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重点学科建设资金明显增加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5日18:55 中国网

  中国税务报记者:

  有个问题请教杨主任,从材料中看到,从工程建设资金的用途来看,“十五”期间与“九五”期间相比,用于重点学科建设的资金是明显增加,用于基础建设资金的是明显减少,另外还增加了师资队伍建设资金的内容,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三期背后资金用途上是否还会延续这一点?

  杨玉良:

  原因非常简单,因为95年的时候,因为我们硬件条件、基础设施太差,什么都没有,当时的钱会用到基本层面上的东西多一点。随着硬件逐步地改善,人的因素就变得越来越重要,经过十年建设以后,我们有一些单位、有一些学科,硬件设备基本上可以说是接近世界一流,但是世界一流水平的设备并不一定能够做成世界一流水平的科研。这时候关键是要必须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人才,所以随着这样的发展与时俱进,为什么我们要把人才给予更高的位置。

  按照国际人才培养惯例,“211工程”学校基本上都是人才培养大学,所以为什么把人才培养放在博士生、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导师队伍水平不提高很难带出很好的学生来,我们经常说名师出高徒,这在世界上都是一条经验和规律,所以整个就涌向了对人的投入。硬件不是说不投入,因为还有维护、更新、提升级别等等,因为世界科技的发展非常快,所以我们不得不安排相关的费用在硬件改善方面,但是比例会逐步地减少,背后的原因很简单。谢谢您。

  郭新立:

  我想补充一点,关于中央专项的使用。“九五”期间中央专项当时就规定主要用于重点学科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只有个别很少的经费用于我们基本的建设,就是盖房子。到了“十五”期间,大家认为,这些经费要更加为重点学科建设,“十五”规定,所有的中央专项一分钱不能盖房子,三期建设全部用于重点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和全国高校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中国证券报记者:

  刚刚看了报告,十五期间新增了陕西师范大学,第三期建设中有没有考虑把这个倾向给师范大学。刚刚看了一下十年建设成果,发现只有南京师范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是跟教育有关的建设成果的计划,想问一下以后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有没有资金投给基础教育有关的项目,我认为教育对于整个学科发展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郭新立:

  对于师范大学的建设,在“211工程”里还是比较高的,不算增加的学校,九五、十五中投入六所师范大学,包括教育部部署师范大学,还有地方的,像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包括苏州大学也是有师范方面的投入,后来增加了陕西师范大学,还有西南大学,是西南师大和西南理工大学合并的大学,所以对师范大学也特别重视,因为我们特别希望这些大学建设与基础教育有关的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现在您也看到了,课程教学论、教育学原理、教育学方法包括教育技术学等等这些学科都是为基础学科建设的,三期肯定还会用这些方式支持体系。

  澳门卫视:

  “211工程”能不能惠及到港澳台,“211工程”工程中有没有政策或者吸引港澳台的师资到大陆任教或者吸引学生到大陆来求学。第二,3月22日台湾领导人大选中,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胜选,他曾经在之前提出过会在自己的工作中推动台湾承认大陆的学历,在为大陆求学的学生回台湾工作解套。大陆这边对马英九此举有何回应?能否有表态,能否推动台湾承认大陆学历的事情给他一点点建议或者是意见?

  郭新立:

  “211工程”大学的建设只涉及到内地大学,还没有考虑其他方面的。吸引人才方面,“211工程”要有一个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特别希望引进一些高端人才,高端人才实际上就是面向境外的,包括港澳台地区包括其他国家和地区。

  第二个问题,因为“211工程”学校主要是内地大学,所以我们办公室所负责的基本上是内地大学的建设,有关跟台湾的港澳台的交流,教育部专门有一个港澳台办公室,他们负责相关事宜。你可以与他们具体联系,谢谢。

  王旭明:

  我们教育部新闻发布会很少有境外记者提问,也欢迎你今后多来我们这里采访,除了新闻发布会以外,有更多的问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把内地的教育传达给香港澳门以及台湾。谢谢。

