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丰银行的中国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9日17:40 新世纪周刊

  这个世界级金融巨头原来是在中国成长和发展起来的

  -李子

  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2007年4月

  2日正式开始对外营业。这家外资银行开始真正进入中国市场,对中国顾客,汇丰提出的宣传口号是:“从来不曾远 离,从此离你更近”。了解汇丰历史的人对这个口号中的深意会更加理解。实际上,汇丰银行和中国的关系不仅仅是“不曾远 离”,这个世界级金融巨头的成长和发展其实是一个发生在中国的故事。

  如果汇丰银行直接使用它的全名HongkongandShanghaiBankingCorp.(香港上海汇 丰银行),肯定会有更多的人意识到它与中国的特殊关系:这看起来完全是一家中国银行的名字,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汇丰虽 然属于英资银行,但成立时却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本土银行——在中国成立,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服务于面向中国的贸易 活动。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放了贸易口岸,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逐渐展开。西方人在中国建立起了若干洋行,也即 是商业公司进行的贸易活动。到了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有几家洋行的规模已经颇为可观。比如英国的怡和洋行、宝顺洋行、美 国的旗昌洋行等等。

  中外贸易的早期,金融业务一般由主要的大洋行,比如怡和和旗昌来兼营。另外,一些总部在英国和印度的银行也在 香港做一些金融业务,比如汇理银行、渣打银行等等。但是,这些银行的重心并不在香港,因此,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并不能完 全满足贸易的需要。到了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这种金融服务的欠缺状况已经越来越明显。

  在印度的英国商人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个商业机会。孟买的一些英国商人开始筹建面向中国市场的“中国皇家银行”。 这个消息传到香港以后,引起了另一个英国人的注意,这个英国人就是汇丰银行的主要发起人苏石兰(ThomasSuth eland)。当时,苏石兰是著名的大英轮船公司在香港的代理人,已经在港工作了十多年。由于大英轮船公司的声望和他 本人的资历,苏石兰在香港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号召力。苏石兰决心抢先开办一家他们自己的银行。

  所谓“他们自己”,指的就是在香港和日益兴盛的上海等地区进行贸易活动的洋行中的商人们,苏石兰也是其中的一 员。苏石兰要创办一家为洋行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以满足他们在这方面的需求。

  苏石兰很快写出了银行成立的计划书,注册资本金是500万港元。他拿着计划书走遍了香港的主要大洋行,希望得 到这些洋行的支持。绝大多数有名的洋行欣然同意入股。所需资金很快募足。随后来到香港募集资本金的“中国皇家银行”只 落得了铩羽而归,黯然收场。

  1864年8月6日,汇丰银行召开了由多家洋行参加的临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1865年年初,汇丰完成筹备工 作。3月3日,汇丰银行正式开业,总部就设在今天香港汇丰银行的所在地。140多年来,这个地址始终未变。一个月后, 上海分行正式对外营业。

  汇丰银行成立的历史,实际上是一个商业体系自我发展完善的过程。一个完整的商业体系,不是仅有简单的买卖双方 就可以建立起来,还需要大量的辅助机构和各种正式非正式的运行准则。这其中,银行具有核心的作用。表面上看起来,银行 并不直接创造财富,但银行为交易者提供的资金支持和专业金融服务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费用,增加交易的便利程度,推动商 业贸易活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事实上,许多现代的发达商业体系,都是围绕着银行建立和运转起来的。

  中外贸易的初期,交易活动尚属简单,这时,所需的金融服务可以由大洋行兼营,但是,当贸易活动逐渐深入展开, 规模越来越大时,就必须依靠经营能力更强、更具实力的银行来提供金融服务了。汇丰银行正是抓住了这个历史机会,适时登 台。在发起书中汇丰银行指出,要以贸易对金融的全部需要作为自己的主要业务。也就是说,汇丰以囊括中国的贸易金融业务 为追求目标。

