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苦难的西方式讲述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31日09:36 新世纪周刊
-沈清浅 纪录片《南京》 力求让西方人了解历史真相,诚然,历史应该被“看见”,但仅仅被“看见”是远远不够的 纪录片《南京》并不是西方人第一次用电影的方式讲述中日战争的苦难,但它是第一次站在西方的视角上讲述那段历 史。 导演比尔·哥登太格说,拍片的目的是让西方人了解那场“被遗忘的大屠杀”,以及“还原历史的真相”。影片要传 达的信息,或者说要完成的任务有两个:一是让历史“被看见”,二是尽量地接近历史的本真。 《南京》展现的是这样一段历史:1937年,上海沦陷后,南京成为一座岌岌可危的沦陷之城,在告别了最后一批 朋友之后,几个德国纳粹商人、美国基督教传教士、医生、教师决定留在南京。他们通过种种外交努力,在南京建立了一个“ 安全区”,并想方设法让南京的难民和解除了武装的国民党士兵,进入这个庇护所。由于他们的努力,有20万中国人在南京 大屠杀的浩劫中幸免于难。6卷冒险拍下的电影胶片,被缝在大衣里辗转送到美国。 而《南京》还原历史的方式是由扮演拉贝、华群、乔治·贝奇、约翰·马吉等角色的演员,转达真实历史人物留下的 日记、书信原文;《南京》也由9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当年的经历。两条主线讲述的内容相互印证,大量真实的历史影像 资料穿插其中。 但一个国家的苦难和另一个国家的暴行,并不是非要由第三方来讲述,才更为真实、客观,甚至有力。 《南京》充分展现了中国人遭受的苦难和日军的暴行。而发动战争的日本在这部影片中几乎“失语”,从三四个老兵 毫无感情地讲述战争场面中,很难看到他们对这场战争的态度。 导演一直强调,影片不是渲染反日的情绪,而是反对战争。用片中美国女教师华群小姐的话来说,他们并不恨日本人 ,假如日本人受到了战争的折磨,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救援之手。摒弃了民族主义情绪的人道主义立场值得肯定,但如果 只是展示罪恶和表达痛恨,那么对历史的反思又从何而来? 《南京》最大的震撼其实来自影片之外:片中救助中国难民的美国女教师华群在经历了南京浩劫之后精神崩溃,被送 回美国一年后自杀身亡。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在创作完《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后开枪自尽。(美国在线副总裁特德 ·莱昂西斯就是在看到她的讣告后,才决定投资拍摄《南京》)战争究竟在她们身上施加了什么“诅咒”? 所以,历史应该被“看见”,但仅仅被“看见”是远远不够的。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