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大学精神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0日14:53 新世纪周刊

  逝去的大学精神

  -本刊记者/祝翠霞

  大学的目的不是培养有用的人,而是培养完整的人

  一般人对于大学的指责是大学教育与现实脱钩,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似乎大学的成功就在于培养适合社会各类岗位需要的人才。这种看法由来已久且根深蒂固。实际上,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借鉴苏联模式的中国大学就一直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己任。1952年开始的大规模院系调整,甚至将很多综合性大学改为理工科大学。

  去年5月,温家宝总理在同济大学的演讲中,引用了黑格尔的话:“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这句话成为2007年令人回味最多的话语之一。其中的原因,也许是中国缺乏“仰望星空”的人,即使在大学——这个本应出现仰望星空的人的地方。

  中国的大学关心的是“脚下的事”,校长关心学校的升级、能争取到的拨款,教师关心职称、关心住房,学生关心的则是未来的就业。三年前上海交大一位叫晏才宏的教师死于肺癌,终年57岁,这位备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至死只是位讲师,因为没有论文。他固执地认为,发表论文必须在某个领域有突破性的创见才拿得出手。不关心“脚下的事”,只好靠边站。

  大学曾被视为精神的净土,但后来人们发现大学并非象牙塔。在大学里,学问只是追求名利的另一种工具,学问本身并非目的。

  两千多年前,柏拉图说,高等教育学习的目的不在实用;两百多年前,现代大学之父、德国教育家洪堡说,科学的目的不在于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但是现在,对于我们当代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种观点实在费解。没有用,要它做什么呢?我们不仅要学习“有用”的知识,连自己也要成为“有用”的人。

  对这种“有用”论予以无情贬斥的是华科技大学的姚国华教授,“中国今天所有的大学都不能算大学,因为根本就没有真正的大学理念??中国的大学彻底变成打工仔培训机构,打工仔岗前培训机构”。打工仔就是“有用”的,“有用”的通常是工具。

  中国现代大学的缔造者蔡元培说,教育“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近一个世纪以前,中国的现代大学才刚刚建立,但那时大学呈现的面貌却非今日可比。顾颉刚回忆北大说:“那时北大不但聘请左派和激进派人士李大钊、陈独秀当教授,请西服革履的章士钊、胡适当教授,还聘请穿马褂、拖着一条长辫的复辟派人物辜鸿铭来教英国文学,甚至连赞助袁世凯称帝的筹安会发起人之一的刘师培,也登上了北大教坛。”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后来者没有能真正实践的。因为如果是要培养工具,那么只需要把那些“有用”且“正确”的思想灌输给学生就可以了。

  “大学不是职业介绍所”,在洪堡和深受洪堡思想影响的蔡元培这样的教育家眼里,大学甚至不是满足任何一种实际需要的机构,而是个“纯粹”的地方,是探求科学及自我完善的地方。在洪堡看来,科学几乎等同于哲学,无关乎实用。

  这种理想主义的大学思想几乎难以实行,但这种理念却影响深远,正是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开启了现代大学之路。黑格尔、爱因斯坦、叔本华、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这些著名人物都与柏林大学联系在一起,他们的思想至今仍在对人类产生影响。

  为了保证学术的真正自由,教育家们努力使大学超脱于各种利益——独立于国家的一切组织,独立于政党,独立于宗教,甚至不受任何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五四时期,蔡元培就反对学生沉溺于政治运动。

  我们的现代大学虽然建立于国家民族的动荡时期,但是甫一出世就开创了绚烂局面。遗憾的是,今天的大学却在失去它应有的活泼和纯粹。2005年北大哲学系教授韩水法在《世上已无蔡元培》中感叹:“无论想做而做不成蔡元培的,想寻而觅不得蔡元培的,或者简单地想以蔡元培为论事的,都面对着一个不乏讽刺意味的事实:时至今日,就中国大学(内地范围)的改革和发展来说,蔡元培依然是一座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峰。世上已无蔡元培!”

