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元凯:邓小平采纳我四分之三意见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8日11:02 大河网
温元凯:邓小平采纳我四分之三意见
温元凯教授

温元凯:邓小平采纳我四分之三意见
1977年8月,温元凯参加国务院科教座谈会。(第三排左二为温元凯)

  高考将至,而今年又恰逢恢复高考30周年。30年前的一场“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在激辩中拉开了恢复高考的序幕。当年,正是这次非同寻常的会议和邓小平的最终决断,才使得中断11年之久的高考重新恢复,一个时代的拐点也由此出现。为此,本网在今年高考前夕,采访了那次座谈会的参与者,并以此作为恢复高考30周年的纪念。

  温元凯,1946年生于江苏无锡,1963年考入南京大学化学系,1973年进入中国科技大学任教。温元凯是参加1977年国务院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最年轻的代表。因为这次会议,温元凯从一个科学研究者变成了中国改革进程的推动者。

  问:你是当年参加科教工作座谈会最年轻的一位代表,你认为选中自己的原因是什么?

  温:1977年6月,我给当时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方毅写信,内容是关于“加强基础化学研究”方面的。没想到,方毅给我回了信,而且同时通知中国科技大学的党委,要党委支持我的基础化学研究。我后来才知道,是方毅推荐了我参加邓小平召集的科教工作座谈会。

  问:应该不仅仅是你写一封信的缘故吧?

  温:可以再往前说说,1976年的时候,我在中国著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近20篇论文。由于中国的科技刊物刚刚恢复,国外专家很重视。我的论文发表后,很快接到了一些外国专家同行的来信,有的向我索要论文,有的想和我探讨。当时我的老师,

吉林大学校长唐敖庆教授,
北京大学
化学系著名教授徐光宪告诉我,40岁以下研究化学理论的,全国就我一个人。

  问:可以看出你当时在学术上已有成就,可你当时还是一个助教,可能还想不到自己会参加这样一个重要会议吧?

  温:我记得那年暑假的时候,我突然接到通知,让我赶去北京开会。我一听特别奇怪,我是一个小小的助教,和中央办公厅、国务院有什么关系?1977年8月3日,当时的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刘道玉在机场接了我。他告诉我,这次座谈会是邓小平副主席邀请我们的,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台湾厅召开。到会场拿到会议资料,打开册一看,我大吃一惊。这个名单上都是中国最著名的科学家和权威教授。其中有北京大学的周培源,清华大学的何东昌,复旦大学的苏步青,

南开大学化学家杨石先等等。这个时候,我想会议肯定是很重要的。

  问:还记得会议上的一些具体情形吗?

  温:会议是邓小平主持的。他穿了一身军装,神采奕奕,他说他已向中央建议,科技、教育荒芜一片,他要先管科技和教育,给大家当后勤部长。他希望大家有什么建议和要求,尽管提出来。当时“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左的思潮在社会上还很猖獗,所以30多个代表面面相觑,没有人发言。经过再三动员以后,大家推年纪最大的人言。我记得第一个发言的是杨石先教授,他一开口就检讨自己资产阶级世界观没有改造好,一定要好好改造,下工厂、下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问:当着这么多权威教授,你有没有想说点什么?

  温:因为我是小人物,在座的都是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和师长,所以我还是没有敢举手发言。当然,我肚子里有很多话要讲。

  问:你有什么话要讲?后来讲了没有?

  温:记得是一个下午的时候,我利用插话的机会,说我还有话要补充。邓小平说可以。我说高考制度要改革,并提出了十六个字的高考恢复方案。这十六个字叫做“自愿报考,领导批准,严格考试,择优录取”。没想到邓小平听完我发言后当场讲,温元凯,至少采纳你四分之三。我们大家都一愣,什么叫四分之三。邓小平说,第二句“领导批准”可以拿掉,考大学是每个人的权利,不需要领导批准。

  问:你为什么要提“领导批准”?

  温:我当时胆很小,不敢讲不要领导批准。听邓小平这么一说,我们大家很高兴了。

  问:邓小平采纳了你的意见,当时应该感觉很自豪吧?

  温:这次科教工作座谈会以后,因为我最年轻,又很活跃,提的建议又被邓小平采纳,就成了媒体追踪的对象。《人民日报》很快发表了对我的访谈《不怕扣白专帽子的温元凯》。1978年左右,《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长篇报道《高于一切的追求》,报道了我十多年来在科学技术方面研究和提出倡议的情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也成了改革的受益人。(黄欢/文)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