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良介绍“211工程”十年成就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5日18:55 中国网

杨玉良:

  各位记者朋友,我谨代表“211工程”工程部及小组协调办公室向大家介绍一下“211工程”工程十年成就,包括对于三期建设的基本的情况。

  首先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个概况,概况包括了这么几个内容:

  首先“211工程”实施1995年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当时高等教育总共高校1054所,本科院校616所,专科院校438所,在校本科生163.82万人,研究生只有14.51万人,博士生只有2.88万人。当时的情况有下面几个突出的问题:

  仪器设备非常陈旧,在当时的年代到大学里面看,整个的设备都是非常陈旧,教室和科研用房十分紧张,教育技术和文献资源建设滞后,不能够适应人才培养和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要求。另外,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师资队伍的断层现象突出,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中仅占2.6%,因为这些现象,充分体现出我们学校的科研能力相对比较弱,高水平的成果也不多。看一个小的例子,比如95年全国高等学校发表的SCI论文数总共只有10832篇,低于当年美国哈佛大学和MIT两校同期发表的SCI论文数。正因为这些原因,国际影响力非常低,当时国际合作和交流层次也非常低。

  基于以上现状,“211工程”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当时我们提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迫切需要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并且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由于我们的国情、国力等等各方面的因素,我们只能走重点建设,把资源相对集中,再来带动整体的建设之路。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211工程”正式启动。我们必须指出,“211工程”是建国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校领域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重点建设工程,是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是中华民族面对世纪之交的国内国际形势而做出的发展战略的高瞻远瞩的重大政策。

  当时提出的“211工程”建设总体目标是这样的: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使100所左右的高校及一批重点学科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都有较大提高,成为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其中,一部分高校和一部分重点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学校和学科的先进水平。大部分高校的办学条件应该得到明显改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上要取得较大成绩。适应地区和行业发展的需要,总体国内先进水平,起到骨干和示范作用。

  实际上,当时在95年提出这个建设目标,尤其是一批学科要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计划和要求,这个要求是非常高的。当时“211工程”整个建设任务涉及到重点学科的建设、公共服务系统的建设、学校整体条件的建设。建设任务除了重点学科以外,包括师资队伍等等。

  为了把“211工程”实施好,首先建立了管理机构。管理法机构就是由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组成“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负责协调决定建设中的重大方针政策。在管理机制上实行项目法人的责任制、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项目审批在“九五”期间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立项审批。“十五”期间按基本建设程序和财政预算管理办法进行立项审批。管理上非常规范,严格执行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并且制定了“211工程”建设实施管理办法,“211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的管理办法。

  在这样一个基本的框架下,我们在“九五”期间安排了602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在“十五”期间,安排了777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它们在各个领域的分布表上都可以看到,在这里我要强调一点,占到最大比例的就是“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的学科,这些学科对我们国家工业整个经济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公共服务系统的建设,根据当时高校面临的情况,“九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主要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大家都知道网络发展的历史,这在当时的年代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我们建立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十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项目是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和教育科研网格,也就是ChinaGrid,同时有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和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九五”到“十五”整个的网络数字化的形式也不一样,鉴于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基于这个网还建立了全国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资源的共享性。

  在学校整体条件建设十年间共投资107.71亿元,用于改善学校教学、科研基础设施。这样使我们教师、科研用房紧缺的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等内容的改革。另外校园信息化在这样一个整体的建设情况下就有了明显的成效,并且提高了办学的效率。

  资金使用情况:“九五”和“十五”,这个表给的就是整个活动的量,368.26亿元,学科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大家可以看表上的数据(幻灯)。在这里我做详细的解释。

  以上是给大家描述的概况,这样相对比较概念化,下面我给出一些基本的例子,分几个方面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所取得的成绩。

  首先重点建设的学校整体实力有了显著提高,缩小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先从一些硬件包括其他方面看一下。教学科研用房05年为3111万平方米,05年是95年的2.6倍(也就是十年以后)。高校科研仪器设备总值05年是95年的5.4倍。经过严格评审的国家重点学科有824个,占全国的85%,因为重点学科不仅仅在“211工程”的高校中。师资队伍:十年共引进教师43711人。05年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是51211人,是95年的5.8倍。这对高校来讲,教师队伍的水平是非常重要的指标。45岁以下具有高级职务的教师为54750人,是95年的2.8倍。人才培养方面,十年累计毕业本科生有242万人,研究生达到了62.31万人,留学生为11.27万人。05年的在校研究生人数是95年的6.2倍,所以高层次的培养对研究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科学研究:“十五”期间科研经费当时有1019.82亿元,跟“八五”相比是“八五”的8.3倍。基础学科来讲SCI发表的论文数“十五”期间是“八五”期间的7.9倍,这是非常快速的增长。这可能还只是一些数据。我们更重要的是怎么跟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同类型的学校做一个比较。下面我给出中国的28所研究生院的大学,以及与美国大学联合会相关的大学有关指标的平均值,我们对他进行比较。

  在95年的时候,在校人数是美国的这些学校也是28所,是我们的1.8倍,但是到了05年就比我们少了,因为我们是1比零点几,当时是1:1.18,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95年是1:5.6,也就是我们只是他们的5.6分之一,05年我们培养的博士生人数和他们相比是1:0.8,就是说我们超过了他们的20%。