  中国今天的大学不仅与权力纠结在一起,还深深地被社会无限膨胀的物欲所侵扰,“民族的灵魂”甚至比其他的社会组织还要功利和世俗。

  为什么毕业即失业

  -郎咸平

  去年中国大学各学科的就业率,工商管理是58% ;农学的最好,78% ;法律、教育媒体、医学,都在30%多。如果按照这个比例算下去的话,大学生起码失业一半。一些本科生甚至去做洗脚的工作,800到1200块之间。1998年高校毕业人数为108万,??四年之后变成559万,大部分都找不到事。

  为什么找不到事?有一个最广泛流传的原因是:专业不对口,这个完全是胡说八道。我在美国教过很多学校,香港也教过,内地也教过,我就从来没见过哪一个大学的毕业生是专业对口的。专业不对口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大学生全世界都专业不对口,为什么这么讲,全世界的本科教育是什么宗旨啊?是通才教育,专科才是专才教育,既然是通才教育当然是专业不对口,这是一定的。

  为什么美国学生专业不对口,找得到事,而我们中国学生专业不对口,就找不事呢?有人说是扩招,但是美国的大学毕业生比例比中国高很多,很多国家还要更高。

  这就需要我们需要换个角度看问题。2008年1、2月份公布了一些数据,在深圳地区大量企业倒闭,都是制造业。有很多人认为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这个想法其实错得离谱。中国根本就不是媒体上所报道的制造业大国。谁是真正的制造业大国?——美国。

  生产衣服、生产运动鞋、生产茶杯,这是制造业吗?错了,真正的制造业是制造业的产业链,总共有7块,制造、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定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制造是单独的一块。我再把它们分成6加1。1是制造业,是硬的生产环节,其余6是软的环节。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分工把6加1里面最差的1放在中国,这个1有什么特色呢?三大特色,第一浪费资源,第二破坏环境,第三剥削劳工,有这三大特性的制造业,当然是不能放在美国了。美国把什么留下来了呢?6留下来了。看起来我们是工业化,实际上我们在替美国人打工。

  以玩具产业为例,去年玩具产业在美国制造了很多麻烦,美国政府说你这个玩具含铅量过高,我们的含铅量怎么高呢?你叫我这么做的,你叫我放这么多铅我才放的,这不是你们美国人设计的吗?我们再看看玩具行业创造多少价值,一个芭比娃娃在美国沃尔玛的零售价是9.9美元,中国工厂的出厂价是多少?1美元。而且 1是不需要大学生的,真正需要大学生的就是6。

  这种形态的产业链,真正的受益者是美国,而不是中国。我再以芭比娃娃为例,我们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剥削劳工,好不容易创造1块钱的价值。同时也替美国创造出9块钱的价值,因此你越生产,美国越富裕,让美国大学生更容易找到事,他们赚更多的钱,他们不是一个月赚1000人民币,而是一个月赚几千美金。

  在这种产业链的格局之下,除非你从1走到6,否则大学生就业一样艰难。海尔想收购美国的美泰,不可能成功的,因为美泰就是6,他不可能给你做的。你只能做什么?你只能做1,这就是美国人给你的定位。你想进入6,封杀你,就这么简单。因此中国制造业非常艰难,2006年平均的净利润率5%不到,2007年2%不到。

  而且我们的利率还不断调升,汇率也不断调升,使得这些出口制造业日子更难以为继。我们的产业政策必须从1走到6,这就是我所建议的。只有这样问题才能解决,包括大学生就业。

  社团:人脉制造机

  -本刊记者/汤涌

  友谊、责任感、荣耀、磨练,甚至于爱情,大学社团里什么都有

  如果读完四年大学,却没有经历过一天社团生活,这大学就算是白读了。

  大学不同,专业不同,对于社团的记忆却是差不多的:每个9月,新生进来的时候,各大社团摩拳擦掌,争夺这些干活卖力的新人。先是尽力拉拢,这些天真的高中生逐渐适应了大学,也适应了社团。在许多人都是第一次远离家和父母的大学一年级,很多年轻人从各种学生社团每周的例会和各种活动当中获得成就感,从集体生活中感受到温暖。

  新人到二年级后变成社团的骨干和中坚力量,“老人”功成身退,走上各种略有不同却同样艰苦的路,到自习室准备托福考试、研究生考试或者公务员考试,一代一代,校园里的社团依靠年轻力量的注入生存发展,许多社团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

  无形的好处

  社团并不是白白吸取年轻人的精力,她的回报往往是无形的,比如,一些跨院系的社团会让你认识许多外专业的同学,可以找这些同学获取一些外院系的好课程,甚至完成转专业(难度极大,除了本身极其优秀,如果有一个做局长或者老总的爸爸也会有些帮助)或者跨专业考研究生等艰难的任务。

  社团的另一个好处是让自己免于怠惰,或者无暇闹事。一旦加入一个团体当中,大家对你的评价将让你明白什么是荣誉和责任。一个有固定社团生活的年轻人不会在魔兽或者CS上虚度自己的四年,同时对有些性急爱打架的男生,加入社团也能够让自己忙一点,没空像“陈浩南”、“山鸡”这些街头古惑仔那样惹事生非。

