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103期:安徽农村改革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1日09:35  新京报

  邓小平为“大包干”定纷止争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完成国家的,交足集体的,剩多剩少都是自己的”,最早作出这个定义的王郁 昭老人已经83岁了,但谈起1978—1980年的安徽农村改革,他仍然很激动。

  这位山东大汉1949年4月随南下大军进入安徽,文革后到滁县(现滁州)地区任地委书记。而后来在中国农村改 革中无法忽略的一个地理词汇———凤阳县小岗村,正处滁县地区。

  ……更多内容请看新京报

  本报特约记者柏晶伟报道

  -新观察

  中国乡村需要新的联合

  谁堪称中国乡村改革的鼻祖可能是有争议的。后来称之为“大包干”的做法,其实在浙江温州地区出现得更早,不过 历史却赋予了安徽小岗村政治勇士的称号。就像中国革命中的农村包围城市,改革之火也在农村开始燎原,攻掉了旧的体制第 一个不可动摇的阵地。

  所谓“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更具有政治学上的重大意义。大包干后的农村在获得短暂的喜悦后,不得不面临种种因 素带来的现实的困难。在1985年的农业生产达到一个巅峰之后,大部分地区的农民实际收入停滞不前,1997年以后, 按照官方的统计年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持续下降,农村从生产条件到医疗卫生条件都呈现衰败的趋势;加上原有的权力残余 ,干群关系紧张,暴力冲击政府的现象屡见不鲜。无论是生产队,还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包产到户,都不是造成或消解农村贫穷 的唯一因素。

  同时,反观改革后的另一奇迹乡镇集体企业———它撑起了80年代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大包干的局限更加明显。 很多乡镇企业是在原有的社队企业基础上发展起来,在贯彻大包干最彻底的地方,往往把社队企业甚或农业机械都给分掉了; 而那些成功发展起乡镇企业的地方,除了有“能人”之外,还保留着维持集体协作的社团精神。

  因此,过于拔高大包干的经济意义,是有巨大漏洞的。许多研究表明,在农业生产中,技术贡献与制度因素同等重要 。农村的改革的意义,不在于它多收了三五斗,在于如何发展出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使得分立的小农屹立市场大潮之中。历 史经验表明,单个的小农会在市场竞争尤其是价格谈判中处于下风。这个道理在日本、韩国的农业合作组织之所以迅速勃兴的 历史中,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

  30年前的包产到户,是破除了对“公”的迷信,但依然没有解决农村问题。农村改革需要不断推进,30年前的大 包干给了我们推进改革的勇气,这种精神遗产仍不能丢,此一时,彼一时,我们的改革始终需要与时代共同进步的创新精神。

  30年后的今天,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是否已经不假思索地把现有的农民个体生产看作“天然正当”了呢?我们是不 是形成了一种对“私”的新的迷信?市场经济需要联合和组织起来的农民。怎样以农民为主体,将自己联合、组织起来,是农 村下一步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如何让农民自由组织,培育出合作的精神,这需要一套机制保障,需要政府的鼓励和帮助,需要 金融业的融资保障,或许还需要学术机构的专业培训,总之,这是一个有意识同时又是自发性的社会工程。

  这项工程也许需要一个前提:完美平衡的“公”与“私”。但这里的公与私,是当代社会公民社会建设与私有财产保 护的公与私,而不是旧制度下破私立公的公与私。□张传文

  一日三十年5月31日

  ●1980年邓小平肯定安徽农村改革

  ●2002年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在中央党校举行

  ●2003年胡锦涛会见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

  温故知新

  凤阳县大旱之年获丰收

  实行“大包干”生产责任制的安徽省凤阳县,今年夏粮获得丰收。

  全县夏粮总产量达到2亿斤,比实行“大包干”第一年的去年总产增产1成,比没有实行“大包干”的正常年景19 77年总产增加1倍。

  因“十年倒有九年荒,身背花鼓走四方”而闻名全国的凤阳县,20多年来生产发展缓慢,不少社、队年年闹“夏荒 ”。

  党的三中全会以后,凤阳县认真贯彻执行了中央关于农业的两个文件精神,去年,全县实行“大包干”的生产队占生 产队总数的83%,第一季小麦就大幅度增产。1979年全县夏粮总产比1978年增加5800多万斤。

  “大包干”生产责任制,使社员们看到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与自己的物质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因此都千方百计去争 取农业丰收。凤阳县去9月下旬以后,近3个月未下一场雨,土地龟裂。

  但由于实行了“大包干”,社员群众积极性很高,他们开动一切抽水机械,连天加夜抗旱种麦40万亩;后来水抽不 上了,男女老少又挑水造墒,种麦10万亩,12月下旬降雨后,又抢种晚麦13万亩,结果大旱年头比正常年景还多种小麦 6万亩。

  凤阳县大旱之年获丰收温故知新实行“大包干”生产责任制的安徽省凤阳县,今年夏粮获得丰收。

  全县夏粮总产量达到2亿斤,比实行“大包干”第一年的去年总产增产1成,比没有实行“大包干”的正常年景19 77年总产增加1倍。

  因“十年倒有九年荒,身背花鼓走四方”而闻名全国的凤阳县,20多年来生产发展缓慢,不少社、队年年闹“夏荒 ”。

  党的三中全会以后,凤阳县认真贯彻执行了中央关于农业的两个文件精神,去年,全县实行“大包干”的生产队占生 产队总数的83%,第一季小麦就大幅度增产。1979年全县夏粮总产比1978年增加5800多万斤。

  “大包干”生产责任制,使社员们看到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与自己的物质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因此都千方百计去争 取农业丰收。凤阳县去9月下旬以后,近3个月未下一场雨,土地龟裂。

  但由于实行了“大包干”,社员群众积极性很高,他们开动一切抽水机械,连天加夜抗旱种麦40万亩;后来水抽不 上了,男女老少又挑水造墒,种麦10万亩,12月下旬降雨后,又抢种晚麦13万亩,结果大旱年头比正常年景还多种小麦 6万亩。

  那时流行

  “难忘今宵”

  流行时间:上世纪80年代行指数:★★★☆☆

  “难忘今宵,难忘今宵,不论天涯与海角。神州万里同怀抱,共祝愿祖国好,祖国好……”1984年,央视春节晚 会,作为结束曲,李谷一演唱了这首“难忘今宵”。此后,“难忘今宵”成为历年央视春晚的压轴曲目,一唱就是二十多年。 有人曾在网络上询问,央视春晚出现最多的节目是什么?答案就是“难忘今宵”。

  “难忘今宵”由著名词作家乔羽和著名曲作家王酩联手专门为春节联欢晚会创作,当时指定由李谷一演唱。在接受采 访时李谷一曾表示,“虽然我还有其它很多歌曲,但观众总是要我每场必唱《难忘今宵》,算下来,二十多年我唱了起码近千 遍了”。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