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连城:想象江苏的另一个角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1日13:50 《决策》杂志

  海上连城:想象江苏的另一个角度

  -本刊记者 徐浩程

  这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转变,连云港真正意义上的海洋时代正在开启,这不仅将让苏北从此沐浴清新的海风,而且更有可能拉动整个江苏“出海”。

  “苏北振兴的第一增长极”,对于连云港人来说,这是个动听的称谓。

  以2005年江苏省大规模从苏南向连云港调入主要领导干部为起点,江苏省明确提出将连云港定位为苏北经济新引擎,让连云港成为苏北振兴的第一增长极。

  早在20多年前,连云港就拥有一个更动听的称谓: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然而,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与江苏似乎从未仔细打量过自己近1000公里的海岸线一样,连云港一直在海洋与内陆之间徘徊。

  现在,情况正在发生改变:2007年3月,连云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填海工程———新中港填海造地工程启动,整个工程将造地1.85平方公里。而更重要的是,在这背后还有50余平方公里的填海工程以及屹立于此上的东部滨海新城。“连云港将向东、向大海发展,未来滨海新城将是连云港整个城市的核心区、中心区。”连云港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政府研究室主任刘兆吉告诉《决策》。

  这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转变,连云港真正意义上的海洋时代正在开启,这不仅将让苏北从此沐浴清新的海风,而且更有可能拉动整个江苏“出海”。

  失落的“东方桥头堡”

  连云港是一座被寄予众多希望、梦想与光环的城市。

  1911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到连云港,称这里天然资源适合建港,并建议修建陇海铁路。如今,站在连云港码头西望,可以看到一条铁路横向穿过中国,一直延伸到荷兰的鹿特丹。1984年,连云港乘开放风气之先,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其开发区也被列入首批国家级开发区……

  然而,由于连云港只是一个沿海城市,而非滨海城市,其主城区离海岸尚有30余公里,所以,多年来,在“是否要将城区迁往海边、是否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问题上,连云港一直犹豫不绝、摇摆不定。

  一位连云港的官员告诉《决策》,在连云港历届领导中,因东迁问题产生了诸多争论,而且“争论一度十分激烈”。这其中,行政中心的东迁是一个典型的缩影。

  “在1961年新海连市改称连云港市、1984年连云港被列入首批沿海开发城市、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发表、1997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在连云港召开徐连经济带建设会议时,都相应提出了行政中心东迁的问题。”刘兆吉告诉《决策》,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东迁均未成功。有一次,市委书记已经将背包、办公桌搬到东部城区开始办公,但其他政府部门仍坚持在老城区不动。

  在“向东还是向西”的争执中,连云港逐渐在梦想与现实间滑落。

  2005年5月,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到山东日照考察时,要求陪同考察的连云港领导“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事实上,曾经的日照与连云港并不在一个等级上。日照1989年才升格为地级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管是经济总量还是知名度,日照都远远落后于连云港。

  “但到2004年,昔日的追兵已形成赶超之势。”江苏省政府研究室综合处处长沈和告诉《决策》,“2004年,日照经济总量逼近连云港,人均总量已超过连云港。特别是作为沿海城市发展的发动机———港口,位次发生逆转,日照港跻身全国十大港口之列,连云港被挤出全国港口前十位。”而在2005年,日照经济总量首次超过连云港。

  超过连云港的不仅是日照。2006年,连云港地方生产总值为527亿元,而徐州地方生产总值已达到1428.91亿元,是连云港的近3倍。“这完全与沿海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相背离。”刘兆吉告诉《决策》,“一般来说,沿海城市经济均优于内陆城市,比如山东青岛之于济南、广东深圳之于广州。而连云港不要说与徐州比,即便与淮安比也要弱一大截。”

  连云港的沿海优势几乎荡然无存。

  迟来的战略

  “历史上与开放有关的两部小说:《西游记》、《镜花缘》都与连云港有关,连云港没有理由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一而再、再而三的没落。”刘兆吉说。

