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老百姓喜欢的谁批判也没辙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9日11:10  新京报

  -新观察

  老百姓喜欢的

  谁批判也没辙

  上世纪80年代的年轻人在想什么?听上去摸不着边,其实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这个理想不 仅涵盖了恢复高考后进校门的大学生们,放大到全国人民也基本适用。

  我们要搞现代化,要改革开放,要在世纪末———可以数得清楚的20年里,实现人均收入多少多少美元,都是很具 体的一些数字,空前清晰的目标。

  “二十年后来相会”,不是千年万年,我们希望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美妙图景。

  于是群情激奋。在这种气氛下,谷建芬老师的歌出来,完全是青年们的心声,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共同愿望。过去的文 艺创作是革命先行,很少谈及个人生活。

  其实“文革”前的十几年,还是有不少好的抒情歌曲,比如《九九艳阳天》、《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等。但那时候 强调的基本还是“大我”,强调集体性,很少讲个人,几乎所有人都不会说“我”,只会说“我们”。

  所以,《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应该是开拓流行歌曲潮流的作品,它活泼、朝气蓬勃的节奏,以前很少见。

  在励志这个层面,《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与过去的进行曲并无大的不同,只是表现方式上脱离了空洞的语言,不是动 不动就“长江黄河”的语境。它的歌词,是朴素的、美好的生活描绘。

  如今年轻人爱看电视剧《奋斗》,从某种意义上说,上世纪80年代这首歌提出的也是一个“奋斗”的概念。为什么 奋斗呢?

  就是实现四个现代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个目标与全社会的每个人都紧密相关。

  以前人们鼓吹的是“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现在从整个国家的角度上扭转过来了,把目标集中在 经济建设上。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年轻人应该做什么———歌曲提出的就是这个问题,传递给听众的,就是这样的使命感。

  可是,为什么即使到了80年代,这样的歌曲仍然会引起争论呢?旧式思维已经成为一些人的习惯,凡是那时候出来 的抒情歌曲,几乎都挨过批,一方面是“左”的观念作怪,另一方面还有年轻一代抢了老一代“风头”的感觉。

  比如,来自学院的一些看法是,这种流行歌曲,不过就是小儿科,算什么艺术?甚至到后来还有人说,《便衣警察》 里唱的“峥嵘岁月何惧风流”也有毛病,“风流”不是好词,怎么能用来歌颂人民警察呢?殊不知毛泽东还写过“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呢。

  僵化、保守的观念不会长久地影响大众,老百姓喜欢的,谁批判也没辙,毕竟我们改革开放了。

  改革开放是两个并列的词汇,“改革”

  固然重要,“开放”也是大势所趋。正如王立平所说,艺术家也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他们的职责在于,真实地写出老 百姓的感受,并且相互影响。社会进步的表现,就在于允许百花齐放,允许潮流更迭,提倡更加自由的“畅所欲言”。

  □金兆钧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