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精神饥渴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0日14:53 新世纪周刊

  民办高校精神饥渴

  -本刊记者/汤涌

  这是《新世纪周刊》第一次进行“民办高校满意度排行榜”调查。在民办高校做“高校满意度调查”,会遇到很多种想象不到的麻烦,这些在三年来对公立大学调查中从来没有出现 过 :有的民办大学对调查充满恐惧、抵触的情绪,有些学校甚至号召学生不要填问卷,以免对学校不利。

  本次调查所挑选的民办高校,全部是教育部认可、涵盖全部具有本科学历授予权的学校,但不包括公立大学与社会合办的独立学院以及自学考试助学机构、培训机构。

  民办高校的分化

  民办高校的满意度呈现出一种惊人的分化,最高的,也是唯一超过了80分的是金山职业技术学院,低的则仅仅在40分左右。这说明,出色的民办高校能够让学生达到比较高的满意度,甚至比有些公立大学还让人满意,但是排到第40位的民办高校的满意度,就已经低到了40多分,而公立大学排第120位的学校,满意度也仍然超过50分。

  在西方,世界一流大学如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耶鲁都是私立大学,私立大学成为西方国家思维最活跃、学生素质最高、培养最优秀人才的地方。遗憾的是,中国的民办高校恐怕在几十年内,都无法负担起这样的领军责任。

  待遇与公立大学不平等

  多数民办高校学生面临着许多物质上的困难,比如无法得到寒暑假火车票半票待遇、难以获得贷款、学费高等。在“助学贷款”这个项目上,满意度最高的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也仅有76.65的得分,而在上海交通大学,助学贷款满意度是99分。至于对助学贷款发放的满意度最低的民办高校是32分,最低的公立大学是47分。由于民办高校的毕业生收入偏低,银行大多不愿意为他们办理贷款,而“211”、“985”工程院校,学生就业出路较好,而更容易获得贷款。

  精神生活匮乏

  多数民办高校都面临着精神生活贫乏的困扰。这要比物质匮乏可怕得多:从图书馆设备满意度、社团活动满意度、恋爱空间满意度和心理辅导满意度等几个指标,可以看到民办高校学生们对学校的意见。

  对恋爱空间满意度最低的民办学校青岛滨海学院只有45.3分,而最低的公立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还有51.3分。

  对图书馆最不满的民办学校是黄河科技学院,得分仅为36.95,而这项指标上最不满意的太原理工大学得分是38.67。也就是说,令人不满意的公立学校图书馆和民办学校相差无几。

  让学生对学校产生归属感,提高学校凝聚力的重要环节并不是校长或者团委,而是各类学生社团。社团对于提高学生个人素质能力和增加人脉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对社团的满意度当中,公立校中最低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也有51分,而黄河科技职业学院为43.39分。

  学生获得心理关爱不够

  一位受访的民办学校学生说:社团活动基本上举办不起来,因为学生有流动,住得也太分散,没有想象中的大学上铺下铺、每天一起生活的感觉,而愿意上课的人也太少。

  “心理辅导满意度”这一指标上,民办学校最低分为36.61,而公立学校最低得分是45.67。多数公立大学都有心理咨询室存在,或者至少有传统的团委书记-班主任-辅导员这样的思想工作线路给学生进行开导,但是在民办高校,起作用的心理辅导少之又少。

  这种精神上的饥荒带来的是一种恐慌,对自己是否进步的恐慌,这种恐慌会蚕食学生的自信心,使得他们在离开校园的时候手足无措,影响学生的职业生涯。当技术和知识层面的教育都令学生不满的时候,独立思考能力和自由之人格就更成了奢侈品。

  在民办高校的“个人进步感”调查当中,对自己进步最满意的大连职业艺术学院也只有79分,而在公立大学的调查数据当中,个人进步满意度超过80分的,有9所大学。

  大学毕竟还是学校,学生的目标是多学东西,学校必须为他们提供一切便利完成这一目标,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大学的危机

  -本刊记者/李梓

  在多年的呼吁和等待后,2007年被许多人视为转变的一年。是年8月30日,胡锦涛在一次接见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提出:“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围绕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目标,建立健全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投入体制,改进培养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证。”

  许多人着重记住了第一句话:“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体制,被认为是当下中国教育领域的诸多问题之源,尤其在高校更是如此。在最近的几年里,中国的大学成为一个新闻热点,诸如 “晒工资”、“公开信”、“公开辞职”、“公开劝学生不要考自己的研究生”等等。与其他的领域相比,高校的丑闻不仅仅反映整个社会的矛盾特征,而更多地反映在高校行政化带来的体制矛盾上。在其他的行业和部门一天天地破解体制僵局,变得更加贴近社会、贴近民生、贴近社会普遍规律和市场经济的特点时,高校也在不断地转变,它也在“市场化”的大旗帜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但这种改革并未朝着人们所期望的方向根本转变。

  2007年,有几个重要的数据和调查不得不读,其中之一是国民对教育系统的满意度调查:

  根据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的调查,大学教育为整个教育过程中满意度最低的一环,国民满意度远远低于小学和中学。再次是高校的负债总额,根据厦门大学的研究,全国高校可能负债高达4500~5000亿,这些负债的大部分来自扩校园建大楼引起的贷款。

  对于更多的家庭来说,可能更关注的是大学学费:2007年1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报告说,大学学费在近20年的时间里上涨了约25倍,涨幅几乎10倍于居民收入的增长。这些最直观的数据,来源于大学外部,是每个学生家长和每个中国人都能感受到的大学变化:它在一天天地变得豪华和昂贵,距离平民越来越远。

  而在大学内部,则不断地爆发出教授与学校领导的冲突,在严重行政化的大学里,教授讲师成为这个行政单位的底层人员。而从大学的本质上来讲,正是这些底层的人员,决定大学的好坏,他们才是大学最有价值的人员,同时,他们还是整个社会最有智慧的一个群体。

  在历史传统中,大学教授曾经拥有超然的身份,而今天这个体系正在败坏这种传统,败坏这个行业的名誉。高度行政化带来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迅速摧毁大学传统里形成的一套价值体系,而行政化的那些通常好的方面,比如带来的高效,在大学里却得不到体现。

  这种行政化把教授变成了庸庸碌碌的底层公务员,靠依附着上层而存活。中国最重要的知识分子阶层不再是独立思考,不再是地位超然,他们不再随意批评,他们闭嘴了,他们把手中的权柄交给了体制。而公众只知道,中国大学的楼越建越高,教师职称越评越多,大学生上课兴趣不高,论文库里的论文成山,抄袭成风。

  最近的几年,教授们开始了绝地反击。于是我们陆续地知道,大学里正在发生着什么。对于体制的讨伐声越来越重,而解决问题的途径始终未能找到。于是我们的生活中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个现象:教授骂主任,主任骂院长,院长说得校长拍板,校长骂了体制一通,骂完了事。

  体制,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挡箭牌,任何探讨到此都嘎然而止,没有人反思自己是否尽到了责任,或者着手做一些改变。这样的现象耐人寻味,尤其,它是发生在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社会改革试验的现代中国,发生在中国知识分子寄居的大学校园。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的纪念日,也许还会有许多人记得,中国这场扭转了民族命运的改革,最初只是在小岗村几个普通农民手里做出的尝试。

  但是,大学的小岗村在那里呢?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