  科研经费,按照当时的汇价8:1的比值,当时美国大学平均值是我们的23.4倍,现在已经降到只有我们的6.2倍,美国AAU学校是比较重要的大学,包括发表论文数,95年的时候他们这些学校是我们的15倍,到了05年只有我们的3.6倍,按照07年的数据将会有更加好的数据。如果看质量,也就是这些文章的背景因素,SCI的背景因素就相当于这篇论文在国际上的关注度。

  95年的时候他们是我们的51.7倍,到了05年美国AAU大学只有我们的6.2倍,这些数据就应该比较清楚的说明了我们通过建设以后十年之内,我们这些“211工程”学校发展的速度。我们再微观一点,把清华大学和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有关指标做一个比较,比如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在95年的时候MIT是我们清华大学的2.9倍,05年的时候我们超过了,因为这个数字是1:0.7,就是说他们只有我们的0.7。其他的数字更重要,比如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95年的时候是1:5.1,也就是他们有博士学位的老师是我们的5.1倍,现在只有我们的1.75倍。

  看论文数也是从10几倍也降到了比我们略多一点,论文数清华大学是远远超过MIT,包括专利数量也是我们远远超过它。比如专利授权数量清华大学05年是521项,但是麻省理工学校只有127项,就是授权转移。但是在95年的时候是倒过来,麻省理工学院是清华大学的2.2倍,这些数据是非常清楚的。这是一个方面。

  下面,我想讲讲一些具体的学科建设,部分学科实际上已经接近或者达到了国际的先进水平,刚才讲的是微观比较是比较的一所学校,结论是基本建成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重点学科体系,这是围绕国家目标、区域发展的需要统筹规划重点学科的建设项目,(见图)这个图就表明了他们相应百分比的分布,就是那些学科在各种学科里面的分布,应该讲学科的分布是符合我们国家的具体情况,也符合国际上学科的规律。

  在这些学科中有一些基础学科,通过“211”的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加强,十年的“211工程”建设加强了一批具有传统优势的基础学科,让这些学科进入了学科的前沿,明显提高了竞争力,一些工科见长的高水平的大学也加强了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建设。人文、社科基础学科同样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我要说明一点,在高水平的工科院校里面建设一批基础性的学科,是一个大学要满足合理的学科生态的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

  我可以举一些例子,比如中国科大的物理学科,在国际上我们第一次成功地实现了量子博弈实验,这个比较专业化,但是绝对可以说是首次成功。复旦大学利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数字技术,研制了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形成2000余年中国疆域行政区域变化的所有地图。这在国际上也是非常先进的,因为有2000多年的历史。

  除了基础学科以外,应用学科也获得了快速发展,我们择优支持了一批涉及资源与环境、人口与健康、能源与交通、信息科学、新材料与先进制造以及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等领域的应用学科建设项目。比如中南大学材料学科,通过建设以后,他们在“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方面获得了重大突破和国家大奖;同济大学在桥梁工程学科在大跨度桥梁关键技术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解决了众多特大型桥梁的抗风稳定性、抗震性能施工等技术难题,也可以看到我们国家现在造了很多很多的大桥。

  中国人民大学学科完成了中国审判案例要览和中国审判案例库的建设,对于一个法制国家,案例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集中精力建设了一批案例库。

  除了一些传统的基础学科和应用性的学科以外,实际上随着科学的发展,交叉学科发展非常快,所以在“211工程”建设中为了推进学科的交叉学科,我们产生了一批非常好的新兴交叉学科,孕育了一批处于学科前沿,同时是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新兴、交叉学科。

  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过航空航天力学、控制科学与自动化技术等重点学科项目建设,推动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的交叉,在网关集群网络构架体系,飞行器隐身技术研究,卫星飞行器的仿生流体力学等领域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这些学科都是跟国防安全上相关的,我们国家这些年来国防安全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与此有密切的关系。

  有些学科我们在国际上不是最强的,但是对我们国家非常重要,可能整体实力跟美国一所学校相比较弱,但是在某一点上可能就非常有特色。所以我们在“211”学科布局里面充分发挥、发展这些学科的特色,并且让它变成学科的优势。这样的话,走我们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比如中南大学发挥在有色金属资源与材料领域长期积淀的学科特色,以先进有色、稀有金属与粉末冶金材料,有色金属资源快速勘察与可持续发展等以“211工程”建设项目为纽带,建成了在地质、采矿、选矿、冶金、材料、机械六大领域以国家重点学科为支撑的完备的有色金属材料与资源学科创新体系。

  最近,我知道这个创新体系在我们国家的有色金属发展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经过十年的建设,现在已经成为了国际上瞩目的学科,像国际上的大公司,国际上非常强的学科倒过来要探讨与他们合作。我们掌握了很多关键的技术,而且创造了很多新的自主知识产权。

  同时我们也希望在“211”学科建设中对模式上进行创新,现在很多学科也有一个集成的问题,所以发挥“211工程”这些学校的多学科的群体优势,依托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重大科研项目、重大科学问题,组建了一批在内在联系紧密、相互支撑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学科群。因为我们说学科只是为了建设和教育比较方便的原因而划分的,但是面对任何一个问题几乎都是多学科的综合,所以学科群的建设非常重要,而且不仅仅对解决问题有好处,这样的体制和机制也就可以构筑一个多学科共享的大的研发平台,实现学科之间的资源以及各种重大资源的共享。

  比如清华大学就面向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对信息、能源、材料等学科进行了布局调整,推进学科群的建设。南京大学采用学科特区的建设模式,也是对某一些学科非常重要,由于高校内部的体制不一定整体上能够到位,所以应该在某一个局部建立一些相当于学科特色群,吸取了我们国家经济建设像深圳特区的发展经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