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观察
作为一个由观众直接评选的电影奖项,百花奖可以说是最直接地反应了当时观众的喜好。因此,改革开放初期的《庐 山恋》、《天云山传奇》、《人到中年》等影片,真正做到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作为改革初期的电影创作,这些影片基本都是现实主义题材,从各个方面直接触及社会的变革,直面普通人在变革下 的喜怒哀乐。这种电影创作的兴盛,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说,我们的观众从来没有改变过 ,无论何时他们都在渴望和追求着美好幸福的生活,并希望能够看到这种理想在银幕上的呈现。当社会环境逐渐开放后,这种 热情和渴望自然折射在银幕上,为中国电影留下了一批真实反映当时生活的经典影片。
1980年,在一部名不见经传的电影《不是为了爱情》中,男女主角三秒的接吻镜头,结束了新中国电影之前31 年无接吻的历史。这个小小的突破,引发了中国电影爱情题材的热潮,并在《庐山恋》中出现了一个80年代中国电影的经典 爱情片段∶一见就追,一追就跑,一跑就倒,一倒就“咬”。
1986年谢晋在导演《芙蓉镇》里还创下中国电影最长接吻镜头的纪录,特写时间长达4分23秒。
虽然现在看来,这种电影中女跑男追的模式已经成为恶俗,但当年在电影创作领域的这种勇敢突破,到现在都还没有 完成。
虽然在改革初期,中国电影抓住了一次难得的机遇。但在随后的变革中,它作为一个产业却被无情地忽视了。正是在 产业化上的缺失,使电影创作受到禁锢。因为市场化程度不够,所以必然受制于行政干预,而行政干预又进一步地影响了行业 市场化,最后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电影创作一直处于模糊不定的状态,渐渐感到题材匮乏的危机。作为中国电影的优秀传统,现实主义题材影片 不但失去了直面现实的可能,而且还在创作模式上开始陷入如当年“样板戏”般的僵化局面。
观众一直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有电影创作的方向。当电影能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进行创作时,观众就会用他们的 热情来回报电影,这一点已经是历史所证明的。创作方向的确立,不应再被禁锢,应当交给观众交给市场。民众的智慧和经济 的力量,会为整个电影行业找到一个应有的方向。□张小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