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力支持下的深圳社康中心
在不少地方艰难推进社区首诊的当下,深圳的分级诊疗体系何以快进一步?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吴俊冯璐
从起步到壮大,从误解到接纳……深圳市社康中心用18年的时间,不仅完成了业务上的全覆盖——平均1.78万深圳人拥有一家社康中心,并且让“小病进社康,大病进医院”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社康中心,是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简称。1996年,深圳市率先启动社区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意在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痼疾。
数据显示,2013年,深圳市609家社康中心共提供公共卫生服务1483.8万人次,较上年增长19.6%,实现双向转诊100万人次,诊疗量达3470.3万人次,超过全市医疗机构总诊疗量的1/3。与此同时,2013年全市社康中心次均诊疗费用为47.3元,仅为全市医疗机构次均诊疗费用的28.3%。
深圳市卫计委妇社处处长周复告诉本刊记者,2014年社康中心诊疗比例更是喜人:今年1~5月,全市社康中心诊疗量达1126万人次,占全市医疗机构总诊疗量的34.7%,同比上升2%。
另据深圳市社保部门统计,参保人员在社康中心、门诊部、医务室等基层医疗机构就医的比例从2004年9.54%上升到2012年34.25%;而二级及以上医院就诊比例则从77.84%降至45.51%,在三级医院就诊比例从2004年的38.07%降至2012年的12.91%。
这意味着,深圳在健全分级诊疗体系方面初见成效。而“健全分级诊疗体系,加强全科医生培养,推进医师多点执业,让群众能够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则是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2014年重点工作之一。在不少地方艰难推进社区首诊的当下,深圳的分级诊疗体系何以快进一步?
如何吸引居民
尽管深圳市社康中心的建设成效卓著,但其打开局面却极为艰难。
以改革“名片”牛湖社康中心为例,2008~2009年间,牛湖社康中心的医生护士们每次下到乡间走访,都经常吃闭门羹,不仅磨破了鞋,有的医生还被狗咬,甚至有居民认为他们是上门行骗的骗子。
一次不行,就来四次、五次,医生护士们的真诚渐渐打动了居民。深圳龙华新区中心医院社康管理中心全科医疗办主任段学燕说,辖区内一些八九十岁的老人不方便来社康中心,牛湖社康中心的医生几乎每个月都会主动上门为他们体检,医院还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建立全科医师首诊负责制,数年间,医护人员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改变了居民对社康中心的印象。
为吸引更多居民来社康中心看病,深圳于2009年探索家庭医生服务新模式。在此模式下,全市90%以上的社康中心、2024名家庭医生为签约家庭及其成员提供契约式健康管理服务,服务量达245万人次,家庭医生服务重点人群覆盖率为42.6%。
深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深圳家庭医生服务重点将是老年人、慢性病和精神病患者等人群,到2014年底,这部分人群的签约率要达到45%。
社区中医服务是深圳社康中心创新的另一个亮点。2012年,深圳启动创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活动,并于次年对社康医护人员实施推广中医适宜技术的“千人培训”工作,共有1223位学员取得中医治未病和适宜技术培训合格证。
本刊记者了解到,目前深圳不少社康中心的中医推拿、针灸等科室门庭若市,很多都需要提前排队预约。按照相关规划,到2020年,深圳市每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至少配备一名中医师。
深圳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说,要实现深圳市民对社康中心的信任和依赖,关键还在于提升医护人员的能力和水平。来自深圳市医学继续教育中心的数据显示,目前深圳已规范化培训全科医生186名,人数全国最多。深圳市卫计委计划,2014年底,深圳每个社康中心平均拥有1.5名全科医生或规范化培训学员。同时,深圳已与美国家庭医生学会合作建立临床技能培训基地,全面提升社康医护人员水平。
政府强力支持
深圳社康中心的发展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财政支持。
