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专题 > 正文
作者:梁东元总装备部政治部
-编者按
神七将迈出中国人的太空第一走,也许只是蹒跚的一小步,但背后却有着常人难以感受的艰难险阻甚至危险。人类上天历史近半个世纪,出舱活动达数百次,即便航天大国俄美,在攻克出舱行走难题上也非一帆风顺,而这些既往的惊险,都将增加我们对中国航天人探索精神的敬意。
“拿自己的身体去试”,“说一千道一万,你所有的工作都必须保证航天员的安全”
航天员中心除了有一支在编的航天员大队之外,还有一支不为外界所知的不列编制的模拟航天员队伍。
先当学生再当老师
神七对教员也是全新的。教员队伍先一步学习,最后根据考试成绩获取教员资格。教员更要主动参与一线试验充当模拟航天员。
和神五、神六相比,神七因为要出舱活动,在训练中会有许多新内容。这种“新”不光是针对航天员,对教员也是全新的,想让航天员训练好,教员自身首先就要搞明白。
出舱活动的相关训练工作从2005年就开始抓了,教员队伍先一步学习,讨论,掌握,一起参加考试,最后才能根据成绩获取教员资格。并且,还不仅仅是理论上弄懂,教员们更要主动参与到一线试验中去深度体验,充当模拟航天员。
对于负责选拔训练的工作人员来说,他们尤其要参加试训,有一个切身的体会,以便更好地操作和教练。杨利伟说: “教员不是任命的,要发证上岗,通过考试了,确实胜任教员资格了,你才能当航天员的教员,也只有这样,才能把航天员教对,教好。”
对于选拔和训练研究室的人来说,最开始,和神七相关的一些训练安排、训练计划大纲和细则以前都没搞过,都要做大量工作。
有时候一忙起来,经常误了吃饭。
“在平时训练当中,我们经常要进行复查,保证训练正确性,这是我们长期必做的功课,因为你不能把航天员给教错了。第一要保证教练正确,第二要保证训练的充分性。”航天员选拔训练研究室主任吴斌说。
还要保证训练的系统性,因为各个项目训练相互联系、不能割裂。在地面训练,特别是神七,没有一个场所能够把所有的程序和操作做完全的,都是分散在不同场合不同项目不同时间分别训练的。那么,在训练设计上,或者在讲授上,就要把这几个现场几个项目有机串联起来,让他能够掌握整个全程序,让航天员有一个完整的概念。“最后,说一千道一万,你所有的工作都必须保证航天员的安全。”吴斌说。
不仅要保证人的安全,还要保证产品和设备安全。工作人员在哪个地方稍不注意,或者产品的状态设置有失误,损坏到设备的哪个地方,就会导致严重后果,影响到整个国家任务的进度。
模拟器训练的主教员田力平说:“要保证的地方太多了。每一步,每一个程序,都要想周全。第一是安全,第二是进度,第三是效果。我们每天都要承受这三大压力。”
一个人训一次,一次训练4个小时,田力平需要时刻盯着屏幕,判断情况,不时发口令。14名航天员,一训起来就是14次,连续几天他都要一直坐在那里,时间一长,他不知不觉竟然得了椎间盘病。
这次神七要做穿着舱外服进入低压舱10帕以下高真空环境的真实操作试验,身为主教员又是研究室副主任,田力平必须亲自体验,以获得真实经验,然后把这种经验用在教练上。做完低压试验后,田力平感到非常不舒服,头疼了整整一晚上。由于有低压后效应,这种疼痛连续三天都无法消除。
拿自己的身体去试
除了采取体能放行标准之外,还准备了固体电解质补充,每袋200毫升,每人带6袋。
航天员都是金子炼成的,比金子还宝贵。不仅是要在上天的时候保证他们的安全,就是平时的训练也必须保证他们的安全。这既是对他们个人的负责,也是对整个载人航天事业的负责。另外,有些项目摆在那里,航天员也顾不上同时来做,为了能保证这些项目和训练的科学合理,需要教员或其他一些人来代替航天员先行做模拟试验。
吴斌说:“有些训练项目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这就需要一些人来模拟充当航天员的角色。比如去青岛海军潜艇学院做海下水槽训练,我们在全所相关单位发通告,让大家自愿报名,也要进行规定项目的测试、体检和选拔,参加必要的试训。体检筛查之后,最后定了八个人。平时分散在各个单位,需要的时候召之即来。当然,平时也对他们进行监控、培训和维护,做状态保持工作。”很多试训项目在我们国家都是第一次做,存在风险,这些模拟航天员要拿自己的身体去试。
从训练的危险性来看,神六当时存在的风险主要是舱内服可能发生气压变化,顶多让耳膜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再一个就是体训的时候可能会受点小伤。而神七就不一样了,比如人在低压舱的训练,在舱内制造的接近真空条件下,如果舱外服装失去保护,或者训练时某个操作不当,由此引发的伤害和隐患是致命的。
包括离心机,头低位、卧床、下体负压训练,每一项训练都是对航天员的严峻考验,每一次训练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危险性。水槽训练也是这样,航天员在水槽训练,长时间都处在130、150的心率,负荷很大,风险也很大。一旦发生服装泄漏,或者在某个环节上发生了误操作,就会出大事。
王俊是负责水槽失重试验的主教员,第一次在青岛海军潜艇学院水槽下水试验时,他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时中国自己的水下训练服还没研制出来,他们穿的是从俄罗斯进口的“海鹰”水槽训练服,因为以前从未做过,所以就要冒一定的风险。除了溺水,还可能发生潜水减压病,这些都是要命的。但作为教员,他们必须先行体验,确确实实没问题了,才能让航天员训练。
而一旦航天员初入太空,一时还无法适应这种失重效应,负荷较大,容易诱发或加重空间运动病。根据苏俄和美国航天员上天后的情况统计,有一半以上的航天员在上天后的最初1至3天里,出现了空间运动病症状。这种病症主要有两种类型的表现,一种是出现了类似于地面上晕车晕船的植物神经反应,呕吐,厌食,头痛,昏睡,经常在并无恶心之类的前期症状时就突然呕吐起来。还有一种是出现错觉和幻觉,大约80%的航天员在飞行初期出现了程度不同的运动与体位错觉,如头脚颠倒、周围物体位移等等。
1969年,美国“阿波罗9号”的两名航天员上天执行任务,准备出舱行走。但就在准备期间,有一名航天员刚穿好舱外服,正准备打开舱门,却突然抑制不住地呕吐起来。这是非常危险的。如果是在舱外发生了呕吐,航天员的呕吐物就会阻塞通风回路,危及生命。而神五上天时,杨利伟还来不及体会失重的奇妙感受时,就觉得头下脚上,非常难受。
航天员中心医学监督和医务保障人员针对这样的风险,也拟定了一些对策。比如,针对航天运动病的预防,为航天员进行口服和注射专用药物,减轻失重给航天员身体上造成的不适。对于航天员可能在出舱活动中体能消耗过多和发汗问题,除了采取体能放行标准之外,还准备了固体电解质补充,每袋200毫升,每人带6袋。【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