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青年,总是可以向上的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0日16:22  新京报

  1990年,确实是一个特殊的年头,经历过震惊体验之后,青年人陷入一种无法言传的情绪状态中。而这种情绪又 为其后的各种“主义”出场提供了心理温床。比如,当理想主义终结之时,实用主义开始亮相;当启蒙主义终止之际,犬儒主 义开始抬头;当现代主义的热情耗尽之后,后现代主义开始风靡于世。

  “十杰”评选便诞生在这个拐点之后。当时担任团中央统战部长、团中央秘书长的俞贵麟说,“青年们的思想比较消 极”。面对这种状况,他才萌发如下想法:举办一个新颖而为广大青年喜闻乐见的活动,树立青年学习的典型。

  如此看来,这一评选活动应该做出的是如下解读:为了解决青年人的思想问题,政府部门启动了紧急应对机制。明白 了这一历史语境,它的参选标准也就很容易理解了。———“18周岁至39周岁的大陆公民;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业绩、贡献突出。”简单地说,这个标准就是“又红又专”。而从创意、策划、主办等方面的情况看,又可以把它看作是思 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变通形式。

  明乎此,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十杰”的评选会受到中共高层的高度重视。1990年,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 导人亲切会见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照片上,江泽民、李鹏等人前排就座,聂卫平、魏书生等十杰青年站在后面。这样 的图片及新闻见诸媒体后,其传达出的信息应该是意味深长的。

  如果说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这种评选有某种凝聚之功,那么,当它制度化然后绵延至今,其评选动机、效果、影 响等等究竟是什么,已变得日益模糊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些东西。比如,评委会逐渐形成的“潜规则”(某些职业和行业的 人士一定要在名单之列,企业界人士不可过多等),就颇耐人寻味。

  而从历年评选获奖名单中,我也发现了一个小秘密:几乎每届的“十杰”中都有体育界人士入选———聂卫平、黄志 红、林莉、叶乔波、张山、谢军、李永波、孙雯、伏明霞、周继红、杨扬、姚明刘翔、张怡宁、杨威,莫非这也是评选的一 个潜规则?

  “十杰”评选走到今天,开始面临一些困境,因为青年和社会的价值都在日趋多元,他们都已经具备在政治上走向成 熟的能力。或许,青年总是可以向上的,只要你给他自由的空间:“十杰”,或许本就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希望它换来的是青 年的勃发,一种不需要任何姿态和立场的青春勃发。

  □赵勇(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