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第264期【2000年1月8日,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首批二十五起案件一审公开宣判,原厦门海关关长等14 人被判死刑】
远华走私大案,赖昌星拉700官员“下水”
沿着厦门华光路向北,有一个并不十分起眼的院子,这里,就是厦门远华走私集团的总部。著名的红楼就坐落在院子 的左侧。
现今,这栋红楼已经换了主人,甚至成为厦门的独特景点之一。它静静地矗立着,向人们诉说在这里发生过的不寻常 的故事。
事发于1999年的远华走私案,被认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贪污走私案。
目前中央政府仍在不遗余力地与加拿大方交涉,希望尽快引渡主犯赖昌星归案。
赖昌星与背后的贪官集团
近十年过去了,远华案的关注热度至今未减。
今年8月22日,涉嫌诈骗罪的邓心志被加拿大遣返回中国。已逃亡加拿大9年的赖昌星能否被引渡回国,再次成为 关注的焦点。
一手制造了远华大案的赖昌星,出生于1958年,小学文化。他个子不高,长得又黑又胖,被厦门人称作“赖胖子 ”。案发时,他是厦门远华集团的法定代表人,全国政协委员。
据熟悉赖昌星的人讲,他头脑非常灵活,例如他从来不用计算器,各种数据全是口算,一笔笔分毫不差。
“我不怕干部,只怕干部没爱好。”本着这个信条,赖昌星拿着“银弹”和“肉弹”,击垮了一大批干部,编织了一 张官商勾结的利益网,他在官场的活动能量令人瞠目。中国海关出版社出的《厦门远华大案》记载:“上面来了位首长,赖昌 星亲自赴机场接机,首长的吃住均在红楼,地方官想插都插不上手,连给首长倒杯水的机会都没有。最后,地方官只好找赖老 板协商,能否让出一天时间由他们出面接待一下,好为首长尽点‘地主之谊’。”
远华案案发后,涉及的官员之多、资金数额之大,震惊国人。海关总署原署长牟新生曾表示,在查处此案时,“惊心 动魄于它走私的案值和危害程度,不仅是经济上的,更重要的是政治上的,因为他涉及到我们很多要害部门的官员,这最让我 刻骨铭心。”
这些官员中包括原公安部副部长李纪周、原总参二部部长姬胜德、原厦门市委书记石兆彬,原福州市公安局局长庄如 顺,原厦门海关关长杨前线……政界、军方、公安官员,最终有700多人涉案。
2000年11月8日,厦门走私案首批25起案件公开审理,庄如顺、杨前线等14人被判处死刑。
惊心动魄的交锋
据当时媒体报道,远华案能够浮出水面,来自于内部人员及群众的举报。
据原海关总署署长牟新生回忆,1999年4月的一天,他收到一份从中共中央办公厅信访局转来的举报材料。就是 这份材料,开启了之后的惊天大案。
这封署名为“一群伸张正义的人”的举报信,反映以赖昌星为首的远华集团,大肆走私成品油、植物油、香烟、汽车 、化工原料等货物。信中说,赖昌星一伙走私的成品油之多,足以满足厦门人游泳用。而随信列出的涉案人员,涉及党、政、 军厅局级以上领导干部16人。
随后,1999年4月20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法委书记的罗干批示,要求以海关为主,组织力量查办此案,公检法 参加,涉及内部人员职务犯罪的,由中纪委牵头彻查。远华案由此也简称为“4.20”案件,“4.20”专案组的负责人 是当时刚处理完湛江走私案的中纪委领导刘丽英、王忠禹。
1998年12月,由公安部副部长职位调任海关总署任副署长的牟新生,担任专案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前线总指挥。 他带领着专案组成员进驻厦门展开调查。
让牟新生没想到的是,就在中央领导批示下发的六天前,赖昌星就已得知了消息,并立即行动了起来。
赖一方面销毁证据,另一方面启动了在北京的关系网,携带三千万元进京活动,准备抹平此事。
专案组与赖昌星的交锋可谓惊心动魄。牟新生后来透露,他带领专案组到厦门后,厦门海关关长杨前线跟赖昌星说, 那个姓牟的最坏,不把你抓住是不会罢休的,赖说我们给他搞点黑材料寄到中央去,先把他恶心一下,“实在不行将来想办法 把他灭了”。
发现形势险恶,情报部门的领导提醒牟新生注意安全,而中央领导则亲自要求福建省委领导保证牟新生的安全。
据牟新生讲,远华案的侦破最开始从查账入手,办案人员最多时1300人,包括银行、税务等各相关部门。
经过一年半的深入调查,厦门远华走私案基本查清。
2000年,远华案专案组查明:自1996年以来,赖昌星集团在厦门关区大肆走私,案值达530亿元人民币, 偷逃税款300亿元人民币。
牟新生后来接受采访时说,赖昌星集团走私的规模实际有800亿,只查出500多亿,是因为赖把海关的单据全销 毁了,500多亿是通过其他证据能查实的。
在案情一步步查实的时候,包括赖昌星在内的所有远华骨干却神秘消失了。
后经查证,从1999年6月开始,几乎是中央专案组进驻福州的同时,赖昌星就分批安排70多人外出避风。
后来,专案组大队人马撤离福州,同时秘密派人暗中监控。1999年8月,放松警惕的赖昌星潜回厦门,8月10 日晚,专案组决定抓捕赖昌星。200名警员分成5个组,同时扑向赖昌星可能落脚的5个点。牟新生说,这本是胜算极大的 抓捕行动,但却因当地个别官员通风报信,而“留下了长远的遗憾”。
更多内容请看新京报……
□本报记者 涂重航 实习生 周亦楣 综合报道
-新观察
反腐从司法打击 走向制度预防
