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117期:选美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2日09:36  新京报

  总第117期“1988年6月广州电视台推出首届“美在花城”广告新星模特大奖赛”

  一日三十年——6月14日

  ●1991年中国第一个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率先实行国际招标竞争的国家重点工程——云南鲁布革水电站的第4台 机组提前106天并网发电。标志着总投资16.6亿元的整个电站工程完工。

  ●1993年神府东胜煤田建设全面铺开。该煤田位于陕西省西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南部,预测储量6690亿吨, 探明储量2300亿吨。

  ●2001年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上海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翌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会议在上海举行。

  选美穿泳装上级部门通知停赛

  1988年6月的一个夏夜,广州体育馆内座无虚席,一台汇集俊男靓女的总决赛正式上演;次日晚上,当广州电视 台播出这一晚的实况录像时,城内千家万户都把电视机调到了34频道———广州电视台,争看“美在花城———广州地区首 届广告新星模特大奖赛”。

  10天内6000人报名参加选美时任广州台广告部主任的华佛尘还记得,“选美”在当时被视为资本主义的洪水猛 兽,与堕落甚至下流联系在一起。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向来得风气之先的广州,也不敢公然叫出“选美”二字。华佛尘 于是提出了“广告模特大赛”,不仅选女的,还要选男的。

  1988年3月10日,《羊城晚报》刊登了《欢迎参加电视广告模特大奖赛》,并将参与这次比赛冠以有志于电视 事业的名号。报名的硬性要求只有身高和年龄两项,短短10天内,报名人数达到6000人。根据赛制,经过初赛、复赛, 只有最后50名选手才能进入决赛的遴选培训。

  华佛尘回忆,比赛开始后,选手们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热情越来越高,而大赛的组委会在舆论的压力下显得谨小慎微 。复赛时,要求选手穿泳装的规定,再次将赛事推倒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在半决赛举行的前四天,大赛组委会第一次正式收到 了来自上级部门的通知,令其停止比赛。

  经过反复磋商,大赛虽然没有夭折,但却不被允许报道。“短短三四个月的时间,我们如履薄冰,六个环节,每个环 节都很惊险,一段很难捱的日子。到半决赛的时候,省里市里的领导找到台里,要求节目马上停。因为他们得到的信息就是选 美,不是什么广告新星。”华佛尘说,当时自己态度很坚决:“谁说选美了?从头到尾,就是美在花城有个美,这就成选美了 ?”领导直接说:“你要是不停,就要承担一切责任。”“承担什么责任啊,了不起把我开了吧!”选美夺冠同学致信称“我 瞧不起你”随后,大赛仍旧继续。

  但就在总决赛的前一晚,因为有4名部队歌舞团的演员参赛,部队的首长找到华佛尘,希望大赛能停止。

  华佛尘坚决不同意。僵持之下,华佛尘最后跑到台上的评委席身旁,“招呼”评委将4个人的打分全部划零。当晚, 最有希望夺冠的部队歌舞团舞蹈演员曹众,连同她的战友含泪退出。

  第二天的总决赛如期举行,毕业于广州外语学院,在白天鹅宾馆任职的24岁女孩王旭,获得了女子冠军,如今定居 加拿大。

  男子组冠军,则由20岁的华南工学院学生周彤摘得。周彤当时欺骗父母说去参加摩托车比赛。当周彤的同学在电视 上看到他夺冠的一幕后,写信给他:“我一直将你视为我的偶像,没想到你去做这种事,我瞧不起你。”□本报记者勾伊娜北 京报道(部分材料引自凤凰卫视《鲁豫有约》)

  -对话人物

  曹众:参加选美只为追求新鲜事物

  参加选美和经济利益完全无关

  新京报:1988年,你还不到20岁的,参加大赛时对“选美”有概念吗?

  曹众:当时身处广州,人们已能体会到改革开放的气息了。香港翡翠台的港姐选美赛,广州人可以看到,所以知道选 美是怎么回事,不觉得陌生。

  新京报:那时人们对广告已不再陌生了。

  曹众:是啊。比赛之前,我拍了一个“钻石风扇”电视广告。许多评委都看过,这也是后来我得分较高的一个原因。

  新京报:等真正参赛时,是否意识到了这是选美?

