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美国300年艺术的中国总结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2日15:47 新世纪周刊
-本刊记者/张鹭 这是全球第一次把美国300年艺术成果集中在一起展示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美国艺术展是在1981年。那时,“波斯顿美术馆有一小批藏品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展出, 我记得其中有一幅画是杰克逊·波洛克的油画,那时候的中国人从来没有见过来自美国的一件抽象画或者行动绘画。”2月1 0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一场研讨会上,陈丹青这样回忆起自己第一次见到美国画展的情景。 这场研讨会是专门为同天开幕的“美国艺术三百年:适应与革新”艺术展而办的。此次艺术展的展品从17世纪晚期 北美殖民地时代的油画,到2006年新近完成的装置作品,时间横跨300年。用中国美术馆馆长办公室主任李静月的话说 ,“这种对美国艺术的全景展示在国内是第一次,也可能是世界上的第一次”。约翰·辛格·萨金特(Johnsinger sagent)、詹姆斯·惠斯勒(JamesWhistler)、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Pollock)、 德·库宁(DeKooning)、安迪·沃霍(AndyWarhol)、杰夫·昆斯(JeffKoons)、马修·巴 尼(MatthewBarney)……,为了能够聚齐最具代表性的美国艺术家的作品,主办方之一古根海姆博物馆准备了 9年。 130多件展品不仅占用了中国美术馆一楼9个展厅中的7个,还使馆方破例关闭了正厅,让观众从东侧进入,按照 既定的顺序来欣赏展览。为了让展览效果达到最优,古根海姆方面把美术馆做成了模型,然后把按比例缩放的艺术品模型在美 术馆模型中逐件摆放,直到设计出一条最佳的参观路线。“他们简直是在用设计航天飞机的精神设计展览”,中国艺术研究院 外国美术研究室主任王端廷评价说。 实用主义的胜利 在展厅内一面长达50米的弧形墙上,挂着古根海姆方面专门为艺术展绘制的美国简史图。相应的,所有的展品都按 照美国历史的拐点,被编织成一套图解历史的视觉体系。中央美术学院外国美术史教研室主任李建群用一句话来概括美国艺术 的发展脉络:“美国艺术就好比一个大脑空白的乡下人,在不断觉醒的过程中认清了自我。之后,逐渐学会睁开眼睛看世界, 最终走向世界并引领世界”。 这里的“乡下人”有两层指涉:一是早期美国艺术在审美趣味上的粗鄙,二是对精神性的不重视。这与托克维尔在1 9世纪30年代出版的《论美国的民主》里对美国艺术的评价十分吻合:“当代的画家,经常把自己的天才用于分毫不差地再 现他们眼前不断出现的私人生活细节,并只按照自然界到处可见的原物去复制平凡题材的一切方面。” 约翰·刘易斯·克里梅尔(JohnLewisKrimmel)的《缝被子嬉闹》(TheQuiltingFr olic)就是如此。这幅作品将18世纪前期一户市民家的客厅完整地呈现出来,连墙上挂着的华盛顿肖像都能看得很清楚 。类似的作品还有克里斯汀·梅耶(ChristianMayr)的《读新闻》(ReadingTheNews)。日常 生活的细屑难以掩饰的,是当时的美国人对新兴民主制度的普遍信奉。 200多年后,卡迪·诺兰德(CadyNoland)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的《SLA#4》,通过复制一张撕 碎的报纸照片讲了一个故事:1974年2月4日,美国传媒大亨赫斯特的孙女芭迪·赫斯特被美国的辛比昂尼斯解放军(简 称SLA)绑架,当时美国正陷入越战、民权运动高涨,这个组织用激进手段对抗政府,如打劫银行、绑架人质、安装汽车炸 弹、袭击政府部门与平民等等。 他们绑架赫斯特后对她进行了虐待、暴力、洗脑,最后,赫斯特竟然加入了他们的组织,并于同年参加了一次银行抢 劫,成为轰动一时的大案。在这张照片上,这个组织的头目站在中间,后面上方的那个标记是该组织的符号:一条七颗头的眼 镜蛇。 “从早期开国者的肖像画、晚一点的风景画和民俗画、再晚的摄影写实主义、都市现实主义、社会现实主义,艺术与 生活一直都存在明显的镜像关系。直到现代波谱艺术的兴起,取消了艺术与生活的边界,镜与像直接合而为一。”李建群总结 说。 美国艺术的悖论 负责这次展览图录文章撰写的宾州大学艺术史教授迈克尔·乐嘉(MichaellLega)谈道, “刚到美国 的清教徒一直刻意避开那些象征欧洲贵族和权力的事物”。这暗示着长期笼罩在美国艺术身上的欧洲阴影。 此次展出的作品中,较早的一幅名画是吉尔伯特·斯图尔特(GilbertStuart)的《乔治·华盛顿》(G eorgeWashington)。比起查尔斯·威尔逊·皮尔(CharlesWillsonPeale)略显粗糙的 同题作品,斯图尔特的作品将美国国父的面貌画得更传神一些。但值得讽刺的是,这幅作品用的却是地道的欧洲贵族肖像画技 法。斯图尔特的老师本杰明·威斯特(BenjaminWest)虽然是美国人,却长期担任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的院长。 “美国艺术一直在寻求自己的身份认同,但同时他又是欧洲艺术的继承。从根本上讲,美国艺术就是欧洲艺术在一块 乌托邦之上的理想尝试。”王端廷说。 在这种寻求自我认同的过程中,出现过两个节点。韩建群认为,“首先是18世纪前期风俗画的兴盛,对那种马克· 吐温风格的小镇琐事的描绘,无论是内容还是技法,都有了美国风情。从那时起,直到上世纪中期抽象表现主义诞生,标志着 美国艺术对欧洲的彻底独立。抽表那种纪念碑式的作品宏大、庄严,在政府强大的财政支持下,逐渐上升为一种国家意志,以 至于有学者著书质问《绘画的胜利?国家的胜利?》”。 连续参观了九届惠特妮美术馆(其在美国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中国美术馆)双年展的陈丹青发现,“其中一半左右艺 术家的祖籍属于世界各地,所有这些不同族裔的艺术家共同创造了美国艺术,他们各自的作品毫不相像,但美国艺术家的作品 如果出现在别的国家,我猜我能立刻辨认出来那是美国的艺术”。 陈丹青说,“纽约一点也不代表美国,可是只有美国才会诞生并成全这样一座大都市,过去20多年我见证了世界各 国包括来自中国的艺术家,如何被美国接纳的过程,并通过他们有效影响各国的现代艺术,尤其是散播艺术自由的价值观。咱 们中国出去的谷闻达、徐冰、蔡国强、张环这些人,我正好有机会在纽约见证他们到来美国,慢慢在美国成为重要的艺术家。 ” 在王瑞廷看来,这才是美国艺术真正的悖论。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