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专题 > 正文
神舟飞船曾经的缺陷
作者:梁东元 总装备部政治部
曾经的焊制元件出错、电子元器件故障,甚至返回舱内逸出毒气,都已写进神舟飞船的研发历史,崭新的神七正整装待发。
神舟一号至神舟四号无人试验飞船的相继发射,暴露出了不少设计与制造方面的缺陷,比如,神舟三号进场前,却发现五号船的返回舱出了质量问题。其实,当初在焊接的时候,工厂的检验人员已经发现有个地方焊错了。但当时觉得问题不大,就没有上报,接着干下去了。
问题暴露之后,已经改任总指挥的袁家军决定返工重来。这就意味着要重新投产,无论从进度上、资金上都会带来很大的损失。袁家军说,载人航天,人命关天。任何一点小的失误,我们都不能心存侥幸。问题出现说明我们的队伍的确还不是很成熟,还需要下大力气来整顿、建设。
神舟四号测试期间,曾发现了一种电子元器件有问题,应用系统总体部举一反三,对同样使用了这种元器件的神舟五号迅速展开检查,DPA试验分析的结果表明,这批近百个元器件天生不足,如在飞船上使用,将导致无法预料的后果。
可靠性主任设计师孙惠中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做元器件的替换工作。因为这种元器件已经作为正样装到了神舟五号的相关设备上,并且已经用硅胶做了密封,所以,要把这80个元器件一个个从设备中挖出来,再换上新的,并不容易。
但是,再不容易也得换掉。因为这一次飞船是要上人的。
飞船返回舱内有害气体超标,也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2001年7月,神舟飞船返回舱在东风基地进行了一次例行的综合空投试验。模拟飞船返回舱由一架大型运输机从高空抛下,返回舱相继打开引导伞、减速伞和主伞,从空中飘然而下。按程序要求,技术人员迅速围拢过去,打开了返回舱的舱门。
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舱门刚打开,一股来历不明的白烟逸出,同时也闻到了一种烧糊了的怪味。
模拟返回舱内许多东西和真的飞船是一样的。这丝毫不容忽视。
专家组立即展开研究和攻关。结果表明:返回舱内有害气体严重超标,其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返回舱内产生一氧化碳的源头,被确定为是航天员座椅缓冲装置、返回舱通气阀、反推发动机等火工装置。
火工装置,作为一种动力源,广泛应用于航天飞行器的重要程序,确保航天飞行器和航天员安全及应急救生,对运载火箭点火、火箭级间分离、系统内部发动机点火、船箭分离、逃逸、返回舱抛伞舱盖、返回舱缓冲发动机点火等一系列动作所起到的作用非常关键。
至于为何以前飞船发射未能发现有毒气体,也得到了一个准确的分析,即以前开舱时已经过了一段时间,舱内的有毒气体可能已经基本散发,自然也就无人注意。
飞船研制之初,谁也没意识到飞船返回舱气体超标的问题,后来经过不断改进、生产、试验,火工品有害气体排放量终于降至最低限度。2003年1月5日,神舟四号飞船返回舱着陆后两个小时,返回舱内的一氧化碳浓度竟高达1194毫克/立方米。而在工程人员的努力之下,2003年6月,在北京空间技术研制试验中心进行了改进后的返回舱综合点火试验。当全部项目试验完毕之后,经过测验,舱内一氧化碳浓度只有11.4毫克/立方米。
威胁航天员生命安全的一个重大隐患,至此彻底消除。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