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263期:首条高速公路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0日10:35  新京报

  总第期263期 【1984年11月上海市政府决定按高速公路标准建造沪嘉新线,这是中国大陆首条高速公路】   

  筹建首条高速公路被指“高消费”

  清晨,北京大钟寺蔬菜批发市场照例熙熙攘攘。来自山东寿光的一辆运菜车正在卸菜,司机说:“从寿光到北京一路 高速,我昨晚从菜地里摘的菜,现在鲜着呢。”

  带给这名司机的便利,来自于中国高速公路的发展。截至目前,中国东西南北已形成五纵七横高速公路网。到200 7年年底,中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5.36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这一切,起源于20年前,1988年10月31日,我国大陆首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通车。

  上世纪80年代初,“高速公路”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词。

  时任交通部副部长的王展意回忆,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民用轿车仅百万辆。但由于公路的标准低,质量差,部分 干线已出现了车辆堵塞,通行不畅的问题,平均车日行程只有180公里。

  当时,铁路、民航、公路运输全面告急,全国公路汽车平均时速只有30多公里。1978年交通部修建京津塘高速 公路,并组织力量制定了自己的高速公路标准,开始了勘测设计,但因领导机关不批准,未能实施。

  1982年党的十二大以后,公路运输界建议修建高速公路的呼声日益高涨,但反对意见仍很多:高速公路是主要为 小汽车行驶服务的,中国的小汽车不多,今后也不应该大量发展,不需要修建高速公路;高速公路耗用钢材、水泥;高速公路 占地多,而且占了农民的土地,路修好后还不准农民的拖拉机、自行车通行,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王展意在《中国高速公路发展概述》中还提到,当时有人还在杂志上发表文章,说提倡修高速公路,发展小汽车,是 高消费和自由化的表现,是“既违背国情,也不懂世情”。

  沪嘉高速公路争议中奠基

  高速公路迟迟不能推进,交通拥挤的状况在当时的上海已表现突出。

  时任沪嘉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总指挥的王泽华说,改革开放初期,上海的道路建设速度远远落后于交通运量的增长。 当时的上海车辆超过10万,市区到嘉定科学城不过20多公里,上下班高峰乘车需要2小时,其中的杨家桥铁路道口,常常 一遇红灯就堵几十分钟。

  有关方面提出了两种公路建设方案。一种是将原先连接市区和嘉定的204国道拓宽,改建成4快2慢的一级公路; 另一种是重新选址,建设一条全新的汽车专用道路。

  方案还未确定,修建高速公路的呼声再次兴起。

  王泽华说,当时有中央领导提出,如果汽车日流量超过1万辆次,则修建高速。当时他们测量后得出结论,该路段当 时已达到日行车7000多辆次,如果公路建成后,能达到1万辆每天。

  同时,曾任驻德大使馆参赞的上海市原副市长阮崇武,力推修建高速公路。他在驻德期间,对于德国的高速公路比较 熟悉,深知高速公路对经济发展带来的效益。

  当时的决策,曾任沪嘉高速公路工程常务指挥张奎鸿记忆深刻。阮崇武开会时说,我们国家开始进入商品快速流通的 时期,时空观念和时间价值越来越体现,高速公路由这个点到那个点,门对门的服务方式越来越重要。

  阮崇武与当时任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局长的王泽华等人一起探讨,提出在上海修建沪嘉、沪松、沪安、沪青平4条 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的建设成本至少比普通公路高一倍,项目一时难以达成共识。王展意回忆,为了争取时间,只好采取一些变 通办法。沪嘉高速长度仅20公里,按当时的规定,高等级公路长度210公里以内的省、部级可以审批立项,交通部便与上 海商量,确定先修沪嘉高速。

