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位浙江副市长眼里的政府拉动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1日15:39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要防止政府投资的挤出效应、扭曲效应和寻租效应

  陈林/口述 肖强/整理

  避免“跑部”,应当允许地方发债

  从宏观上看,前几年的流动性过剩,好比江河泛滥,急需围堵或疏导,使我们穷于应付。今年形势急转,又好比是“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但巨量的流动性仍然潜伏在冰层下面,随时有可能泛滥成灾。因此央行的货币政策难以抉择、极其审慎。

  企业和居民的投资意愿、消费意愿不足,不肯花钱,政府有可能通过大把花钱刺激经济,现在的4万亿方案就是遵循这个思路,也的确向全社会甚至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的信心与决心。一时之间,各级政府开会、发文件,层层传达“扩大内需”。更有很多地方捷足先登,进京“跑部”。在“跑部”方面的劲头,东部可是明显不如中西部。

  浙江省已经出台了经济刺激计划,盘子很大,重点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些项目酝酿多年,因为种种原因还没有完成审批程序,装到现在的盘子里了,希望能够快速通过。大型项目往往都是跨县市的,我们这一级政府主要是配合。

  不过地方的可控财力,基本都已经预做安排。要进一步(特别是通过地方建设)扩大内需,这就绕不开一个地方政府的发债权的问题。

  我国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是不能直接举债的。但是,除了全国性、跨省的项目,一般的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设的责任主要都在地方。由于建设受益期长、覆盖面广,不可能也不应该由当期支出承担。这就涉及到事权与财权如何相统一的问题。现在一些地方事实上搞的是变通办法,通过某个“城建公司”、“国资公司”作为融资平台,包括国家开发银行搞的打捆贷款,背后还是政府信用,依靠的还是银行贷款。

  地方政府相对于中央部门,更贴近社会需求和基层民众,有利于建立更为密切的问责机制。除了国债,可以考虑允许发行地方债券。否则扩大内需岂不就成了“跑部”运动?

  此外还要推进金融创新。不能被次贷危机吓破了胆,连资产证券化都不谈了。很多项目未来有较为可靠的现金流,是可以搞资产证券化的,用财务、金融杠杆来撬动投资。需要建立一个机制,使银行敢于放贷、善于放贷。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的收费权可以抵押,用来贷款或者发行债券。债券可以由地方政府发,也可以由具体的业主单位来发。

  警惕政府投资与民争利

  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经济学上本来是指扩张性政策导致利率上升,从而挤出私人投资。但即便不考虑利率的因素,在投资项目、投资机会(特别是好的项目和机会)一定的条件下,政府投资容易占据企业投资的可能空间。最近的山东钢铁重组日照钢铁,如果并不能实现未来有效投资的扩大,就是典型的挤出效应。当然,“挤出”的多,还是“带动”的多,要从具体项目、行业和市场深入分析。原则是不能“与民争利”,这也是我们传统的政治智慧。

  我这里还想提出扭曲效应、寻租效应。所谓扭曲效应,是说企业之间在市场上平等竞争,政府如果人为厚此薄彼,就会扭曲市场机制。有些官员一旦权力在握,似乎就变得比市场高明起来,不是拔苗助长,就是越俎代庖:一会儿“扶大扶强”,一会儿“扶持中小企业”;一会儿要抓“高科技产业”,一会儿要推“先进制造业”;一会儿“调整产业结构”,一会儿“促进自主创新”,一会儿“奖励企业上市”,一会儿“发展外向型经济”……如果只是放言空论倒也罢了,一些部门借机设立的种种扶持资金和繁琐程序,除了滋长寻租效应,几乎没有什么真正的成效。

  发教育券和社保券

  如果政府不得不加大支出力度,就有个怎么花钱的问题。例如台湾地区现在给老百姓发消费券,主要面向低收入阶层(他们搞的社保本来已经相当周到了)。在大陆也有人鼓吹类似的举措,其实我们的社保“空账”据估计至少还有8000亿之多,是否有可能借机填平,并量化到人,以此间接提振民众消费信心呢?

  新增支出应向社保倾斜,并且尽量发教育券、社保券,避免直接拨款到公立学校、医院,同时放开社会力量开办学校、医院、养老院等社会服务机构,鼓励竞争,统筹推进教育改革、医改等社保体制改革。这也符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可以从消费和投资两个方面扩大内需。

  在其他很多行业和领域,也要大力破除垄断和管制,放宽民间投资的准入。当然,这会触及很多部门的既得利益,需要中央下大的决心。

  总之,危中见机,巨额的增量投入,本来正是启动改革的难得时机和有力杠杆。如果经济形势宽松的时候不急于改革,等到形势紧急,似乎更有理由不急着改革了,那么就将一误再误。

  出口退税可以提供缓冲时间

  我们瑞安作为外向型经济和民营企业的集中区域,如同其他沿海县市一样,今年经济形势有些严峻。但是我们的产业链、资金链很有弹性。大量中小企业密集而成的几大产业链,使得经营风险有所分散。民间融资支持的资金链,也在相当程度上控制了财务风险。经过一系列阵痛,一些产业和企业可能被淘汰,更多的产业和企业获得新生,整体经济将上一个新台阶。

  不过,经济放缓已经造成一些社会后果。例如劳资关系的紧张上升,有必要采取一些应对措施。温州市财政局最近建议预留1000万元用以解决劳资纠纷和农民工欠薪。

  中央提出的增加出口退税的政策,对我们地方的经济形势有一定缓和作用。有些专家反对说,增加出口退税没必要,不给这些企业“上一课”,它们不可能转型,况且现在对它们而言主要是国外的需求不足,你也没办法刺激国外需求。但这些专家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经济结构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原来的设备投入、劳动力技能乃至上下游客户关系一时难以大幅度改变,必须有一个缓冲的时间,要解决短期的燃眉之急。当然一味依赖出口退税,并不是治本之计。-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