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274期:新中国首只股票诞生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0日10:35  新京报

  总第274期【1984年1月18日上海飞乐音响正式向社会募股,成为新中国首只股票】

  音乐茶座风靡催生首只股票

  1984年,上海宾馆“芳园”餐厅音乐茶座悄然开放。正是这种音乐茶座的风靡,一个附生品———股票随之诞生 。

  “老工商”股票经打动厂长

  谈起第一批股票,要说到一个人,他就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飞乐音响”的首任董事长秦其斌。

  1984年初,43岁的秦其斌刚被任命为上海飞乐电声总厂厂长,该厂专门生产喇叭等音响设备。

  上任伊始,秦其斌就琢磨着干点事情。干什么呢?那时,恰逢上海流行音乐茶座,音响设备需求很大。于是秦其斌就 想着开一家新厂,专门生产音响。但那时企业没有资金自主权,花一个子儿,都得报预算,经过层层审批后才能到手。要是未 被审批,时间耽误了,时机也错过了。哪儿找钱?

  起初,秦其斌想在职工里集资,获得筹办企业的钱,当时这种做法在上海非常盛行。然而,有一天,长宁区工商联举 办新企业庆祝大会,参加会议的秦其斌又改了主意。

  当时,上海每天都有新企业成立,长宁区工商联开这个会,就是想召集工商界为新企业鼓劲、打气,许多解放前经营 过实业的“老工商业者”获邀与会。

  “人老容易怀旧,这些老人,不免提起解放前经营实业的经验,那就是发行股票筹建企业。”言者无意,听者有心, 秦其斌心里一动,自己办企业需要钱,“为什么不能试一下?”

  回厂后,秦其斌就和厂党委书记严以覃商量,两人一拍即合。不过,为了稳妥起见,他们决定还是先请示一下领导。

  请示领导获得首肯

  “邦国同志,我是严以覃,我们最近有了一个新的想法,想跟你汇报一下,哪天你有空?不知道可不可以到厂子里来 听一下?”

  严以覃给时任上海市委常委兼市委科技党委书记的吴邦国打电话,吴邦国此前曾任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党委副书记 ,是他们的老领导。

  吴邦国答应肯定到厂里来。一次调研回来的路上,吴邦国折道飞乐电声总厂。汇报时,想起了当时的一句时髦口号— ——“将职工的命运和企业捆绑在一起”,秦其斌便说,如果向职工发行股票,就可以筹到钱。

  “可以搞!”吴邦国明确表态。

  得到领导首肯后,秦其斌他们开始策划新企业,起草公司章程和可行性报告,为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准备襁褓。

  股票厂内开花厂外香

  当时,人民银行规定,企业发行集资股票,须经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审批。飞乐电声总厂向工商银行上海市静安支行 打报告,请工行代为向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审报。

  工行静安支行觉得很新鲜,于是也要求入股,最后静安支行以工会名义买了5万元“飞乐音响”股票,成为新中国历 史上第一个企业法人股。静安支行信贷科长林明杰,也因此成为新中国第一个企业法人董事。

  按照原来计划,秦其斌想把股票销售给企业职工、系统内的兄弟企业及像银行这样的社会法人,现在叫“定向发行” 。但他发现,有的职工顾虑多,不愿购买。不过,有不少社会上的人,凭借这些不愿购买的人的名义,购买“飞乐音响”股票 ,“定向发行”变成“非定向发行”,股票发行,实际上走向社会公众。

  新闻报道让“飞乐”飞向社会

  另外一个人,也让“飞乐音响”股票大踏步走向公众,这个人就是上海《新民晚报》高级记者潘新华。

  当时,《新民晚报》在上海发行量最大,不仅市民喜欢阅读,各级领导机关也非常重视。有的单位召开新闻发布会, 必须等到《新民晚报》记者到场后才能开始。

  1982年元旦,《新民晚报》复刊后,潘新华跑轻工仪表线口,并直接报道宏观经济部门的重要新闻。由于与企业 关系非常好,潘新华可以旁听各种内部会议。1984年,一次上海市经济系统内部研讨会上,有人发言说,有企业准备搞股 份制,但未透露具体企业名字。

  于是,潘新华去一些企业采访,到了上海飞乐音响公司,他问秦其斌,“最近有什么新事情可以报?”

  秦回答说,准备集资办厂。

  “你们是不是准备向社会发行股票?”潘新华问。

  “是呀。”秦其斌回忆,潘听后迅速写了一篇消息,编辑将它发在1984年11月15日的《新民晚报》头版醒目 位置。

  这篇消息,共495字,因为当时报纸铅字印刷,无法像现在电子排版,受字数限制,版面上发行股票的稿子,末尾 的署名不是潘新华的全名,而只有一个“潘”字。

  “一般人不仔细打听,根本不知道是谁写的。”如今,潘新华指着复印的版面说。

  报道见报后,报社和厂里的电话都被打爆了,很多读者问如何购买飞乐股票。秦其斌回忆说,当时计划发行50万元 的股票,《新民晚报》的报道,让秦厂长不用担心股票卖不出去。

  更多内容请看新京报……

  □本报记者周鹏飞上海报道

  -新观察

  走出单纯融资功能股市方能成熟

  1984年11月18日,新中国首只股票飞乐音响正式发行,虽然不够规范,但却引领出中国人24年财富梦想的 悲欢离合。而在1606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发行了有据可查的历史上最早的股票,由此把人类的贪婪与恐惧,在这一舞台上 进行了400年的淋漓展现。

