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以公民心态爱国我们渐行渐近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0日16:22  新京报

  民族国家的概念出现在近代,它的概念来自西方。中国古人并没有现代国家共同体概念,中国历代王朝秉承的是一种 天下意识,中国、华夏更多的是文化概念。所以,那时的“爱国”是模糊的,和爱家、忠君难以截然分开。即便如此,先贤并 没有脱离个人权利和幸福而空谈爱国与忠君。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爱国爱故乡爱家,必须 以尊重个人的权利为基础。

  近代以降,面临西方列强在科技、经济、制度、文化的多重逼迫,中国人逐渐有了现代国家共同体意识,随之而生的 是现代意义的爱国主义,它是一种自然朴素的个人化情感。但爱国情感的表达,却容易合群,形成广场效应。而爱国情感聚合 在一起爆发,往往是重大的事件激发而起,容易激发群体爱国情感的事件多是两种类型:感觉强烈的自豪或强烈的受辱,而且 两者常交织在一起。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有三次青年群体爱国情感集中爆发值得一提。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北大学生在女排夺冠 后喊出“振兴中华”,这是感觉荣耀使然;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我驻南联盟使馆被炸,广大青年抗议,这是受辱感使然。前 不久奥运火炬环球传递,一些国家政客和媒体侮辱中国引发抗议,这既有为中国举办奥运自豪之情,又有受辱感。再往回溯, 五四运动的爆发亦是如此,本是战胜国,国民应获荣耀感,但巴黎和会却准备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日本,从荣耀到受辱, 落差实在太大。

  当然爱国不是青年人的专利,但青年人特别是青年学生却是爱国群体事件的主力,这是他们的年龄和知识背景决定的 。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学生的爱国史已近90年,但一种成熟理智的爱国情感尚未在广大青年心中生成。即使是五四运 动,参加者可谓当时的俊杰,但火还是烧了赵家楼。无论何时,无论哪国,公民游行示威的权利绝不可能包括放火烧毁公私财 物。联想到最近奥运火炬传递引发的爱国潮,其间虽有过激行为,但理性表达渐成潮流,九十年来,一代代爱国青年也愈发成 熟。

  回望过去,爱国一方面容易,直接表达即可;但另一方面也很难。培育一种理性成熟的爱国情感需要个人努力,更需 要良好的社会环境熏陶。现代社会良性的爱国情感培育,最重要的途径是公民教育。青少年首先要明白作为一个公民的权利和 责任,要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爱国,要清楚“群己权界”,更要懂得爱国者不能有损害其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利益的法外特权。 拥有更多的如此爱国青年,方是中华之福。

  □李勇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