  曹众:比赛有才艺展示,也要求选手穿晚礼装、泳装、也包括便服,和港姐选美一样,我就知道了这是选美。

  新京报:有怎样的感受?

  曹众:当时感觉还是很健康的,因为选手的素质都比较高。我记得参赛选手有2/5是模特,有2/5是大学生,还 有1/5是酒店宾馆的高级白领。大家把这次大赛看成一个展示自我的很新潮的平台。那些模特们对穿泳装走秀已经习惯了, 她们那种坦然也带动了我们。

  新京报:是什么促使你去参加这个选美的?

  曹众:我拍过一些广告,所以周围有些人就鼓励我去。正好有这么一个电视模特大赛,那我就想去新的领域尝试发挥 一下。

  新京报:大赛有没有承诺一些物质上的奖励?

  曹众:和经济利益完全没有关系,到现在我都搞不清楚有什么奖励。当时去参赛,心里还想到一点,就是大家刚毕业 ,都很想知道这个社会认不认同你,社会上的人怎么看你。

  ……更多内容请看新京报

  □本报记者勾伊娜

  -新观察

  身体的解放和商业消费

  自从进入大众消费时代,满足感官愉悦的功能就在一定程度上不断弥补道德和意识形态的功能,选美等与人体美相关 的活动,逐渐被纳入人性自我表达和市场经济配置的传播程序,这在中国也不例外。

  上世纪80年代,在身体解放、个性表达和展示诉求涌现的时代语境下,作为改革开放的形象橱窗,首届“美在花城 ———广告新星模特大奖赛”在中国激起舆论的翻滚。今天看来,“美在花城”此类的选美是一个时代的进步。在公众面前展 示美貌和身材是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与道德无关。有勇气充分展现自我也是改革开放后充满活力的象征。

  当中国开始出现以几何尺寸为参照标准的人体形象,第一个能指是人体美的社会含义。一个社会中的人对身体的认同 关系反映了社会关系的模式,是社会心理和社会形象的标签。大众消费时代的人体,是一种在经济意义上和心理意义上的投资 对象。人对人体的形象认同和象征拥有成为社会交换的符号差异,并被转化为个性张扬的欲望机制和美女经济的商业机制。

  “美在花城”的历史意义在于,从社会文化消费的意义上刺激一种有效、有竞争和有经济意义的投资,使人的身体真 正成为一种社会投资的对象,生产的解放和身体的解放形成历史演进的二重奏。对身体的形象管理是在维护一种文化,对身体 形象的操纵意在衍生社会身份的能指。美容院、美容术和美容品对人体形象的加工好比快感的工具和诱惑力的陈列,对人体形 象的追求构成人的自我解放的世俗神话。

  社会转型过程中,集体的认知让位于个人的认同,人际交往的形式越来越注重多样化的个人趣味的汇集,选美的大行 其道和对身体的展示正是满足了这种追求形式认同的社会心理趋向。

  悖论在于,借助于越来越自由开放的新媒体技术,人们越是追求个性化的形象诉求,形象的刻意和装饰的反叛就越容 易成为非社会性质的符咒,越来越远离性别主体的社会理想。如果说在以前,人们是信任灵魂对身体的包装;那么在今天,则 是身体的包装成为人的社会性的认知和阅读符号。

  选美在今天的泛滥,陷入越来越迷恋商业消费的怪圈。作为一种媒介化的社会隐喻,人体美不再揭示私密性的面纱或 感官性的震撼,而是一种被计算的商业利益的表意。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痛感对人体美的追逐越来越沉溺于消费意识形态,衡 量标准局限于价格指数和性别博弈的经济收益。

  □陈卫星

  那时流行

  保龄球

  流行时间:上世纪90年代

  流行指数:★★★★☆

  1983年保龄球从国外传入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保龄球等娱乐项目开始流行,并成为很多单位公关的 手段。

  同时,保龄球也成为一项备受推广的竞技运动项目。1984年,国家体委将10瓶制保龄球列为我国正式开展的体 育项目。1985年5月,中国保龄球协会成立,并随后代表我国加入亚洲和国际保龄球组织。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提高,各地保龄球场馆陆续兴建,场馆票价逐步下调,保龄球已经由发展初期的所谓“ 贵族运动”、“绅士运动”,逐渐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发展成为一项大众运动。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