  长期从事社团活动的人可以在今后迅速地适应职场:即使再理想主义的社团也一样有江湖——社团里人分三六九等,想要成为一社团之领袖,除了能力出众外,必须善于与人共处,尤其是大一的小干事,必须让部长、常委和主席信任。在学生会这样的社团,男生可能还要练一下酒量。

  社团还有一些最为现实的好处,一些学校的政策是,某些社团的领袖,在保送读研究生的时候会有加分,还可以得到“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和各种交换出国短期访问甚至长期学习的机会,这种社团往往包括大学的学生会和青年志愿者协会等有官方气质的社团。

  校园:从政的历练场

  如果一个大学生打算从政,从学生会主席开始自己的生涯是最好的选择。即使日后没有走上仕途,这个头衔也可以为自己在简历上添加浓墨重彩。当然,这年头假简历很多,可能那些混得不如你的人也会写自己是“校学生会主席”。

  校学生会主席只有一个,学院学生会主席也是少数,多数人还是会以一个干事或者副部长(这种职位很多,相当于参与奖,除了偶尔能蒙到不太精明的人力经理外基本可以忽略)结束自己的社团生涯,他们的收获则是人脉。认识了这些不同院系的朋友,日后各个领域的精英——你会在许多行业都有朋友:买基金你可以找那个金融系的胖子,打官司你想起了法学院的那个大高个。大学时代的友谊,在走出校园之后往往就不再有利益冲突,因此牢固而长久。

  更为重要的是,许多时候校园社团还会给你提供一种以时间为轴纵向的联系:你的社团可能有20~30年的历史,甚至更长久,可能拥有内部聚会的通讯录。当你大学毕业进入一个新单位的时候,你的处长可能是你在校园社团的前辈,你将获得更多的机会。

  并不是只有中国人喜欢拉这种关系,在美国,最神秘的学生社团简直近乎一个地下组织:骷髅会。这个耶鲁大学的学生社团只吸收耶鲁大三学生中祖先有贵族血统的若干个美国家族成员加入,每年15人。会员总数大约800人,塔夫脱总统、布什父子、克里和洛克菲勒家族的多名成员都属于该会,他们保持着这个社团的一切秘密。当小布什成为总统后,他委任的阁员有5名是骷髅会会员。骷髅会会员都是终身的,黑人、犹太人不许加入,1991年才有了第一批女会员。

  中国没有这种神秘的组织,但是对于一个准备打拼于官场的年轻人来说,加入一个有底蕴、有历史的组织并且获得前辈的提携,绝对是非常重要的。

  创业和恋爱的机会

  社团里能认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因为加入什么社团,完全是由自己决定的,如果弄不清自己的兴趣,不妨多加入几个社团,然后慢慢退出毫无兴趣的组织。在校园里,每年都流传着一些精力过剩者的传说,某人同时在10个社团里做干事,高等数学不及格都不在乎。

  从社团的兴衰也能看出社会的变迁:早几年兴旺的“电子商务协会”、“网络协会”、“市场营销协会”现在没那么火了,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各类新闻社、广播台仍然有些实力。

  一些著名社团是不错的选择,比如北大的山鹰社、爱心社,中国人民大学的陶行知协会、北京师范大学的“农民之子”,当然如果你读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参加个宇航类的社团也是不错的主意。不推荐各类辩论协会,20世纪90年代之后,以咄咄逼人诘问为荣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一些社团不仅仅局限在校园内活动,有的老社员会考虑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创业。

  大学生的创业仍然存在着各种难题:资金缺少、经验贫乏,在“大学生自主创业满意度排行榜”上,表现最出众的几所大学,基本都是满意度综合排名靠前的大学。在社团中寻找恋爱的机会,倒是比较现实。

  每年社团招新的时候,也是高年级男性社员们最为兴奋的时刻,因为有大量的学妹们即将加入本组织,有校园民谣说:“防火防盗防师兄”,说得有点过了。不过校园社团确实是大学生结识异性发展爱情关系的好地方。

  校园诗人们认为爱情应该足够单纯,事实是,如果抱着结婚的目的发展恋爱关系,则必须要考虑两个家庭是否门当户对,在若干个高房价的城市中生存,夫妻两人首先是经济共同体。在这种情况下,同学或者校友的搭配组合比较可靠,因为相同的教育背景会使得日后的社会地位、收入水平相近。这样的组合,矛盾会少得多。

  如果比较“大学社团满意度排行榜”和“恋爱空间满意度排行榜”,我们会发现,这二者的前10名是基本重合的。只有清华大学,社团满意度进入前10,而恋爱空间未进前10,这也丝毫不奇怪,清华大学的女生毕竟还是太少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