  连云港需要一个机遇。

  2007年4月21日,江苏沿海开发工作会议召开,沿海在江苏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不仅表明江苏的沿海意识正在觉醒,更意味着江苏对苏南等地的路径依赖与体内循环正在逐渐被打破,其既有的发展范式正在转变。这对作为沿海三市的连云港而言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崛起机遇。

  在观察家看来,连云港的这次机遇至少从2005年就已经开始了。2005年5月,李源潮“暗访”日照后不久,江苏便开始陆续大规模地更换连云港的主要干部。市委书记王建华、市委常委连云区委书记郗同福、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唐国海,均是从比较发达的地区调入。目前,连云港市委12位常委中,有9位由外地调入。

  此外,在前些年,江苏省主要领导平均一年也来不了一次连云港,而仅2005年一年,李源潮就先后8次到连云港考察。这些均表明连云港在江苏的战略地位正在逐步上升。

  具有同一意味的动作还包括:江苏省拨专项资金用于连云港作城市发展规划。“规划也是王书记到任之后的第一个大动作。”刘兆吉告诉《决策》。2005年7月,连云港拿出400万元,向全球征集东部滨海地区发展战略规划,历时3个月,最终确定8个方案并进行整合,形成了连云港东部滨海地区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形成后,我们又以国际招标的方式,对规划中东部所涉及的76个地块进行详细规划。接下来,我们将对这76个详规做进一步整合,最终形成整个连云港东部城区的战略详规。”刘兆吉说。

  虽然战略详规的最终版本仍未定稿,但刘兆吉告诉《决策》,整个规划的核心思想早已确定下来了,就是向东,“战略东进、拥抱大海”。

  事实上,长期以来,连云港处境尴尬。向北,融不进环渤海经济圈;向南,离长三角太远;向西,淮海经济区面临整体坍陷的困局,惟有向东是其优势所在。“东进”战略的确定让连云港徘徊在海洋与内陆间的脚步寻找到了新的坐标。

  根据“东进”规划,连云港将逐步形成沿海、沿东陇海线的“T型”产业布局;以东部城区、新海城区和赣榆县为“三极”、滨海新城为“一心”的“一心三极”城市布局;以连云港主体港为“一体”,南北延伸的海岸线及港口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港口布局。

  这其中港与城的互动是成败的关键所在。

  一个城市与她的港口

  一个港口对一个城市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这从唐山与曹妃甸的关系中也许可见一斑。随着曹妃甸港口的建设,唐山正走出京津“后花园”的宿命,成为环渤海经济圈中重要的一极。

  这种关系在连云港同样存在。1961年前,连云港市的名字是“新海连市”,1961年更名为连云港市,很多市民根本分不清,到底是先有港口,还是先有城市。

  连云港码头所在的连云区虽然不是连云港市的传统市区与市中心,但这里的房价比中心城区要高出许多。在连云区,几乎所有人都在从事着与港口相关的职业。运输、堆存、搬运以及相关服务,城市里的居民都多多少少与港口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

  但目前,连云港港口的带动似乎仅限于连云区。正如温家宝总理2007年元月在连云港考察时所说,连云港这个名字,可以说每个小学生都知道,但那是因为有陇海铁路线,熟悉它港口的人并不多。在新一轮沿海开发中,港口建设不能不成为连云港的重点。

  依据“一体两翼”港口布局,连云港正在填海造地新建与扩建集装箱码头。同时,打造港口配套设施,为港口的快速发展提供公路、内河航道、机场等全方位的综合运输服务。“目前,投资7亿多元的航道疏通就是完全由市政府来出资的。”刘兆吉说。

  就在今年4月,王建华还专程带队到西部为港口“揽货”。“这是第一次由连云港市政府率队到河南、甘肃、陕西、新疆等中西部地区推介连云港港口,通过与当地政府签署框架协议,推介连云港的优惠投资政策和商务优势,同时开拓口岸联合通关。”刘兆吉告诉《决策》。