2013年,深圳各区财政用于社区健康服务专项经费总额为9.1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9.2%。其中,用于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经费总额为4.6亿元,基本达到每年每常住人口40元的标准。今年上半年,全市10个区全部完成社康基本公卫经费的预拨工作,共计3.14亿元,首次实现上半年拨付60%以上预算经费。
另据本刊记者了解,深圳参照国外模式,在坪山新区、光明新区、宝安区选取了部分社康中心试点财政全额保障的新型运营模式,按照服务人口进行全额拨款,并通过预付费方式打包给社康中心,社康中心通过服务优化减少支出,将结余部分作为绩效奖励。“这将有助于社康中心控制总费用,调动社康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减少危重患者的抢救和治疗时间。”周复说。
“用房难”曾是深圳市社康中心发展的一大困扰,这一难题在今年得到解决。目前深圳市共有609家社康中心,除47家为社会举办外,其余均由政府举办。今年上半年,深圳市9个区的政府办社康中心免费使用业务用房,共有534家社康中心的房租全部由政府买单。
此外,以社康中心为首诊机构、逐级转诊的医保支付模式得到推广。据介绍,目前,深圳市97.6%的社康中心是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共绑定社区首诊参保人员856万。2013年全市社康中心3470.3万人次的诊疗量中,医保患者比例达到53.2%。与此同时,2013年全市社康中心次均诊疗费用47.3元,仅为全市医疗机构次均费用的28.3%。
鉴于社康中心专家少、设备不足的实际情况,深圳市依托社康中心举办医院,使医院的专家和设备资源为社康中心共享,形成了分级诊疗、分片转诊、社区首诊的上下联动机制。截至2013年底,全市已完成28家医院社管中心的组建和运作,每个中心平均管理8家以上社康中心。
同时,深圳也鼓励各区探索推行区级、街道级社康管理机构,完善社康中心属地化、一体化、集中式的运行管理。目前,福田区、龙岗区已经建立区级社管中心,正在试点建立独立的社康组织结构,为深圳社康中心的运行模式开辟了另一片天地。深圳宝安区西乡街道于2009年3月成立了西乡社区健康服务管理中心,负责对所属社康中心人、财、物进行统一核算和管理,试点1年收支结余33.2万元,实现了收支平衡。
“最缺的是人”
今年8月,有人在网上曝光了深圳光明新区中心医院新陂头社康中心的一张“温馨提示”,上面显示,社康中心为留住医生,让病人每人多付10元钱。
光明新区中心医院新陂头社康中心相关负责人回应称,该社康中心没有一个中医,加收的10元特诊费是给外聘医生的劳务费。
而据本刊记者了解,中医人才短缺的并不止新陂头社康中心一家。主管该院的光明新区中心医院本部也只有2名中医坐诊,医生没有时间下派到社区服务。
“深圳社康中心最缺的是人。”深圳市医学继续教育中心主任夏俊杰告诉本刊记者,按照国家相关要求,社康中心人员编制按每万常住服务人口8人配备,其中一半为全科医生,即每万人口配备4名全科医生。以深圳1500万人口计算,应该有全科医生6000名,但目前全市社康中心医生人数只有2600多名,缺了一半以上。夏俊杰说,龙岗区每万人口只有2名全科医生的配备,人才缺口还很大。
2013年7月至10月,九三学社深圳市委员会组织的一次问卷调查显示,深圳市社康中心常驻医务人员较少,高学历人才比例低,缺乏合格的全科医师,难以作为市区级大医院的基础支持力量。随着社区人口密集化进程加快,以及家庭医生制度的推广,社区医务人员的总体数量不够。近年来,深圳市社区医疗人员数量有下降趋势,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将面临社区医疗实际供需的矛盾。
九三学社深圳市委员会建议,社康中心的主办医院应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医院的优秀医师到社区参与技术服务工作,并将到社区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使更多的优秀医师有动力到社区服务,此外,在全科医师难以短时间配齐的情况下,深圳应尽快出台医师多点执业的法规,鼓励大医院的医师到社康中心执业,配齐社康中心从业人员数量。
此外,深圳社康中心院前急救功能也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本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深圳社康中心大多配有急诊室,并配有基本的急救设备和药品,但由于并未和120联网,社康中心的就近急救功能尚未得到有效利用。
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副院长、急诊医学科主任张文武认为,社康中心的急救是急救网络中的网底,也是开展社会急救的第一站,应该被纳入到急救网络中。“社康中心可以承担基本急救和现场急救,它不要求处理患者的全过程,而是把治疗重点放在对症处理,维持生命体征上,在最短时间内,对心搏骤停、出血、休克、窒息等进行急救处理,为以后的抢救赢得时间。”
深圳市人大代表杨剑昌认为,有条件的社康中心应该被纳入120急救网络,相关政府部门也应该为社康中心配备基本的急救设备和专业的急救人才,最大程度地利益到社区居民。□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