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三新闻坊消逝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0日10:27 《法律与生活》杂志

  消逝的“任三新闻坊”

  任三是一家都市报的“老人”了,他是1998年到这家报社的,从记者到部门主任,再后来成为编委。

  1998年年初,任三首创“记者体验”式采访,“在全国属于首创,影响很大,很多报纸也跟他学”。一位记者介绍任三的口气中,透露出作为报人的自豪。

  据了解,任三为了体验乞丐的生活,将自己“修理”成乞丐,沿街乞讨。3个多月时间,他和那些小乞丐成了“铁哥们”。

  1999年8月20日晚上,任三从乞丐恢复了记者身份——那一天,黑沉沉的天空下着小雨。

  刚走到报社大门廊里,有两个人朝他呲牙笑着——他一震,他们不是小马和小王吗?15岁的小马长得像国奥足球队的一位明星,16岁的小王像是欧美孩子。他们很少讨钱,只是到处要东西吃。

  他们用迫切的目光望着任三,含着天真而诚挚的笑。

  后来,2万多字的《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叫他们宝贝》“记者体验”接连见诸报道——无论从报道的题目还是内容,都能看出任三的平民意识和博大爱心。

  2000年2月16日,长白山临江红土山林场工人在给任三的信中说,只要能看到任三供职的那张报纸,从不放过任三的文章,可自己却不能把自己的生活写出来,很想让任三去那儿看看。

  当时,任三没回信,读者的信件,他不能一一回复,因为无论在编辑部还是在采访的路上,他都像一座上紧发条的时钟,有时不脱衣服就睡去了。

  2000年春节过后,任三又收到了那位林场工人一封信,信中写道:“我看到了去年回眸,才遗憾地知道去年你写了40多篇,而我看到的竟不足一半。我曾经给你去过一封信,希望你来我们这里体验写一篇伐木工的生活,谁知你早已写过了,不知发表在哪个月份?我有一个渴望:盼着你能出一本集子,哪怕很贵,我也愿意买……”

  也有读者大骂任三。“纵观任三的文章,不是次的问题,而是有许多东西难以让读者接受……”这位读者在信中如此写道。

  这个骂,缘于他采写的“记者体验”《天涯漂泊》和《你往何处去》。

  一个女孩向任三的热线发出呼救——任三赶到她的住处。在那个风雪夜,那个已离家8年的女孩,几天没吃饭倒在地上。她神智不清地说:“我害怕,你抱着我。”任三就抱着她睡。

  他的这一“抱”,引起了读者的质疑。

  就算对方要死,只要她是女的,男人就应该无动于衷,这才是君子?“如果这样做是君子,那么我任三宁愿当小人!”任三在博客中写道。

  后来,任三给那位批评他的读者打了电话。这位读者说她正在看他的一篇整版稿子。

  “骂我和我的稿子一无是处,可还要读我的新稿子,我喜欢也佩服这样的读者。”

  为了体验救火,任三的眼睛受伤,后来做了手术;为了体验哨所军人的艰辛,任三在长白山爬了4公里——做记者体验新闻,名气大增的背后,任三付出了昂贵代价。

  一位了解任三的人说,任三到长春后,冬天挨冻,一位同仁不仅破天荒地在副刊发了他半个版面的稿子,还将岳母亲手做的被子拿给任三用。这位同仁,又把任三介绍给当地一家报纸的一位主要领导。

  因为领导的知遇之恩,对同仁及报社的深厚感情,任三舍弃了很多。坚持着他的“记者体验”事业。

  2005年,深圳一位老板请任三办一本杂志,给他相当优厚的薪酬,有车有房,但任三都放弃了,依然坚守在他供职的报社。按照任三的说法,是因为对报社的一份感情难以割舍。

  后来,任三以“记者体验”,打造出了“任三新闻坊”这个新闻品牌。

  一位同城记者说:“任三的新闻业务太厉害了,新闻敏感性贼(特别)强,视野相当开阔。”

