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素程:琐碎中的人性光芒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7日11:33 燕赵都市报

  本报记者李家伟

  乡村女子范素程本来过着有滋有味的日子:和丈夫开着一家小小的饭店,丈夫知冷知热,老人们通情达理……但是厄 运却在悄然间接踵而至,1993年,婆婆被劫匪打伤头部,生活完全不能自理;2003年5月,丈夫骑着摩托车去亲戚家 借遮阳伞,不幸遭遇车祸,再也没回来……

  范素程只好放弃了饭店的经营回到家里照顾他们,为了尽可能多挣点儿钱贴补家用,她只好在娘家的帮助下做起了汽 车靠垫加工的活计。

  范素程靠着自己的一片真心和对婆婆、大伯哥无微不至的关心,得到了周围人们的称赞,她也被本报评为2003年 度感动河北人物。

  -这几年的日子是这样的

  2007年12月10日,记者再次走进范素程家,看到院子里晾衣绳上搭满了褥子和小褥子,那些都是范素程的婆 婆每天必备的物品。正在屋里干活的范素程听见声音后迎了出来,她正在加工汽车靠垫。她的婆婆在另外一间屋里低着头,不 说一句话,范素程说,婆婆的脑子现在已经完全坏了。

  婆婆现在的生活已经完全不能自理,因为大小便失禁,范素程给婆婆专门做了开裆裤,又怕婆婆冷,她就又给她做了 “裙子”,围在外面。吃饭得靠喂,每天晚上范素程还必须陪着婆婆睡,因为婆婆已经没有了意识,除了咬自己的手就是咬被 子,直到咬破为止,她得“盯”着。大伯哥还像以前一样,天一亮就出去玩,每天得出去找好几次,有时不高兴了,会故意在 屋里的炕上解大便。

  好在儿子成了范素程最大的依赖。如今已经在泊头市一家重点高中读高二的儿子越来越懂事。范素程说,每次儿子打 电话,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奶奶好吗?”回到家就扎到奶奶怀里。孩子花钱很节省,总是惦记着范素程,有一次,专门捎回 来几块糖果递给自己的大伯,嘱咐他不要到处跑,不然妈妈还得出去找。

  至于经济来源,虽然范素程做得很辛苦,但因为她天天守在家里,无法考察市场的需求,她做的汽车靠垫好多花色、 图案已经“过时”了,所以越来越难做,现在甚至在赔钱。

  -生活再琐碎,也总有人性的光芒闪出

  继被本报评为感动河北十大人物之后,范素程又被当地妇联评为沧州十大可敬母亲。范素程依旧很腼腆:自己的婆婆 ,我不照顾谁照顾?日子总得过吧?这有什么可“表扬”的呢?

  但照顾一位已经“糊涂”10余年、大小便不能自理的老人有多难?这对于别人来说永远想像不到。别的不说,光褥 子、小褥子范素程就做了“没数儿了”。冬天虽然家里生了土暖气,但在婆婆屋里还多放了一个电暖气,为的是别冻着老人。

  平时范素程一边干活儿,一边盯着墙上的表,一看,哟,应该解手了,立即“哄”着解手,但即使这样,很多时候婆 婆也会尿到裤子里,于是又得赶紧打扫、换洗。婆婆脚破了,抹上药,又担心睡觉时被子把药给抹没了,于是就在婆婆脚上面 搭一个小凳子,将被子“支”起来。婆婆闹毛病了,不管多晚,得立即把医生叫来……在屋里,还放着成人护垫、“尿不湿” 等,这些都是给婆婆准备的,为的是让老人“少受罪”。

  除了婆婆,大伯哥也没少让范素程操心。去年冬天,大伯哥甚至还走失了一回。那次可把范素程急坏了,发动了众多 的亲友、领导出去寻找,四处张贴寻人启事,还到附近县的电视台打了广告。后来终于在献县找到了。范素程说,一家人,不 能少。

  -生活“反正不能老这样”

  58岁的江杏格是富镇村妇联主任。对她来说,范素程更多时候像是她的一个孩子、一个亲戚、一个朋友。江杏格说 ,在他们这个有着近3000人口的村,范素程总是给人一种感动,一种榜样的力量。

  她亲眼看到过范素程给婆婆换药,轻声细语,就像哄小孩,没有一丝厌烦。“别说是儿媳妇了,就是亲生女儿这样的 也少见哪!”

