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11日电(记者 沈晨)全国“两会”期间,民进中央就努力推动中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提出了“建立竞技体育‘新举国体制’”的建议。民进中央在建议中指出,中国现行的“举国体制”把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割裂开来,成为缺乏互动的独立体系,偏离了体育精神。
全国政协委员陈凌孚代表民进中央发问:“除了乒乓球、长跑等少数项目外,其他众多竞技体育项目究竟有多少群众参与,我们不得而知。一方面是竞技体育的辉煌,一方面是学校体育的暗淡;一边是竞技冠军们的金牌、鲜花,一边是青少年学生们惊人的近视率、可怜的肺活量和冷漠的面孔,这难道不令人深思吗?”
陈凌孚接连发问:如果说第一块金牌可以洗雪“东亚病夫”的历史耻辱,第100块奖牌也可以圆中国的百年梦想,那么更多的金牌能带来什么?它可以让中国从奖牌大国变为体育大国、进而成为体育强国吗?可以让毛泽东主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完全实现吗?
民进中央认为,中国体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应归功于中国长期实行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国家高度重视和有效组织,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有效配置全国竞技体育资源的体育制度。正是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推动中国竞技体育在短短25年内,从重返奥运赛场的人口大国,迅速上升为奥运金牌第一大国。
民进中央指出,近来中国体育界出现的种种“乱象”促使国人总结、反思,正视这种体制在夺得金牌的同时造成中国竞技体育“伤病缠身”的现象:一,这种体制易引发对金牌的片面追求;二,竞技体育界日益凸显的道德失范和腐败问题,近来中国足球的发展状况和中国足协发生的事情,就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三,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素质问题,由于从小就接受专业化训练,运动员普遍缺乏系统的文化教育;四,运动员的出路和安置问题。
民进中央建议,回归现代体育精神,建立新的“举国体制”,使中国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共同发展——即在合适的目标时间内,竞技体育事业在相当程度上逐步回归教育系统,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系统内有效组织人力、财力、物力,由国家体育管理部门统筹和指导全国的竞技体育资源配置,充分调动教育和体育两个系统的积极性来发展竞技体育事业的体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