  也正是因为汇丰银行的成立符合了当时商业界的需求,所以,从一开始汇丰银行就得到了绝大多数洋行的大力支持。 汇丰银行临时委员会中的14名发起人都是当时香港主要洋行的老板,这些人有着在中国进行长期商业活动的历史,同时又具 有丰富的国际性经验。不过,虽然汇丰银行的成立得到了绝大多数洋行的大力支持,但当时两个最具实力的洋行——英国怡和 洋行和美国旗昌洋行却偏偏不在支持者之列。这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这两家大洋行兼营着金融业务,而汇丰银行的成立当然 意味着要抢走他们这部分的业务和利润。于是,尽管汇丰为怡和和旗昌保留了发起人的位置,但他们还是拒绝入股。于是,一 家目的在于为洋行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偏偏没有得到两家最大洋行的支持,而且,怡和洋行还在汇丰银行获取执照时极力加以 阻挠,试图阻止汇丰进入利润丰厚的汇兑业务。但是,汇丰还是在正式营业后的第二年(1866年)得到了营业执照。当年 的12月,旗昌决定加入汇丰。怡和则继续和汇丰在市场上对峙。但在1877年,怡和也最终成为了汇丰的合作伙伴。

  怡和和旗昌的行动当时给新生的汇丰造成了不小的压力,但后来看起来这其实不过是一段插曲。在中国从事国际贸易 的洋行集团,早晚会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专业化银行。除非是中国的贸易活动走向萎缩,或者是汇丰的表现不能胜任,否则汇 丰自有其广阔的发展空间。事实上,汇丰的市场表现十分优异,在几次市场竞争和金融危机中都战胜了竞争对手,最终确立了 中国贸易金融领导者的地位。

  作为一家总部设在香港的银行,与那些仅仅在香港设立分行的银行相比,自然在信息联系方面更加便利。这一点在交 通通讯还不发达的十九世纪显得尤为重要。市场时机转瞬即逝,那些需要向远隔重洋的总行请示的银行在与汇丰银行竞争中只 能居于下风。而且,由于总行设在香港,汇丰银行正如其发起人设想的那样,被认为是“我们自己”的银行,于是在承办香港 政府的官方业务方面占据了明显的优势地位,原来由汇理银行经办的香港政府往来账户转由汇丰银行办理。而且,汇丰银行还 很快得到了发钞权,可以在香港发行自己的钞票。这些都标志着汇丰银行的市场领导者地位的确立。

  银行,如果说是一种特殊行业的话,其特殊之处就在于对于市场基础条件的高度依赖,以及对于整个市场体系的核心 作用。简单的商品买卖业务,即使在制度条件严重缺失的条件下,也有可能成功进行,而高度依赖信用、交易周期很长的银行 业,必须在足够的制度条件下才会出现和发展。而一旦制度条件成熟到可以发育出健全的银行体系,那就标志着市场体制达到 了相当的完善和成熟程度。汇丰银行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当十九世纪汇丰银行在香港、上海快速发展的时候,中国自身 的金融业却因受制于制度条件的不足,依旧停留于低层次的发展阶段,它们的大发展还要等上几十年才会出现。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某地的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必然会提出对于金融服务业的更高要求,这时,如果没有 对市场的刻意阻碍,市场参与者会自己创造出适合需要的金融机构,为自己提供所需的金融服务。而如果因为存在着对市场发 育的刻意阻碍,使得这一进程不能顺利进行,就会造成市场的发展规模和内在规则之间的不平衡,这时,就会出现许多看上去 好像是自由交易无力解决的问题。比如,中国的许多企业都被销售资金的难于回收所困扰,企业往往要承担很长的账期及由此 带来的资金压力,这种局面实际上正是金融服务落后的结果。下游的商业企业由于很难从银行得到流动资金,于是只能采取占 压上游供货商货款的方式解决自身的现金通流问题,而这必然带来信用不足、压制生产、风险增大等问题。如果在产业集群地 带可以自由发展出为当地企业服务的地方银行,就可以有效地解决和整顿企业间的债务问题。高度的商业道德只能产生于完善 高效的市场体制。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