的行情,更多来自于近几年国家监管层对股市的清理和整顿,这些积极政策地推出,无疑对挤压股市泡沫,让股市瘦身起到了效用。尤其是一系列配套的经济手段,而非过去惯用的看似短期有效的行政手段,更使今天的所谓“政策市”并非以往“政策市”。

  2006年以来中国

人民银行已经频繁使用上调准备金率以及发行央行票据等措施收缩流动性。果真如市场预期或传闻的近期加息,也只是出于避免宏观经济大幅波动的需要,而维系宏观经济良好运行态势,从根本上看,对股市稳定健康发展的正面作用远远大于其短期负面影响。
证监会
暂缓审批新基金以及近期准备推出严禁上市公司高管超比例转让股份,
银监会
查处信贷资金入市,还有国资委主要官员强调国有企业应该做好主业,不应该投机炒股的言论等等,都是通过调整供求关系维持市场的适度均衡,避免市场从过热发展至疯狂,并最后演变成泡沫破裂,市场陷入崩溃和信心涣散的局面。

  有专家指出,作为宏观经济的调控者、市场的监管者或国有资产的管理者,政府部门发出的某种信号,采取某些适当的措施,当然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股市。但如果这些信号和措施本身并不违背其职责,且符合市场游戏规则和有利于市场长远健康发展,则不应把政府正常行使其监管职能简单地等同于“政策打压”。

  跳出“政策市”魔咒,减少有形之手的行政干预,增加无形之手的经济协调,让市场按自身规律运行,是近年来包括政府监管部门在内各方的共识和做法。“这也是此政策市非彼政策市的基础,”何世红提醒说。

  现在沪深两市的市值是10万亿元,而2006年中国的GDP是20万亿,刚好占了国民总生产值的一半,按发达国家的标准看,股市只要占了GDP的一半就说明市场已经成熟。而目前国家对于股市的监管手段和方式也日趋理性,如果这个判断无误的话,2007年的中国股市真正走出以往意义上的“政策市”,当不仅仅是个预期和希望。

  两会关注点: 股改 全民炒股 流动性泛滥 股权激励 股指期货 全流通时代 监督规范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