  为进一步推动港城的互动,连云港在港口附近建设了一个国际性商务中心区,服务于日益国际化的港口运输。此外,还在港口后方大片的空地上规划了物流园区与临港工业区,以吸引中西部地区企业和日韩俄企业。

  这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今年3月,连云港港口股份有限公司上市获批后,王建华亲自把“云港股份”的简称改成了“连云港”。一位连云港官员告诉《决策》,在连云港市挂牌的5只股票中,连云港是唯一国资控股的,以后连云港市里的港口资产、交通资产甚至其他优质资产,都有可能通过这个平台进入资本市场,从而打造中国第一只城市概念的股票。

  连云港的江苏命题

  2007年3月1号,江苏省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连云港的建设与发展问题。

  “整整一上午专门研究连云港发展问题,包括配套政策、措施等等。并且会上有一句话:举全省之力发展连云港。”刘兆吉告诉《决策》,“江苏省委常委会只专题研究过两个城市,一个是南京,一个就是连云港,研究南京是因为十运会要在南京召开。举全省之力发展一个地方在江苏省也只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宿迁,一个是连云港,支持宿迁是因为宿迁是一个新近成立的苏北大市。”

  连云港在江苏新一轮沿海开发中的地位可见一斑。那么,为什么是连云港呢?

  在江苏沿海三市中,2006年,南通地区生产总值为1780亿元,位居第一;盐城地区生产总值为1174亿元,比南通少600多亿元;而连云港比盐城又少近600亿元。可见,连云港的经济在江苏沿海三市中并没什么优势可言。

  即便抛开枯燥的数据,南通、盐城的产业优势也是连云港现今无可比拟的。南通正在打造中国乃至世界“船谷”,盐城正在成长为江苏省最大的汽车制造业基地。而连云港到目前尚未形成具有明显优势的支柱产业。

  但连云港有港口。“连云港在此轮沿海开发中能获得如此的重视,主要还是因为其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港口。”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颢瀚告诉《决策》。眼下,盐城大丰港不论是自然条件还是知名度,都无法与连云港相抗衡,南通洋口港虽然自然条件较连云港好,但尚在建设之中。在沿海三市中,只有连云港已经建成了10万吨级的海洋深水良港。

  在港口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江苏对出海口的强烈需求。随着洋山开港、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完成,长三角“杭州湾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陆玉麒看来,江苏进出口无论是取道宁波—舟山港,还是洋山港,都意味着成本的增加。而更严重的是由于没有自己的出海口,江苏正在演变成上海与浙江的“腹地”。要避免这种趋势,江苏就必须打造自己的深水大港,而选择连云港不失为目前快捷且最不坏的选择。

  而在江苏省发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顾卫东看来,选择连云港的另一层深意还在于破解江苏“碎片化”的难题。

  顾卫东告诉《决策》:“相关资料显示,江苏南北经济差距最高可达1:9,远远超过中国东西部1:4的差距,即便江苏南北平均1:6的差距,也要比中国东西差距高出不少。”而江苏缩小南北差距的措施在开发东陇海线、振兴苏北等之后正走向沿海开发。

  在沿海三市中,南通属于苏中,“苏通大桥一旦贯通,南通将完全融入上海,成为‘北上海’,对苏北的带动实在有限。”刘兆吉说。而连云港与盐城相比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形成的是一个独特的“兀”字型结构,上面的一横是沿海经济带,下面的两竖一条是长江经济带,一条是陇海线经济带,三条经济带相交的节点,一个是上海,一个是连云港。“所以,没有沿海经济带的发展就没有整个苏北的发展。而在苏北,没有连云港的发展就没有东陇海线的发展,更没有徐州的发展。”顾卫东告诉《决策》。-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