  2007年3月31日,以任三的名字命名的版面“任三新闻坊”开张了。“从眼中涌出的叫泪的珠玉,它其实是眼中流出的美酒”、“我们不可能天天做出‘藏之’、‘重读’的新闻……但是我们努力接近那个地方,向前奔去”——这个每次出三块版的“任三新闻坊”开张之际,任三《读者扬起鞭子吧》的开篇话,让人看到了新闻人孜孜以求的信念。

  也是这一天,“任三新闻坊”首推《与俄共舞》,除去广告,一共8块版。“《与俄共舞》将时政、经济、社会新闻融为一体。若每稿单独发表,都是优秀稿件。”有人如此评价。

  《与俄共舞》一题8稿,作者为被任三请来做“任三新闻坊”的该报记者韩行阳。

  当时,俄罗斯调整对中国的经贸政策,很多媒体开始发表各路专家对俄新政策的读解,但没有针对国内的详细报道。于是,任三策划了《与俄共舞》这个专题。

  任三请韩行阳在与俄有陆地边界或与俄经贸关系最紧密的吉林、内蒙古、黑龙江、辽宁四地采访,“以一个人、两个新娘、一个家庭、 一个村庄、一个城市”这种具体的形式,来关注中俄关系及俄新政策对部分中国人的影响。

  《与俄共舞》发表后,立即轰动新闻界。

  从报道中,可以看出,《与俄共舞》体现了社会主流意识,让读者不再会因此对俄罗斯有狭隘的民族情绪,俄罗斯的政策,其实富裕了我们一批中国人,吉林省舒兰县小城子镇四合村,600多个农民,一年从俄罗斯拿回4000多万元人民币!看得见、摸得着,这种看似小新闻,似乎坊间小事,但是反映的却是大问题。

  而任三手下的记者,也从他那里学会了新闻价值的判断和对新闻的处理方式。其中,曾当过警察、后在知名媒体做记者、再后来成为全国知名撰稿人的阿芒(孙一珉),就是被任三带入新闻界并带出来的。

  2004年3月24日凌晨,阿芒在楼道里被5名劫匪劫杀身亡。任三那篇3万多字的稿子《虚弱的温暖》,就是写阿芒的。

  任三在博客里说,他不仅带出能写的记者,还带出记者一身正气。

  从“小事情”中见“大民生”,是“任三新闻坊”的宗旨。

  有着24年历史的一座体育馆,在拆除时却是“秘密”进行的,职工毫不知情。接到举报后,任三派记者前往采访。修改记者所写的稿件时,任三在题目上多加了“处决”两个字,2007年6月16日,见报题目成为《“处决”二道区体育馆调查》,“这两个字形象、生动,非常吸引读者眼球”。同一期“任三新闻坊”,还刊发了《“我做梦都想回去上班”》,报道了体育馆职工全力追讨工作的艰辛和困苦。

  在舆论监督下,体育馆有的职工被安排了工作,有的得到了生活补偿费,有的办理了退休手续,任三也得到了一面锦旗:书写正义的灵魂,永远不死;报道人民的力量,无坚不摧。

  跟任三一起做事的记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一身正气。

  帮助多人讨回工作的任三,在2007年也遭遇了“合同到期”问题。

  “没有恨,是因为没有私仇;不舍得,是因为有感情;很失望,是因为没有找我谈一次话。”任三在博客中写道。

  任三说,以后他要自己做点事,那样不会有太多的禁锢,但不想再介入媒体。

  “我从小就是×报的读者,×报‘黄金一代’的人才,任三是最后一个。”一位非常了解任三的人士说。对任三这个优秀新闻人的离开和他创造的新闻品牌“任三新闻坊”的消逝,他深感惋惜。

  (注:因记者联系不到任三,故本文中有关任三的言论和照片摘自他的博客)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