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116期:中国首例艾滋患者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2日09:36  新京报

  艾滋“入侵”,医生穿三层隔离衣看病

  那是1990年2月28日。这个日子我一直记得很清晰。

  那天,快下班的时候,主任对我说:“黄大夫,先别走,院里有特殊任务。”他说,院里来了位特殊病人。

  当时,我是佑安医院传染科的住院医师,从学校毕业刚三年。我并不知道任务有何特殊,只见同事们已开始穿隔离衣 ,一层又一层。

  我后来得到的消息,在北京市出入境管理局的例行血液检查中,发现一位刚刚归国的男子HIV呈阳性。

  HIV阳性,那意味着艾滋病。那个年代,在中国,性病都很少见。不过我此前听说过艾滋病,知道它是病中之魔, 但一直感觉遥远而陌生。

  我还知道,1981年6月13日,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4年后,1985年6月4日,中国境内发现了首例 艾滋病病人,是个来旅游的美籍阿根廷人。

  ……更多内容请浏览新京报

  讲述:北京佑安医院副院长黄春 整理:本报记者李天宇实习生朱柳笛

  背景资料

  蔓延的艾滋病

  1985年6月4日,北京协和医院外宾门诊接待了一个美籍阿根廷人,名叫阿克斯。他是从西安旅游返回北京后, 以“肺部感染”收入协和医院。6月6日该病人死亡。经确认,阿克斯是我国境内发现的第一例艾滋病患者。

  1990年,北京佑安医院收治首个感染艾滋病的华人。

  那个时候,全国各地都没有收治艾滋病患者的专门医疗机构。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国家对防控艾滋病的宣传也很少 。

  1994年后,艾滋病进入了一个相对快速的蔓延期,沿海城市逐渐开放,吸毒共用针具和无安全措施的性传播增加 ,河南、山西等省“艾滋病村”出现……

  目前中国防艾形势比较严峻。根据卫生部公布的数字,截至2007年底,我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70 万,其中艾滋病病人8.5万人。

  2008年4月30日,北京市已累计报告了5219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其中569名艾滋病病人。

  不过,由于艾滋病的隐性特点,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和感染者以及艾滋病病人的真实数量依旧是一个谜。

  -新观察

  艾滋病防治的中国之路

  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的活力得到了完全释放,民众的自由度大大拓宽。然而,自由也是有代价的,国门的大开,社会 管制的松动,造成的是“泥沙俱下”,吸毒、卖淫嫖娼等一度被消灭的不良现象死灰复燃,伴随这一现象是艾滋病的滋生和传 播,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见的挑战。

  最初,艾滋病是外国人或海外归国人员带到国内的,由于当时国人对艾滋病的常识了解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每出现 一个病例就会造成巨大的恐慌,佑安医院1990年收治的全国首例艾滋华人,就是典型一例,在吉林省,一名劳务回国的H IV感染者病情泄露后,全村人都不和他讲话,像躲避瘟疫那样躲着他。甚至不让他喝村里的井水,最后全村人凑钱给他做路 费,让他离开村庄。

  其后,艾滋病迅速呈扩大之势,从个别沿海省份的大城市到遍布全国,1997年之后,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爆发性 流行,有专家这样向记者描述:“开始我们在地图上只标出一点红,后来是一片红,现在全国地图上已经没有空白点了。个别 地区已出现了艾滋病患者的大批死亡,蔓延程度已超过非洲。”艾滋病快速蔓延,很大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公共政策应对,对 于吸毒、卖淫等容易导致艾滋病传播的活动,政府一直以严厉打击为主,缺少综合的治理之策,公安部门甚至一度把携带安全 套作为抓获妓女的证据。严打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反而使这些艾滋高危人群的违法活动更隐秘,让他们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使 公共卫生部门完全与他们失去了联系,这就加大了艾滋病的传播风险。

  困境之下,中国的艾滋病防治公共政策开始寻求突围,2001年9月,中国政府出台遏制与预防艾滋病的“五年行 动”方案,国家在一些地方开始试点为吸毒者提供清洁针具,吸毒者可以享用美沙酮疗法也在全国推广,同时,推广安全套亦 普及开来,许多城市提出目标:宾馆、饭店等公共场所的安全套覆盖率要达到100%。这种公共政策转型可以说是“破天荒 ”的,但也是理智的———艾滋病是一种病,既然是病,那它就跟感冒一样,需要治疗,要理解的仅仅是病的症状,而非得病 的原因。

