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从法制认同到价值观认同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0日16:22  新京报

  1983年的卓长仁劫机案,是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震动中国大陆的一件重要事件。这件案件一方面催生了20 世纪80年代国人众所周知的“严打”政策;另一方面,自这个事件后14年,直到1997年两岸首次遣返劫机罪犯为止, 劫机飞往对岸成为了威胁国人生命安全的一桩严重犯罪行为,并且14年中屡次出现。

  回顾往事,我们会发现,有许多看似偶然的事件,会带来一些历史改变的契机,尽管这样的契机会未必见得能够在当 时出现。

  卓长仁劫机案以及后来许多次劫机犯罪的出现,最终促使两岸尤其是台湾当局下定决心,政治首先要以民生为福祉, 劫机行为作为犯罪行为,决不能再得到鼓励。

  20世纪后半叶的多数时间中,两岸之间通过一种破坏性的规则来相互制约。而海峡两岸都出现过政治凌驾于法律之 上的行为。

  但是,改革开放和几乎同一时期台湾社会的逐渐宽松,给了两岸一个建立价值观认同的机会。

  法制认同是价值观认同的基础,这是因为在任何地区的现代化过程中,法律之精神首先能够建立一种公平正义的内部 环境,促使社会稳定和繁荣。

  同时法律精神也能够建立一种良好的对外形象,促使外界形成对本地区基本秩序的信任感,并进而推动本地区的发展 。法制首先是一种理性和标准的建立,只有统一标准,才能真正将人民的基本权利置于一切之上。在法制的精神下,两岸中国 人有机会能够平等对话,能够把血脉和文化的渊源,通过理性精神落实到具体的问题上,从而更好地建立民族信任。

  劫机现象的最终消失,确认了一个基本道理,那就是任何现代制度,可以允许意识形态分歧存在,却决不能允许违法 犯罪行为以假意识形态之名肆虐。这是改革开放30年来,国人逐渐认识到的一种基本理念,也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中, 支撑中国人克服艰难险阻,走向现代化的精神力量。只不过从两岸遣返劫机犯的事件中,更加典型地体现出来而已。两岸中国 人今天都相信,法律精神是中国现代化的保障。

  有法制认同,才有价值观认同。改革开放30周年,是海峡两岸逐渐摒弃意识形态恩怨,相互了解,最终建立信任感 的历史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民族、血缘和文化之外,两岸还要找到一些基本的现代化同类项。

  因此在改革开放30周年的怀念中,我们不但要纪念那些伟大的时刻,也要记住那些改变了当时,更改变了之后的时 刻,甚至是使人们回忆起来还会感到一丝痛苦的时刻。

  □周庆安(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