  江杏格还告诉记者,村子大,总少不了家长里短的闹矛盾,每当她介入调解时,都说一句话:“看看人家范素程!” 很多时候,这句话十分“管用”。

  也许在外人眼里,像范素程这样的生活实在是太苦太苦了,但范素程自己却总是用一副笑脸来面对别人,“人就得自 己劝自己,反正不能老这样”。

  正是在这样的信念下,即使因为多年劳作现在身患腰间盘突出,但范素程仍旧笑得很开朗。有邻居告诉记者,大家都 关心着范素程。曾经有人在本报报道刊发以后表示愿意与范素程一起支撑这个家,但范素程没有同意,她不想“连累人家”。 记者问范素程“个人问题”考虑过吗?范素程说:“就这样吧!孩子越来越大,日子不会越过越差的。”

  采访中范素程也表达了她的一个心愿,那就是最好能有人与她合作搞一些加工,她出场地,组织工人,这样既能不离 开家,又能干点儿什么。

  好人尹升:36年养了17个爹

  本报记者祁胜勇

  88岁的宫爷爷是尹升赡养的最后一位老人,尹升说今后不再直接收养新的老人了,因为自己已经70岁,也是个老 人了。

  2006年10月,他送走了和他生活时间最长的张爷爷,张爷爷是沧县人,16年前,他偶遇张爷爷在北京街头, 老人不幸的身世和一口沧州口音引起他的注意,于是他开始照料张爷爷,后带回天津家中赡养,情同父子。2006年春,张 老汉患病,70岁的尹升昼夜侍奉床头达136天,喂饭擦身、端屎端尿,期间张老汉经过9次抢救,4个多月的劳累守候也 使尹升几次心脏病发作。10月15日,92岁的老人安详去世,17日,尹升在张爷爷老家沧县为老人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他按当地风俗,执孝子礼。身体精神刚刚恢复,他又派儿子将另一位老人宫爷爷从衡水阜城霞口乡接到了天津。他此前赡养宫 爷爷5年,张爷爷病重,他一时精力不济,将宫爷爷暂时送回了老家。

  尹升是沧州青县人,自青年时代以来一直生活在天津,原是一工厂的工人,1971年,他在城郊见到一个叫赵永贵 的流浪老人,看着孤苦无依的老人,尹升一阵心酸,从此主动担负起照料老人的义务。尽管日子艰难,但从赵永贵开始,尹升 收养孤老汉的行动就再没有停止过,前后一共17位,并为他们一一养老送终。这些风烛残年的高龄老人,在尹升家里平静、 幸福地度过了人生中最后一段岁月。今年10月病逝的张玉堂老人,在尹升家里住了整整16年。为了奉养他们,尹升从工厂 退职,靠卖字画维持老人们的生活医药费用。

  这17名老人都来自沧州、衡水、廊坊一带,尹升说,除了同情,自有一份乡情在其中。

  以孝为本,和谐人伦

  《颜氏家训》说得好:“父不慈则子不孝”,由是可知,“孝”是下对上,而“慈”则是上对下的,二者关系因果联 动。“孝慈则忠。”(《论语·为政》)。父辈与子辈的关系如何,看来还关乎君臣社稷,不止是个家庭问题了。

  整个二十世纪,是个孝道式微的时代。曾几何时,中国文化被视为是“孝”的文化,但时至今日,孝的位置究竟如何 ?

  在极“左”的年月里,我们出于强化政治的隶属关系目的,曾经以阶级分析取代家庭伦理,结果是“孝”被践于地下 而“忠”被置于天上。最后,“孝”被瓦解,“忠”被抛弃,社会秩序失范。

  西风东渐之后,经济文化都在跃进,而唯有伦理重建步履维艰。以至于我们特别需要刘壮、崔彤这样十来岁的孩子再 一次进行孝道启蒙,需要范素程们、残疾人陈燕奇盲兄弟们启迪我们如何从孝慈中获得幸福。

  构建和谐社会,最要紧的是“和谐人伦”,人伦秩序不解决,好制度、好政策都会走样。以孝为本实施教育,可以感 化冥顽,减少罪恶;可以感化人心,重建秩序。

  传播“孝慈”观念、事迹,感动、教化民众———如同《燕赵都市报》多年来不遗余力所做的那样,是比“选秀”、 “造星”更重要、比“娱乐大众”更紧迫的事,媒体责无旁贷。

  □白贵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博导,本报“感动河北”评委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