  无论是世界还是新中国的首只股票,其背后都是企业与个人财富梦想的结合。在飞乐音响股票发行的背后,一方面是 当时企业没有资金自主权,另一方面则是音响设备的市场需求很大,能够带来较好的利润回报。

  而东印度公司股票的诞生,则是人们对远航超额利润的渴望,以及企业航海风险分散化的有效结合。

  由此来看,股票的筹资功能和资本持有收益回报的功能,是其产生的根本。另外,股票带来的上市公司制度优化和示 范的作用,则是派生出来的。而股票的资本转让性收益回报,则是伴随着初始功能的丧失而日益繁荣起来的。在历史上,如果 股票难以给投资者带来稳定的资本持有收益回报,那么多数人就会转而追求通过投机获得转让性收益,这也是股市大起大落的 根源所在。

  在A股市场几十年的风云变幻中,股市功能的扭曲,是众多股民在持续的“过山车”中财富梦想破灭的根源。

  一则,强调股市筹资功能,这是历来的传统理念,也是在金融供求结构扭曲背景下的无奈选择。

  但是过度强调股市融资功能,也容易导致股市发展陷入误区。例如,近年来中国等“金砖四国”的IPO规模远居全 球前列,但这并不能说明这四个国家的金融市场比欧美国家更发达,而恰恰说明了这是发展中经济体的“非正常”阶段。只有 真正使A股功能定位从“融资手段”中走出来,才能彻底改变股市“圈钱”形象。当然,这不仅需要理念的转变,更需要制度 完善与配套改革,如改革上市公司选择机制、完善新股发行制度、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等。

  二则,股市应该尽可能避免承担国家战略职能。

  股市作为面向公众的公开市场,其运行的首要目的就是避免公共利益受到损害,在此过程中,过分强调运用股市完成 国家战略意图,是不符合现代股市发展原则的。最为典型的是,通过股市进行国有企业整合重组的战略目标,是需要彻底摒弃 的。客观上说,由于国企本身具有特殊的资源优势,以及与政府之间难以阐明的内在关系,国企通过股市进行资源配置的行为 ,往往会损害公众的长远利益,并且使政府始终难以摆脱“裁判员”与“运动员”的双重角色。

  三则,应努力恢复股票能带来资本持有收益回报的功能。一方面,通过对上市公司股本利用的规范和约束,努力使股 民获得利润回报能够可持续和稳定。另一方面,应坚决保护中小投资者,因为他们是股民的大多数,但由于技术、信息不对称 ,现代股市运行越来越不利于中小投资者,而有利于上市公司、大股东、机构投资者,如果政府不加以约束,则股市就会距离 现代市场经济伦理越来越远。

  □杨涛(中国社科院金融所货币理论与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温故知新

  股东待业子女可优先入厂工作

  本报讯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10月初成立了一个集体企业经理部,通过借用银行贷款和在职工中发行股票筹集资金, 兴办各种形式的集体经济联合体,为发展生产开辟了新门路。

  上棉十七厂拥有九千多名职工,技术力量较雄厚,管理经验也比较丰富。他们决定成立集体企业经理部,得到了上海 市纺织工业局的批准,并经上海杨浦区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

  10月13日,集体企业经理部成立。这个经理部还将自办或与其他集体企业合办一些棉纺厂、织布厂、服装厂、纺 织五金器材厂,其经销业务与财务往来与上棉十七厂分开,实行自负盈亏。

  经理部在厂职工中发行股票6000股,每股50元,共30万元。凡本厂在职职工均可自愿认购一至五股。目前全 厂职工正在认购,已认购近一半股票。股票不得转让、抵押,但允许自动退股。经营所得,除提存公积金、公益金外,入股职 工可得到年息为5.4%的股息。根据经理部的盈利多少,还将发放红利。入股者每年举行一次股东大会,民主选举监事会。 监事会推举的常务监事,有权质询、监督经理部的日常经营事务,并参与决定增减股票等事宜,股东们的待业子女可优先进入 联营厂工作。

  ———摘编自1980年10月19日第2版

  原题《上棉十七厂通过银行发行股票》

  一日三十年——11月18日

  ●上海东方明珠开放

  1994年上海东方明珠塔开门迎客,票价初定为每张20元,一名美容师成了第一个登塔的市民。2003年,“ 非典”严重影响下,该塔年收入仍达1.98亿元,创利1亿元。1984年,400米电视塔项目获准立项,1994年建 成

  ●狮子座流星雨与中国擦肩而过

  1998年近万名天文爱好者及天文学家云集河北兴隆、北京密云、昌平沙河和顺义牛栏山一中等4个观测点,在寒 风中苦等流星雨的到来。然而,狮子星座把它最为精彩的表演提前到了17日凌晨,让观测者大失所望。当天,北京天文台专 家又传出喜讯:一年后,狮子座流星雨还可能出现

  那时流行

  电饭煲

  流行时间:上世纪80年代

  流行指数:★★★★☆☆

  上世纪50年代,世界上第一台电饭煲在日本产生。上世纪80年代,电饭煲在中国的城市中普遍使用。

  用电饭煲煮米饭,不用担心水满溢出,也不用担心过了火候,米饭成黑碳。插上电饭煲插头,半小时左右饭就熟了, 一天煮三餐电费少,既方便又经济。电饭煲很快取代了传统的大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变成世界上最大的电饭煲产销国 ,电饭煲拥有量趋向饱和,市场上的流通品牌达到五六十个。

  不过,现在也有人怀念大灶做出来的米饭,比电饭煲做的饭香,锅巴又厚,好吃。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