  成都商报记者:

  我刚才看了报告,有这样一个问题,在107所高校中东部地区占61所,是9个省,中西部地区18个省是46所。第一个问题是在第三期的“211工程”建设中,有没有推动高等教育公平方面的考虑和计划。第二个问题,请赵司长答一下,这些年来我们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在不断增长,距离4%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今后有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表达到这个要求?谢谢。

  赵路:

  4%是各界很关注的问题,但好象不是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内容,我也可以简要地谈谈我的一些看法。实现财政教育性经费占GDP的4%是我们国家确定的目标,写入了中央的有关文件,也列入了国家“十一五”的发展规划,这个目标作为各地政府、各级财政能够努力实现这个目标。至于问到为什么达不到4%的目标,是93年发展改革纲要第一次提出这个目标,目标设定实现是2000年,现在已经到了2008年了,仍然没有实现,我们考虑可能有这么几个因素供大家参考:

  第一,因为我们讲的财政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马上就会有一个问题,我们国家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是多少,按照07年我们国家的财政收入的统计,07年全国财政收入51300亿,占GDP的比重大致上是占20.8%,不到21%。大家也知道,一些学者、专家也在进行分析和研究,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也好、发展中国家也好,公共财政教育投入占GDP达到4%或者5%。我给大家报一个数,发达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基本上都在35%以上,甚至40%,接近50%,许多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25%以上,所以说我们国家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财政蛋糕是既定的,比重偏低当然也就制约了我们国家拿出更多的钱,用于投入一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4%的问题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相关。

  第二,在这样一个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的结构下,我们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还是做了很大的努力。这里也有一个指标,就是财政教育投入强度的指标,什么叫财政教育投入的强度?就是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在你财政支出当中占的比重,这块蛋糕切多大给教育?反映出政府对教育投入的程度。我们国家大致上在不到15%的比例,因为每个年份略有不同。我们也统计了一些发达国家财政教育投入强度大概是15%、16%,这说明中国各级政府占GDP低比重的条件下,经过努力,在财政投入的强度上给予很大的提高做了艰苦的努力。

  第三,政府增加对教育的投入,要用体制、机制的创新,用制度的设计来引导教育投入的增加。为了贯彻中央优先发展教育的要求,各级政府都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如何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我们有一个观念,就是要坚持制度设计、坚持长效机制设计,用制度设计、用体制与机制的创新来拉动教育投入的增长。比如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的改革,我个人认为这个改革首先不是经费投入的问题,而是制度设计的问题。2005年12月24日,国务院发的43号文件,关于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的改革第一条意见就是明确各地责任。因为对于我们农村几十万所学校,1.5亿万的农村孩子,怎么进行经费的投入?义务教育是公共产品,是公共财政的保障范围,我们中国有五级政府、五级财政,在对农村学校的投入上,中央政府承担什么样的投入责任?省级政府承担什么投入责任?地市级政府承担什么样的投入责任?县级政府承担什么样的投入责任?都得说清楚。所以,我们在2006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上,最大的体会就是制度设计,就是设计出一个好的经费保障机制和制度,才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根本。这个制度设计带动了多少新增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呢?因为国务院的文件,是从2006年开始起保障机制的改革到2010年有五年,累计新增经费2600多亿。再比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也是靠着制度设计,去年国务院颁发了高等学校、中职学校的国家新的助学体系的文件,建立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进一步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学校还要用一部分收入开展助学工作,这个助学制度的设计拉动了多少财政收入呢?在制度之前,中央财政用于大学、中职学生的助学经费只有18个亿,现在一年要到多少呢?2008年要达到223个亿,所以说增加教育投入,要坚持体制机制的创新、制度的先行,这个经费投入肯定会增长。不知道我的回答能否得到你的满意。

  王旭明:

  谢谢赵司长,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是赵司长给我们的解释,从另外一个角度给我们很多的启发。加大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也是提高实现4%的重要方面。谢谢。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