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以其涉案金额之巨,办案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案件涉及面之广,堪称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经 济大案。
远华走私大案给中国带来的改变是多方面的,甚至在由此引发的制度反思上,也极具标志性。
远华案前,主流的反腐观坚持“腐败的只是极少数”。既然“腐败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那么“发现一个,查处 一个”,自然也就求得了吏治的清明。与这种“严厉打击”
论调并肩同行的,还有“理想、信念教育”。
一些人相信,官员均能代表多数民众的意志,只要他们在意识形态上保持正确的信念,贪污腐败自然难以入侵。
事实证明,转型时期的腐败超出了不少人的预想。“打击”和“教育”也无法替代“制度建设”。没有“不能腐”的 制度,“不想腐”的官员在腐败的洪流中也往往难以独善其身。远华案之所以被称为“厦门的沦陷”,并非仅仅是厦门之耻, 它还让远华案前那无数次的简单的“严厉打击”和“教育整顿”的思维蒙羞。
人是社会的主体,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人性紧密相联。腐败来源于人类自私、贪婪的一面以及趋利避害的本性 。与西方不同,中国的反腐更多趋向于认识人性善的一面,并力求扬善。千百年来,“性善论”这一观念在中国根深蒂固。公 众普遍重实体、轻程序,动机、效果最重要,手段过程则无所谓。
对“性善论”的崇拜也催生出大批“双面官员”,一面满口仁义道德,一面大肆贪污腐败。法史学家郝铁川教授慨叹 于此,曾撰文指出,“性善论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的心灵,从而把中国推向了崇尚人治、轻视法治的泥潭”。
简单迷信“道德治国”的幼稚,也正在于对人性之私缺乏必要的认识,更未针对人性之私建构有效的防范机制。这使 得社会对腐败现象疏于防范,如果监管者满足于表面的道德口号和道德宣教而不愿正视被遮蔽的腐败真相,结果只能是令腐败 愈演愈烈。
远华案后,中央的反腐工作悄然转型。
一度在反腐思想中占据上风的“性善论”开始让位于“性恶论”。越来越多的公众更清醒地认识到了“政府”这个“ 利维坦”的双面性。从人性上讲,腐败源于人的私欲和贪婪。只重司法打击而不重制度预防,只重道德宣教而不重法治规范, 这就像是“开着水龙头拖地”,不合理的制度源源不断地制造出脏水,司法机关和宣教机构的拖地永远是被动的,也注定是收 效甚微的。
我们今天回顾远华案,其意义正在于由历史的经验出发,努力探寻一种恰当的制度安排,来最大限度地限制、阻止这 种倾向从内心深处滋长乃至喷发的腐败行为,从而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腐败的发生。
□王琳(海南大学法学院教授)
温故知新
赖昌星“交友”的四大绝招
赖昌星这个从小卖破烂卖冰棍、只有小学文化的无名之辈,何以会“发迹”?何以会创造在厦门一手遮天的“奇迹” ?这就不能不看看他相当有心计的“交友术”
了。观“赖氏交友术”,可概括为以下种种:一曰“借钱付高息”。凡接触过赖昌星的人,都说他是一个“非常善于 结交朋友的人”。他曾向一位“有潜力的小官”借5万块钱,但却付给20%的高息。通过这饱含“人情味”的一借一还,就 委婉地把钱塞到了对方手里,还维护了人家的面子。赖昌星的这一“招”很管用,成为他打开走私渠道的重要一“招”。
二曰“花钱邀高层”。赖昌星出钱频频邀请高层人士到厦门,并在办公室、招待所悬挂他与某领导人的大幅合影,以 此笼络省市高级官员。1996年,远华的一座大厦动工时,赖昌星大宴宾客,请到嘉宾两千,其中有不少高官,宴中每人都 得到了价值三千元的礼品。
赖有一年过生日,请了重要的200名嘉宾,每人一个十万元以上的红包。
三曰“招‘亲’付高薪”。赖昌星为了全面打开走私渠道,将市领导、海关、公安、商检、边防、银行等关键部门关 键人物的子女亲属招进公司,予以万元、甚至数万元的工资待遇。
四曰“‘红楼’录淫影”。同样是为了全面打开走私渠道,赖昌星在当时还很偏僻的湖里工业区建立起专用红粉金钱 腐蚀官员的“地下宫殿”———红楼招待所。当官员和美女鸳鸯浴或上床时,赖昌星的手下会秘密用针孔录像机录下这一幕幕 镜头,留下日后要挟之用。这是赖昌星的抓住把柄“交友术”。
摘编自2001年2月25日
一日三十年——11月8日
●长江三峡截流
1997年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实现大江截流,一期工程胜利完成,转入二期工程建设。
●十六大开幕
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那时流行
蜡笔小新
流行时间: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
流行指数:★★★★★
日本动画片《蜡笔小新》,在上世纪90年代征服了自己的祖国后,后来又横扫台湾香港和内地。
“好色”、经常掀女生裙子,当众裸奔,喜欢当众脱光光的5岁小男生原野新之助,擅长甜言蜜语,喜欢装傻,演技 也还不错。这个另类男孩让少年儿童和成人一起狂热地爱上他,甚至他的小狗“小白”都红得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