  1984年11月,上海市政府决定沪嘉新线按高速公路标准建造。12月21日,沪嘉高速公路正式奠基。

  修高速,大姑娘上轿第一回

  “高速公路,我们只是在电影里看到过。”今年82岁的王泽华说,当时修建高速公路确实是“大姑娘上轿”第一回 。

  上海市原副市长阮崇武提出,修高速公路就要修的像样,不要搞不三不四,就要借鉴德国的经验,一步到位,按照国 际标准建设。

  按照这个要求,沪嘉高速公路的工程人员两次前往德国考察学习。王泽华他们把德国高速公路的参数带回国,并且请 了德国专家来指导,一点点照着学习,“基本上没有误差。”

  为了达到高速公路误差不超过2毫米的平整度,他们还从德国首次引进了最先进的沥青摊铺机和养路机。

  尽管沪嘉高速规划设计、建造带有一定的试验性,但所有设计、建设标准丝毫没有因此而降低。车道、标志标线、应 急电话等都照当时国际现代高速公路进行建设。“如今,沪嘉高速依然没有落伍,应该也与当年的高起点设计、建造相关。” 张奎鸿说。

  作为大陆首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承担了一系列科研项目。

  当时德国高速公路大面积使用水泥路面,而上海的土质是典型的软土土质,经过两公里的水泥路面试验后,发现效果 不佳。王泽华说,建设者研制了“沙井”技术,将一根根7至10厘米直径的管道打入地下20米深处,随后灌入黄沙,依靠 这项技术,使工程建成后路基基本处于稳定状态。

  此外,沪嘉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首次将电厂废物———粉煤灰变废为宝,代替泥土填充路基,提高了路基质量,还 节约了数百亩土地。

  首条高速公路险成“断头路”

  正在建设者们加班加点施工时,中央提出了压缩基建战线、压缩建设投资。开工将近一年的沪嘉高速面临停工。

  当时,上海市计委和几位领导都提出停建沪嘉高速。一些反对者也站出来说投资太大,钱跟不上。要求停工下马。

  而当时阮崇武副市长已调往外地。王泽华说,时任副市长的朱宗葆批示:“同意缓建,但要为今后留有余地。”这个 批示为今后沪嘉高速再上马留了一线生机。

  为了保住这条大陆首条高速公路,王泽华他们采取迂回渐进的方式,一边找到交通部王展意副部长,争取了交通部的 支持,并获得2000万元投资,先把公路建设立项保住了。

  到了1988年,上海经济迅速发展,交通拥挤也更加突出,沪嘉高速列入当年市政府实事工程。

  “当年就建成通车了。”王泽华说,经过3年10个月的努力,他们千方百计圆了争第一的梦。1988年10月, 他们建成了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实现了“零”突破。

  竣工后,王泽华驾驶着桑塔纳轿车,第一个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他清楚的记得,当时他第一次将车速开到了140公 里每小时。

  民谣歌颂首批高速公路

  沪嘉高速公路建成后,以往2小时的车程,缩短至半小时。人们开始在风驰电掣中,享受高速带来的便利。

  上海沪嘉高速公路通车后的两年,上海市十几个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在嘉定建立了基地或分枝机构;几十个中外企 业在该县落户,嘉定名副其实地成为上海的卫星城。

  除此之外,沈大高速公路沈阳至鞍山和大连至三十里堡两段建成通车,人们开始对高速公路有了感性认识,收到了良 好效果。

  据王展意回忆,交通部当时认为应该抓住这个机会,举办高速公路建设经验交流现场会,邀请16个省、市主管交通 的省、市长和计划、交通部门的负责同志出席。同时确定了“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网”的国道主干线建设 方针。

  接着,交通部又商请《人民日报》,于同年11月在该报开辟专栏,进行公路交通大讨论,在一个月内共发表文章8 0余篇,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改善公路条件的紧迫性和发展道路运输的重要意义。

  此后,反对发展高速公路的意见逐步减少,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要求修建高速公路的日益增多。有些地区还出现了 歌颂高速公路的民谣。如“唐修塔,宋建庙,共产党领导修大道”,“小路难富,大路致富,高速公路快富”等。一批高速公 路建设项目,正式纳入了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上海至嘉定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增幅之大世界罕见。20年间,从实现零的突破,到跃居第二位 ,2004年8月底突破了3万公里,比世界第三位的加拿大多出近一倍。到2007年年底,中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 5.36万公里。

