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青和她的77级日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1日01:33 扬子晚报
范小青和她的77级日记
30年前的范小青正在温习迎考。

  范小青

  参加高考前在吴江县湖滨公社红旗大队插队,现为江苏省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一级作家。

  发生在30年前的高考,作为一个带有时代里程碑意义的事件,留存在记载的文字里,留存在人们的记忆里,但许多细节却已然不着痕迹。然而,在77级苏州大学学生、而今的著名女作家范小青在1977年记下的日记里,在这些当时她记录个人生活的文字里,我们看到了被还原了的30年前那场改变了许多人命运的高考的真实细节,而历史就通过这些细节,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来了

  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范小青说,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是哪一天传来的,已经记不太清楚了,当时我一个人在吴江插队,加上之前全家下放3年,我已经在农村呆了6年之久,经历了从一开始全心全意地想要“扎根农村闹革命”,到逐渐逐渐对自己前途的迷茫、担忧和打算的心理变化,恢复高考的消息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来到了。我在当年的日记里记下了这么一段:

  1977年10月21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了教育部召开全国高等院校招生工作会议,对今年招生工作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强调了文化考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一定要认真对待文化考试,认认真真备好课,不慌不忙迎考试,同时要做到一颗红心两种准备,还要做到坚持抓革命促生产,不能停工停产复习功课。

  现在看了这个日记,心里真有点说不清的滋味,觉得当初对自己的要求也太高了,从10月21日到11月28日的初试,中间只有37天时间,还自己要求自己“不能停工停产”,得用劳动之余的时间。怎么可能不慌张,不着急?

  一心二用复习迎考

  范小青说,离开学校那么久,所学的知识大都还给了老师,自己复习完全没有方向,只好回到母校找老师请教,找出弃置不用许久的高中课本,开始了困难重重的温书迎考。这就有了另一段日记:

  “最近温习功课遇到了难题,由于在学校时没有好好打下基础,这一部分的自学简直无法进行,我一时感到很烦躁。”

  好就好在,我们那届的高中生在1973、1974年的时候,经历过所谓的“教育回潮”,狠抓了一段时间的基础知识教育,还搞过成绩排行榜等等,虽然到1975年又不行了,但还是让我们这一届学生学到了一些东西,有了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在农村呆了6年,回到城里,虽然进行着紧张的高考复习,同时又忍不住被许多东西吸引。所以当时日记里的我,同时又有一个虚假的我,或者说是两面的我。一方面着急、紧张,觉得时间不够用,恨不得一天变成两天来复习功课,顺利地通过考试,考上大学;但另一方面,在紧张复习的那短短的几十天时间里,我竟然看了七部电影和一部话剧,这些电影分别是《永不消逝的电波》、《年轻的一代》、《铁证如山》、《上甘岭》、《保尔·柯察金》、《征途》、《十月的风雨》,话剧是《春风暖军营》,真是过足了瘾。不过我也有自我克制的时候,以11月27日的日记为证:

  1977年11月27日

  明天就要参加初试了。下午,同学买了两张票,约我去听评弹,又听说这次说的是《三试华子良》,非常成功,这时,我思想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去,还是不去?明天考试,今天听书,不说别的,单讲对考试的态度就不够端正。后来我终于说服了同学,把票退了,回家温习功课。

  30年前就对应试教育有看法

  牛牵马绷地通过了初试,又通过了复试,一点也不知道自己考得好不好,范小青说不像现在的学生和家长,出了考场就基本上知道考了几分、能上哪所大学了。那时候我们糊里糊涂,没脑子,在县里统一参加省统考(即复试)的时候,我坐在第一个教室的第二个位置,后来有人跟我说,你不简单呀,一女同学,初试考了全县第二名呢。我说你怎么知道,他说,复试的考号是按初试的分数排的,一看考场的座位就知道谁是第几。不过,翻看了当年的日记,虽然觉得那时候许多想法简单到傻,却也有一些意外的收获,甚至觉得自己还有点先见之明呢,比如有这么一段:

