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香港目睹内地繁荣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5日09:43 青年参考

  北妹的年代结束

  作者何裕恒赖美玲

  

  香港尖沙咀火车站钟楼过去是返回内地的起点,当时的港人扶老携幼,大包小包,带着食油、面粉和旧衣,登上深绿 色的柴油火车,展开一段段接济内地同胞之旅。

  今天,同一幢钟楼对面的海港城,购买最贵、最多名牌的多是内地同胞。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没错。将内地人 蔑称为“阿灿”、“北妹”的年代已经结束了。

  1987年嫁来香港的北京姑娘庞嘉卉,1997前回到北京经营起了亚洲菜餐馆,生意极佳,最近在成都开设了会 所,两年后还打算来港上市。庞嘉卉的事例,引证了香港回归10年来,“机会北移、同胞富起来”的历史大转折。

  庞嘉卉目睹了1997年前后10年,香港与内地的繁荣交替。她站在北京三里屯酒吧街上,指着自己经营的“同里 ”——一座总面积3000平方米的单幢楼,内有法式餐厅、小酒吧、咖啡店和工艺品商铺。她说:“‘同里’是‘胡同里’ 的意思,集结了志同道合、同圈子的人。”

  以“类同自己人”的意思去命名“同里”,或许是因为曾离乡背井。她说:“1987年嫁到香港,很自卑。为什么 说普通话的人,就要被看不起?无论有没有文化,也被划成乡下来的;去菜市场、酒楼,都被看成乡下妹!”摆脱“乡下妹” 的决心,让她在一年内学会了广东话。

  庞嘉卉在北京时修读酒店及旅游学,在港住满一年后便回京工作,出任香港驻京酒店的首席代表,1989年回港, 与友人合资50多万元,开设中式餐厅,学做香港人。一年后,她找回自己:“我们生在天子脚下,骨子里都是文化!老百姓 素质好,我们看书,不是看八卦周刊。”1995年,她感到香港繁荣即将“见顶”:“人工高,租金贵,投资与回报不成正 比。”

  香港回归前她结束了香港餐厅,1995年与北京朋友合资开了亚洲菜餐厅——AsianStar,这次投资额是 上次的8倍,达400万元。“计划餐厅定位时,我想到京港两地的差异,于是开始独家经营当时北京没有的亚洲菜!”在香 港的生活经历,成为庞嘉卉内地发展的灵感:“我看见银行门口的护卫是包头印度人,觉得很有趣,所以在AsianStar 门口也请了一位。”

  她见证了内地经济的起飞:“1995年在北京的生意达到最高峰,一天生意额最多达9万元人民币,一个月营业额 100多万,一年过千万元。”两年内,AsianStar分店扩至4间。1997年,在三里屯开设泰国及印度餐馆,2002 年即筹备“同里”。

  钱,对庞嘉卉来说已不重要,她甚至看不起只为钱奔波的香港人,“香港人很悲哀,有钱不代表快乐,有飞机、有油 田又怎样?花钱买到的快乐,太简单。”

  香港,离她愈来愈远,“上世纪90年代,会到香港采购……现在没有回香港的理由。以前去香港铜锣湾,现在会去 上海,香港是商业城,但文化不及上海。”说起那个曾令她仰慕的香港丈夫,“别人都以为我是单身,老公仍是原地踏步,心 态停留在曾经繁荣的香港;我跟中国内地一同进步,我是穷过来的。”

  在香港人眼中,内地有钱人一般都是没有文化的“暴发户”,但庞嘉卉追求的是精神富足:“我不算有钱,但精神富 足;我的全家之宝,是自信,谁也拿不走。”

  (香港《明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