  根据《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国高速公路仍在快速建设中。到2020年,中国高速公路网将要达到8.2万公 里,可以覆盖10多亿人口,接近高速公路世界第一的美国8.8万公里的规模。

  □本报记者涂重航上海报道

  征集“改革记忆”

  本报征集改革记忆,包括与改革开放有关的老照片、民间日记、档案、文献、手稿、民间感言、史实口述、史料线索 等,一经采用,稿费从优。

  联系电话:010-67106666电子邮件:xjbggkf@vip.sina.com

  一日三十年——11月7日

  11月7日

  ●中国首次分离艾滋病毒

  1987年我国医学研究人员首次成功分离艾滋病毒,这些艾滋病毒是从一位外国来华的艾滋病人血液中分离出来的 。分离工作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承担

  ●中国首次入选世遗委员会

  1991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6届大会举行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第8届大会上,中国首次当 选为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委员一日三十年

  -新观察

  规范收费管理高速公路更通畅

  在武侠小说中,如果哪位能够顺利打通“任督二脉”,那么他成为武林高手的几率将大大提高,这就是所谓的“任督 通则百脉皆通”。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无数突破性变革中,高速公路的兴起和普及,无疑就像是打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 任督二脉”,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大变革、并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强有力的“催化剂”。

  作为“汽车社会”的必然产物,高速公路在世界上已经走过了将近九十年的历程。如今,方便快速、运行成本低廉的 高速公路已成为主要发达国家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

  比如在日本,约有50%的载货汽车利用高速公路;在美国,汽车完成的车公里中,高速公路上的比重约为46%。 可以说,高速公路在发达国家的整个综合运输体系中占据了“半壁江山”。

  然而,就是这么一项性质简单、效益明显的基础设施工程,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却因为是否要建高速公路而引发 了一场激烈的争论,有些人甚至“上纲上线”,把要不要建设高速公路上升到姓“资”姓“社”的层面。

  当意识形态的争论尘埃落定之后,高速公路建成后带来的显著经济社会效应立刻显现出来。如今,高速公路已经成为 我国交通运输系统中增长最快的项目,也印证了当初主张建设的改革者的远见。

  不但如此,高速公路的兴起,也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财富”的观念才能切实在 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扎根。

  作为幅员辽阔、尚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依然在对高速公路的建设提出了强烈的需求。不过,今天 ,高速公路的发展却陷入了“肠梗阻”:乱收费、超长期收费、高收费现象泛滥,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管理混乱等等。高速公 路已经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导火索,民怨颇深。

  所幸的是,各方对此已有清醒的认识,近些年已连续出台了鼓励多元化融资、规范收费管理等多项政策和措施,为高 速公路的发展“保驾护航”。

  希望改革者能破除既得利益群体的阻挠,真正为民众利益计大胆推进改革,加强收费审计和监管,让每一分钱都干干 净净。

  当下,为了应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避免国民经济陷入下行的风险,包括高速公路在内的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又 将再掀高潮。此刻,再次呼吁规范收费,加强审计,尤为必要。

  □李长安

  那时流行

  立体电影

  流行时间:上世纪80年代

  流行指数:★★★★☆

  立体电影出现于1922年,这种电影放映时两幅画面重叠在银幕上,通过观众的特制眼镜,使观众左眼看到从左视 角拍摄的画面,右眼看到从右视角拍摄的画面,通过双眼的会聚功能,合成为立体视觉影像。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观众对这种需要戴眼镜看的立体电影充满了好奇。影片播放时,观众不时因奔驰而来的火车、迎 面飞来的碗碟而惊呼。当时的几部国产立体电影(《欢欢笑笑》、《快乐的动物园》、《侠女十三妹》等)红极一时。尤其是 《快乐的动物园》,由相声演员姜昆、李文华等担纲主演,喜剧氛围加上各种猛兽迎面而来的立体效果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

  如今,采用电脑制作的3D电影效果已远超当年,各地纷纷建起了3D电影院,影片大大增加,不再如当年难得一见 。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