  将艾滋病还原为正常的疾病,不再漠视、歧视,而是纳入到公共卫生的管理范畴,这使得中国的艾滋病防治开始步入 正轨。政府对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普及,对艾滋病人的关爱,也让公众非理性的“恐艾”情绪出现消退之势,进而,民间力量参 与艾滋病防治燃起“点点星火”。

  中国的艾滋病感染者占总人口的比例较低,但感染者的绝对数却很大,因此,艾滋病防治形势十分严峻,我们之前错 过了控制艾滋病大范围传播的最佳时机,这就注定我们在今后艾滋病防治上,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在未来全球艾滋病呈灾难 性的流行趋势下,中国艾滋病防治之路,注定艰险漫长。

  □韩涵

  一日三十年6月13日

  ●1981年美国发现世界首例艾滋病病例

  ●1998年由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首次会议批准,中国科学院宣布开始实施知识创新工程

  ●1999年教育部推出公共英语等级考试体系(简称PETS)

  那时流行

  夜总会

  流行时间:上世纪90年代初

  流行指数:★★★★☆

  旧上海的舞厅被称为夜总会,翻译成英文是“anightclub”,绝对的中国语汇。到夜总会消费是权力和金 钱地位的象征。

  新中国成立后,这类场所被取缔。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人们的夜生活丰富起来,供人们喝酒聊天聚会的夜店也就 应运而生。

  1990年,这样的夜店在深圳、广州出现,它的名字大多叫做“夜总会”。那时的夜总会还没有锐舞聚会,DJ也 无处可寻。随着经济的发展,夜总会在九十年代中期蓬勃发展。到后来,内容则丰富起来,歌舞酒以及休闲娱乐项目之外,甚 至“黄赌毒”也在这里现身。而在香港电影里,夜总会又常与“黑社会”相伴。

  直到今天,在寻常百姓看来,夜总会依然充满神秘,又有多种色彩。

  民间记忆

  “HIV,你好!”

  “也许有的时候还是非常脆弱,甚至流泪,但是我不会忘记噙着泪水奔向生命的阳光。”这是艾滋病病人小孙(化名 )发给北京佑安医院“爱心家园”(成立于1998年11月26日,是中国第一家艾滋病感染者关怀机构)护士长福燕的一 条信息。

  福燕说,像小孙一样,现在很多艾滋病病人在社会的关怀和家人的理解下,从绝望中走向阳光。

  福燕是2007年7月见到的小孙,他是个来自江苏的打工者,血样检测结果呈阳性。看完病后,他平静地离开了。 这种状态让福燕很不安。果然,第二天上午,小孙的一个朋友给福燕打电话,说他吞下了大量安眠药。

  “我真的急了,在电话里骂了他。那是我第一次骂病人。现在想想,自己都失态了。”小孙说:“姐,我不怕死,我 就怕活着没尊严。”好久,小孙哭了,说被骂醒了,“如果就这样没了,就永远失去了尊严”。

  在佑安医院的“爱心家园”,小孙成了福燕的重点照顾对象。福燕发现他手工活不错,就让他做工艺品,当是送给医 生们的礼物。小孙做了一个漂亮的大风铃,现在还挂在“爱心家园”的活动室里。

  福燕说,大家对小孙好,无非一个目的,让他知道他只是一个病毒感染者,仍然有好好生活的权利。

  小孙现在任职于北京一家物流公司,由于工作努力,他已被提拔为部门的业务经理。

  福燕的手机里存了很多短信息,基本上都是艾滋病患者发的。2008年4月2日10时2分的一条信息,福燕说她 终生难忘:“姐,您好。今天的天气和去年真的太不一样,就像我的生命一样,现在的我感觉很幸运,因为我有了自己的人生 目标和希望!今天又可以上班了!HIV,你好,我和你一周岁了,生命有你的陪伴,我收获了不同的旅途精彩!”本报记者 李天宇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