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266期:汉正街重新开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0日10:35  新京报

  汉正街前脚开张举报信后脚到京

  2008年10月5日,汉正街管委会内,几代经营者相继到齐。

  在汉正街摆地摊成为百万富翁的盲侠、靠着汉正街成为作家的王仁昌、汉正街的第一个硕士经营户王康、汉正街学历 最高的经营者顾王明博士,打着招呼落座。

  吸引这些人同时露面的,是纪念汉正街市场改革开放30周年的联谊会。

  “说改变就看多福路,昔日几米宽的小巷子,如今扩宽到20多米,成为汉正街第一大道,数百家品牌服饰聚集在此 。”供职汉正街研究所的罗建国笑着介绍汉正街30年来的变化。

  “投机倒把”者重摆摊

  幼时因患天花,双眼视力严重受损,脸上留下疤痕,很多年来,郑举选在汉正街,被人戏谑为“麻瞎”。

  “有个作家,写我写了一万多字,里面出现麻瞎一百多处,”郑举选当时很生气,要求那个作家销毁所有出版物。

  如今68岁的郑举选,早已不介意别人喊他“麻瞎”。

  不过,现在的汉正街人,已经学会尊重这位汉正街第一代经营者,越来越多人尊称他为“盲侠”。

  从郑举选的经历看,确实很有些“侠”的味道。

  1979年之前,郑举选一直偷偷摸摸做些小买卖。

  很长时间,郑举选卖针、鱼钩等小件。但即便是这些小件,郑举选说,自己当时生活无忧,“赚的钱比做工的人多” 。

  “当时,干个体被说成是‘挖社会主义墙脚’,这些维持生计的买卖都是在地下进行的。”加之有海外关系,郑举选 家多次被抄,还被“当作社会垃圾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常常挨批挨斗。

  70年代初,郑举选和人合伙办了个执照:专卖冰棒。虽然不准卖其他东西,即便是冬天,守在新华路体育馆前,郑 举选一天也能卖出10多元钱。

  郑举选不甘心只卖冰棒,他把小百货放进冰棒箱里,走街串巷,偷偷干着他的老本行。随后,他又因“投机倒把”罪 被关进看守所。

  1979年6月30日,郑举选走出看守所的大门。狱中,他没有“供出”和他往来的客户名字,这为他以后的生意 赢得了“名声”。

  出狱后的郑举选,就办执照,公开摆起竹床摊卖扣子。

  更多内容请看新京报……

  □本报记者褚朝新武汉报道

  此专题报道已由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陆续结集出版。

  小商品市场面临新的考验

  -新观察

  武汉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历史,缩影了改革开放以来整个中国个体商业经济发展的艰辛历程。

  基于历史发展条件的必然,小商品市场的经营主角就是个体工商户。而最初个体工商户的构成有很大比例都是被“逼 ”而来,也就是交易者多是因为无法进入当时社会经济的主流,因为无法拿到国有企业或者事业单位的“铁饭碗”,才不得不 走上个体经营之路来维持生计。

  因此,小商品市场诞生最初几乎都是毁誉参半。一方面,小商品市场的出现打破了公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让消费 者能够体验更加多样化的市场供给,而无需再因商品供给短缺不得不仰人鼻息;但另一方面,个体工商户的组成人员良莠不齐 ,市场最初的监管又无法一步到位,这就让小商品市场几乎成为假冒伪劣的代名词。其时,就有诸如“礼拜鞋”、“牛皮纸鞋 ”的说法,前者是说一周左右新鞋就会开裂,而后者则是描述了皮鞋内在材质的虚假程度。

  经济社会是一个整体,小商品市场最初发展的乱象同样会蔓延到产业实体。

  尽管产品质量不乏瑕疵,但是因价格低廉而让小商品市场仍然高速发展,其结果就是让国内的低端制造业随之而大行 其道。中国最初的制造业基地雏形地区,如浙江温州,在成为各地小商品市场产品的供给产地的同时,也成为了假冒伪劣的生 产源头。由此形成从制造源头,直至终端消费市场的恶性循环。这样的局面最终遏制了国内制造产业层级的提升和消费市场需 求的提振。

  好在市场自发调节功能并不会因最初的乱象而消失。在市场竞争全面开放的背景下,随着居民整体经济收入水平提升 ,那些主动选择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开始率先享受更加优越的利润回报。

  各地小商品市场也是如此,粗制滥造和假冒伪劣逐步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在继续坚持低价格优势的同时,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在小商品市场逐步大行其道。市场自身的调节机能,带来了整体 经济社会水平的提高。武汉三镇的汉正街,最终能够摆脱“水货一条街”的阴霾,继续其在华中地区小商品市场的神话,皆应 拜市场机制发展规范所赐。

  而在小商品市场嬗变的背后,中国制造固然早已摆脱了“低质”的坏名,但是却仍然面临着巨大的产业转型考验。物 美价廉固然是企业的竞争优势,但也意味着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尴尬困局:其一,大量的产业利润被品牌采购企业所攫取;其二 对外需市场的严重依赖,让企业失去了自我生存发展的空间。近期海外金融危机的爆发更让这一困局暴露无遗。

  小商品市场是制造企业的前端。在市场交易得到规范后,下一步的发展要义就是要实现交易体系和制造体系的共赢, 也就是如何以商品的品牌和附加价值提升来满足消费市场需求,同时增进企业的利润。

  新的市场考验才刚刚开始。

  □马红漫

  一日三十年——11月10日

  ●首台无缆水下机器人问世

  1994年我国第一台无缆水下机器人研制成功。专家认为这台名叫“探索者”号的机器人主要技术性能,达到国际 先进水平。这台机器人是国家“863计划”自动化领域部署的重点型号研制任务之一,水下潜深1000米,活动范围可达 12海里

  ●周谷城逝世

  1996年中国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周谷城逝世,与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人都有过密切交往和忠诚合作,曾任农 工民主党主席

  身体棒才能逛汉正街

  温故知新

  本报讯 人称武汉市汉正街是“天下第一街”。这里有全国最早开放、现今又是最大的小商品市场———汉正街市 场。

  3.5公里长的武汉市汉正街,4000多个摊点。记者挤了一个多小时,被人撞了数十次。

  汗流浃背、气喘吁吁。

  有人说:“身体不棒,挤不过汉正街。”

  如今在这里经商的个体户达到4105户,国营、集体商业企业由不足百家达到381家,市场销售总额由几百万元 增加到7.3亿元。日均上市人数在15万人次左右。

  汉正街为何这般“挤”?挤就挤在“农村”

  两个字上:这里上市人数中80%来自农村;80%的商品产自农村的乡镇企业;80%的商品又销往农村市场。

  这里有众多引人注目的第一:个体户1990年向国家提供税收1660多万元,居全国小商品市场之冠;这里有中 国第一家由个体户创办的私立工商学校;这里拥有第一部由个体户自己创作的反映个体户生活的长篇小说———《风流巨贾》 。

  汉正街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经商小贩,也吸引着关注中国改革开放的人。

  ———摘编自1991年3月16日第2版原题《身体棒才能逛汉正街》

  市民广场

  那时流行

  流行时间:上世纪80年代

  流行指数:★★★★☆

  市民广场是城市中供市民使用的广场,一般具有集会等功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它的休闲功能被逐渐挖掘出来 。市民有在上面跳舞的,唱歌的,写字的,散步的,还有晚上在上面乘凉的。有时候,也有在上面摆摊卖点小吃的,市民广场 成为市民的娱乐场所。后来,随着娱乐场所的增加,市民广场上剩下的大多是年龄偏大的老头、老太太,曾经的热闹已不在。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