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的刘敏是重庆石柱县冷水小学六年级学生,提到爸爸妈妈的时候,表情生疏。她爸妈都是在外省务工的农民工,从出生到现在,只见过爸爸2次,妈妈3次,更多的时间是跟爷爷奶奶在一起。
在石柱县,由于产业基础比较差,作为国家贫困县,地方财政也主要依靠国家来划拨,打工经济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于是就出现了刘敏这样大量被滞留在家的留守儿童。
石柱县县委书记盛娅介绍,石柱县每年有10万父母双双在外打工,相当于当地总人口的25%以上,留守儿童在五六万人之间,其中大部分是学龄前儿童。
作为重庆留守儿童培养模式(以下简称“培养模式”)冷水小学组负责人,重庆市委研究室副主任林泽炎向记者坦言,试点近半年来,虽然在很多方面改善很快,但是仍然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特别是对这些留守儿童特殊性,寻找特殊的教育内容方面的探索,至今仍然没有找出良策。
而重庆市委研究室副主任熊娅也向记者表示,志愿者模式的探索、培养资金导入模式以及学生家庭教育如何结合三个方面,是目前试点中遇到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选择试点
4月13日,黄历24节气的立夏。在重庆东部边陲的石柱县冷水乡,飘着冷雨,气温只有4摄氏度。
在冷水小学,来自西南大学的志愿者贾伟告诉记者,该小学的320多名学生中,有200多都是留守儿童。
早在2009年下半年,中共重庆市委研究室就提出了“探索留守儿童培养方式”的想法。根据中共重庆市委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徐鸣及其团队的调研结果,再结合自身的工作条件,在重庆市范围内,选择了两所有代表性的学校作为第一批试点。
据了解,这些试点学校首先必须是有大量的留守儿童在这里就读;且所处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最后还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和传播性。
除了冷水小学,还有一个试点则是选择在丰都两个偏远乡镇中间位置的丰都北京青年希望小学。“这个学校由于覆盖面积广,且人数可控在我们现有工作条件能解决的范围内。”熊娅说。
“在确定两个试点学校之后,如何有效地通过对这些孩子培养,探索出一条可以在全市乃至全国留守儿童中进行推广,才是‘试点’的根本目的。”徐鸣说。
培养模式解码
在冷水小学宿舍记者看到,被盖叠得十分整齐,生活用品也摆放很规范,很有军营的感觉。“军事化管理从某种程度上能通过集体主义思想来弥补这些留守儿童亲情上的不足。”贾伟告诉记者,“现在这些孩子已经和训练他们的武警关系非常融洽。”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包括四大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品质人格教育,心理情感教育以及行为养成教育。行为举止,生活习惯一定程度上都要按照军队的那一套办法来做。”徐鸣表示。
据谭凯鸣介绍,工作组成员每天都要召开总结会议,将这些留守儿童培养教育过程中的措施制定成简报,同时将有效的方法总结出来,一些效果不佳的方式也进行分析和修正。每到月底,工作组还将新的研究成果,包括对试点中留守儿童问卷调查加以统筹,结合台湾等教育中的先进经验,进行成果转化,再将这些成果及时在全县范围内进行选择性推广。
石柱县教研室主任谭家梁告诉记者,通过3月份的总结发现,试点中亲情电话的开通、寄宿制度的规范对于留守儿童影响比较大,现在已经在全县其他留守儿童集中的学校开始推广。
困惑
“既然是探索,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困惑。”徐鸣向记者坦言。
首先是资金问题。据了解,除了在改善学校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是由教育部门专项拨款以外,在每项调研工作的开展,以及留守儿童生活质量和设施的改善,都需要用到额外的开支。
以丰都北京青年希望小学为例,根据卫生健康检查组的建议,留守儿童每人每天除了固定伙食费用以外,还需要额外补助2元。“这是不小的一笔开支。除此之外,还有志愿者的生活补助,以及日常办公费用等,都需要钱。”熊娅无奈地表示。
在这个培养实验开展之前,课题组引入了台湾鼎兴集团的专项教育基金进行赞助,但是有课题组成员表示担心,未来要从2家逐渐扩大到20家,仅仅依靠社会力量资助是否能得以实现推广目标。
按徐鸣的部署,政府下一步可以制定出一种引入社会资金的模式和平台,解决项目推进的资金问题。“然具体是否能达成意愿,现在还不好下定论”。有教育专家分析认为。
其次是师资力量和教师积极性调动问题。据了解,由于位于这些留守儿童集中的区域学校的教师收入较低,除了财政工资外,绩效工资很难跟经济发达地区同日而语,因此,许多教师为了生活,教完书还要做农活,或者经营副业。自然积极性和专业性比较欠缺。
此外,对于课题推广中出现的生活和心理疏导,亲情代替等方面的问题,课题组也提出了解决的方案。
据熊娅介绍,目前正在跟重庆的各个高校进行接洽,希望通过每所高校向一所指定培养模式试点的学校,定向输入志愿者的方式来解决。“这不仅仅是对留守儿童有帮助,对于现在80后、90后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心理成长,也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