  1977年12月20日

  复习就是为了应考,我感到这种说法有些问题,诚然,要应考,必须认真复习,但复习却不单是为了应考。如果复习是为了应考,那么考试过后,就可以停止学习或复习了?复习是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

  这段日记里的我是虚假的还是真实的,我自己也说不清,但我在30年前似乎就对应试教育有了看法,现在想想,还是蛮值得骄傲和回忆的呢。

  考过之后就是等待。那实在是一件非常煎熬人的事情。范小青说“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是骗骗自己的,内心只被一种准备一种希望控制着,因为不能一分为二,在差不多两个月时间的等待中,就几乎走进了绝望。当然,接着我会狠狠地批判我的绝望心情,我努力劝慰自己,“在别的工作岗位上也一样能够学习”。

  直到1978年2月底,我的入学通知书来了,在1978年2月28日日记中,范小青这样写道:“今天,我接到了江苏省高校招生办公室的通知,我被录取在江苏师范学院(现苏州大学)中文系,愿望实现了,崭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

  饿虎扑食似的阅读名著

  进入大学了,聚到一起才知道,我们这一届的学生,来源很广,下过乡插过队的,做过好多年工人的,当过兵的,也有刚从中学毕业的,什么样的人都有,也有的同学,孩子也已经上了中学,自己倒又回头坐到了课堂里。印象深刻的是,我们的同学个个都努力学习,每一个人都在努力追回失去的青春岁月。 我在日记中写道:“几天来心情一直很激动,激动之中充满着焦急,看到新同学有许多做过多年老师,有许多在各个岗位上实践锻练,经验丰富,一比之下,自己远远地被抛在后面了,因此心中焦急。为了赶上这些同学,我将准备花数倍的时间和功夫……”

  在大学里,范小青去的最多的是图书馆,如海绵吸水一样,如饥似渴地读了许多世界名著,她说如果说大学跟我后来在写作上成就之间有什么关联的话,那就是那种饿虎扑食似的阅读。

  范小青在学校时,就给校内的一个文学刊物写过一篇小说,那是她最早的小说,这篇小说就叫《解放》。但真正的处女作,是1980年发表在《上海文学》上的《夜归》,作为仍然在校学习的大学生作者,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轰动,风头一时无二。 陈 申

  范小青日记摘录

  1977年10月26日

  我深深感到:学习就是一场严酷的战斗。

  在战斗中,你是“刀丛扑去争山顶”,还是“招架不及当逃兵”,这是决定性的选择。学习就像战斗一样,你鼓足勇气攻山顶,就能攻下来,你因为山顶太高,害怕了,后退了,你就完了。在战斗中,我们在战略上应该藐视敌人,在战术上应该重视敌人。学习同样如此。如学数学,整体上讲,我要树立信心,一定能学好,具体来讲,对于每一个内容,每一道题,我又必须极认真地对待,这样才有可能最后取得胜利。

  1977年11月1日

  复习功课对我的帮助很大。吴江中学利用农忙假期间组织了复习班,帮助应考的同志复习各门功课,我感到这是一个好机会,在征得公社领导同意后,我决定参加这次复习。

  1977年11月21日

  时间流逝得很快,考期越来越近,心里也越来越紧张,其实这是不必要的,完全不必要,出现这种情绪虽然说是自然的,但也反映出我还没有真正端正考试的目的。

  1978年3月19日

  新生要进行摸底考试,听了这个事,心里有点害怕,感到自己水平差,不知能不能迎接好这次考试。

  其实不应该怕,要正确对待,认真作好准备,考试中实事求是,有多少知识就向党汇报多少,绝不能有爱面子思想,考得不好,丢人吗?丢人,但却能促使自己今后加倍努力,不再丢脸,这不是好事吗?

  1978年3月21日

  今晚轮到我们班夜巡,我们八位女同学分成两组,按时在指点地点放暗哨。夜深了,寒风刺骨,但没有一个人叫苦,都精神抖擞地坚守在岗位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